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教师就要树立"文化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在实践教学中推陈出新.对于经典篇章来说,在强化诵读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探究,促使学生有所感悟,是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语文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同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有着本质区别.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以人文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实用性为中心,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进行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3.
谈大学语文的"大语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代发展的大格局和大学语文目前的教学困境都呼唤大学语文的"大语文化"."大语文化"已经成为今天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兴热点话题,文章提出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大目标、丰富性与多样化结合的大内容、开放性与立体性并举的大课堂"的大学语文的"大语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到来,大学语文教育正在寻求更好的发展。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中,应将"语文"向"人文"和"文化"进行扩展。这种扩展不仅能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开拓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本文将对这种拓展模式进行研究,并从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为促进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大学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人文性",导致偏离语文本身。对大学语文的属性和定位认识的偏差造成了"非语文"的倾向。应该重新回归到大学语文的语文本位,强化母语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许多高校仍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没能充分发挥作为人文教育核心课程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大学语文必须尽快从"边缘"向"核心"迈进.为此,高校领导和大学语文教师越须树立科学的大学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观,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优化大学语文的研究、管理和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教学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今天的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其文学性。语文教学必须摆脱教条化倾向,赋予语文教学新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试从人文素质本身和时代的需要入手,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探讨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语文"观是将大学语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下去审视,从三界融合的视角探讨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之间的衔接性问题.高校"大语文"观的建构,有利于明晰大学语文所应担当的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有利于明晰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及其在母语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素质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责无旁贷.课程的定位必须突出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我们应该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建立起与"大学语文"和谐配套的多样性人文课程和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0.
略谈五年制高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四个依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体现了语文课程新理念。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开展综合性学习应着重要抓好“四个依托”,即依托语文教材,实施拓展延伸;依托文化资源,培养人文素养;依托社会热点,开阔学习视野;依托专业教学,实现能力接口。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应改变"高四"语文的教学状态,实现"大学"与"语文"的有效衔接,在课堂中构建丰富多元、立体交叉的精神维度,培养学生逐渐具备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科学理性精神、人文情怀、历史意识、生命思索、审美愉悦、现实关怀的精神素养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2.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塑造健康的人格,提高审美能力.本人建议:大学语文应该由"语言+文学"向"语言+文化"的方向转变,把语文变成传播文化思想的工具与训练语文能力的载体.同时,择优适合地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引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13.
常民强 《文教资料》2012,(14):65-66
大学语文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开设而又难以提高学生兴趣的一门公共课。反思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明显存在目标定位不一、教学理念不明等诸多不科学、不和谐的问题,这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大学语文教学应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上,在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意识,使其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世界和谐。大学语文应该把语文教育真正变成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在教学中应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谐理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重视教学中的情感、美感及文化因素,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始终,立足"精神成人"教育,最终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启迪大学生心灵和精神、完善自我人格并走向成熟的神圣殿堂。围绕"和谐"教育,从系统与专题、精讲与泛读、知识与精神等方面切入,大学语文教学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大学语文承担着提升高职生人文素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路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拓展大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同时还必须打造一支能够胜任深度融入的师资团队,才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实践路径,才能达到提升高职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引起很多专家、学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认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应仅仅局限在这门课程本身,而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的延伸教学体系,使大学语文教学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从而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应致力干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熏陶感染,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细度、密度和高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这几项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中很重要的方面,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同时,良好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采用开放式的大学语文学习和教学模式,拓展大学语文学习和教学的时空,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语文能力为目标,让大学语文学习和教学回归它的本来.  相似文献   

18.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采用表演法的必要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到:“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南开大学的陈洪、李瑞山等先生,把大学语文教学定位为“母语高等教育”。这样就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具有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大学语文课程,使学生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媒介,提高学生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本着"大语文"的教育观,立足文本,积极开拓语文的外延,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他们成为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素养的"准职业人",这应该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拓展的导向和原则.同时,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除了要有正确的导向,还要有切实可行的策略,并且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课堂的拓展延伸才会发挥它应有的魅力和作用.因此如何在此导向的指引下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也成了我们教学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相关的教学实例,对此问题作一些阐发.  相似文献   

20.
关于高职"大学语文"如何定位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上个世纪80年代初,部分高校就已经开设,后来一些高职院校,也把“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但目前该课程的定位和教学效能亟需反思。不可否认“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大学阶段,尤其在高职院校中,语文是偏重工具性,还是偏重人文性,抑或是两者并重,这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热点问题。有些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初衷主要是为那些上了大学而语文基础又较差的学生补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