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公民新闻的出现让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重视,非专业的公民记者开始掌握话语权,但并非所有公民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公众生活条件艰苦,媒介设施和知识匮乏,媒介观念缺失,在公民新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沉默。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性媒体,应重视发展针对民族贫困地区公民的"公共新闻"和"社区新闻",主动发出邀请,帮助其提升媒介素养。社会各界应参与其中,共同推动"边民新闻"的发展,增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公民的新闻意识与传播能力,让其"主动发言",摆脱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由于它的社会性、群体性和贴近性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和良好氛围。民生新闻趋于互动性、交流性、娱乐性,是大众媒介传播发展的需要,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然。“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联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生新闻是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党和政府第一时间掌握民生问题,人民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提供服务,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到时政新闻民生化,中国电视新闻传播观念在不断更新。这一嬗变过程的重要意义在于激发了业界、学界的探索力,促使人们认真审视新闻的本质、媒体的角色、媒体与受众及政府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话题通过大量的、广泛的、日常的新闻报道,为公众提供一个意见交流的平台,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倾听百姓话语,使广大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表达空间。这对促进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培养公众对国家、社会发展前途的关心与参与有积极的意义。但它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破除制约因素,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应当是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公共新闻在一定意义上即公众新闻,就是以公众为报道主体,以公众的生存生产生活及与之息息相关的事物为主要报道内容,被公民大众、各界人士普遍关心、共同关注、乐于接受的新闻。公共新闻具有公共性、广泛性、贴近性、鲜活性、参与性等特点。地市级电视媒体应将自己的新闻栏目定位于公共新闻,走公共新闻之路是当前地市级电视媒体新闻栏目的最佳选择和最好路径。  相似文献   

6.
公民的公共精神为公民有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供了价值规范,为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从我国公民呼唤公共精神出发,指出公民的公共精神对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提出了构建当代公民公共精神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通过将中国社会化媒体视作政治舞台,分析在公共议题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框架建构和话语竞争作用,考察不同政治行动者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以此探讨这一符号化文本传播过程带来的理论启示。通过对新浪微博热门话题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议题公众正在取代传统媒体成为社会化媒体上最重要的公共议题发起者和议程设置者;媒体话语仍主要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范畴运作,并试图通过专业化的框架建构延续自身的权威性;政府开始尝试在新媒体场域中直接向公众推送议程,但其生产的符号却被其他行动者转换为一种象征权力;意见领袖的主要角色在于策略性地运用框架建构扩大公共议题的支持基础,并与议题公众、媒体适时联动,共同推高公共议题的能见度。公民话语、精英话语和媒体话语的合围在一定程度上对官方话语构成了压力,但这一线上话语竞争的优势却并不足以改变线下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8.
公共新闻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新闻界,是美国新闻界对自身危机的反思结果,旨在通过发动公众参与、共同探讨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报道方法,对社会公共事件与问题进行报道。后来,公共新闻被借鉴到世界各地,民生新闻可以看做是我国本土化的公共新闻。  相似文献   

9.
王颖 《中国德育》2007,(12):12-15
公民身份是现代社会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身份基础,是和谐社会社会成员的基本身份。公民教育作为社会的公共事务,是发展公民人格、实现优良公共生活的必要政治制度安排。国家和社会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国家应该通过开放公共生活、扩大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等方式,发展公民教育,培养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10.
当前,很多媒体和受众都会把社会新闻简单地等同于民生新闻,本文以大量的实例,阐述了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区别,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新闻是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的结合,是回归新闻本质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希望以此来打破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界限,在时政新闻中找出“民生”元素,扩大社会新闻选题,更好地服务受众,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闻娱乐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的新闻是新闻从业者的新闻价值取向和受众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当代美国新闻界出现了新闻与娱乐融合的趋向,这种新闻娱乐化现象根源有二:快乐主义原则是笃信个人主义的现代美国人追求的目标,受众的新闻消费行为同样如此,这是其社会基础;传媒市场化使公众利益向商业利益倾斜,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力使媒介完全受"大数法则"支配,原先新闻选择与制作的新闻理念为强调受众广度、制作成本及与利益集团利益冲突程度的市场理念所取代.由此,美国新闻娱乐化有其必然性.美国新闻娱乐化对我国传媒发展倾向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传播无疑成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促进和谐的的主流舆论。新形势下,新闻传媒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事、与时俱进,把握新闻传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形成新思路,探索新办法,开辟新途径,取得新实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舆论力量。  相似文献   

13.
作为电视传媒的新生劲旅,电视民生新闻浪潮给媒体带来令人惊诧的收视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媒体简单定义民生新闻,片面追求收视率,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媚俗倾向.民生新闻其实和时政新闻一样,同样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功能.应该从理念、实践、手段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4.
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依托,借助评价理论为分析工具,分析西方报刊网络媒体对弱势群体(乞丐、无家可归者、穷人、失业流浪者、非法移民、灾难受害者、难民等)报道中的话语特征,通过对比西方都市媒体对弱势群体消极与积极的话语表征,从积极话语分析角度建构处理弱势群体新闻的语言学模型。这种模型为当今中国政府、媒体处理复杂的群体身份、建构和谐都市、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一种决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新闻自其诞生起,便具有公认的社会传声筒的功能。在传播过程中,新闻报道传递着社会群体的话语,并且通过媒介运作为受众构建出话语秩序,引导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当前社会呈现媒介化的趋势下,媒体已然成为了话语建构的主要方面。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介日益集中在某些社会群体手中,公众的话语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实现,社会话语秩序也呈现出失衡倾向。因此,研究新闻报道与话语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建构正确的社会话语秩序,对我国的新闻媒体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学教育要大力增强四个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媒体机构对刚走出校门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一些毕业生颇多微词。电视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后首次进入电视台的比例始终不是很高。这就暴露出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醒有关学校在构建电视新闻学知识和价值体系时,务必增强新闻意识、受众意识、媒介素养意识以及电视新闻的实战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下,民生新闻应运而生,但是,"民生新闻"的提法和内涵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媒体在民生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从民生新闻的本质等方面,描述了民生新闻的特征并将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区别开来,同时提出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在传播思想文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充分挖掘马克思关于新闻的中介观、自由观、本质观和批判观在人文教育工作中的价值,不仅会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新闻传播的人文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研究媒体折射出的残疾人身份对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传播正能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考察情态和评价资源等语言项目,试图揭示新闻语篇中残疾人身份的建构。语料来自China Daily中有关残疾人报道,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媒体折射出的残疾人具有弱势身份、患者身份和自强身份;媒体在构建残疾人身份时,运用的话语策略,不利于残疾人主体身份的构建,媒体有义务采用有利于话语和谐的策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电视新闻娱乐化已成为大众传播活动的潮流.同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也出现了电视新闻娱乐过度的现象,给社会、受众以及媒体自身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从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界定入手,深入分析电视新闻娱乐化应把握好公信力和人文关怀两方面的限度,以期对大众传播活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