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介词框架是指由介词和方位词、名词、连词、助词、动词、介词、准助词等词语前后搭配使用而形成的固定格式。汉语语法学界过去未进行过系统研究。文章以“在/当X时/时候”这样的介词框架为研究对象,对其句法功能及框架前后项的隐现规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秦安方言中有一个使用频度极高的助词"哩",作为语气助词,可放在句中也可放在句末,在不同的句类中表达不同的语义范畴;作为动态助词,常"的哩"连用,并和"正""将"等搭配,表明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方言中"哩"与"那"并存,"哩"和"呢"应该有不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以人民日报语料库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为基础,运用ACCESS对近义词"实在"和"确实"的右搭配谓词、与时态助词的共现频率和所搭配形容词的语义色彩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找出二者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4.
列举助词“等”和“等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搭配对象,句法功能,语义内涵3个方面对“等”和“等等”这两个列举助词作了多角度的描写和分析,并比较和辩析了它们在各个层面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光山方言体助词"在"按其功能意义可分为"在1"和"在2",分别组成不同的句式。主要探讨它们和动词搭配时所受到的体意义限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体助词"在"语法化过程中,格式"V+在+处所宾语"所起的重要作用,表明"在这里/那里"处在"在"语法化过程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6.
汉语和泰语属于汉藏语系,两种语言有一定的相似性。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和泰语中的结构助词"?????? ??? ???? ????"都是连接定语与中心语的标志。但"的"在泰语中的表达方式比较复杂。本文以泰语和汉语结构助词"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发现两种语言运用结构助词"的"的异同及汉语结构助词"的"分别翻译为泰语的"?????? ??? ???? ????"的原则,旨在引导中国学生能够正确地翻译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  相似文献   

7.
比况助词通常黏附在其它词或短语后面构成表示比喻或推测意义的比况结构。本文从共时角度,研究了比况短语的句法、语义、功能及其在句类、词类、音节、轻重音、位置、搭配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比况助词对黏附对象的状态化作用等等,以期对这一语言现象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语言结构相同,但其语义却不尽相同的现象。对日语宾格助词"を"进行概括总结,并针对不同宾格名词和同一意义的动词搭配时,由于名词的类型不同而产生不同语义范畴的语言现象加以探讨,有助于学习者对日语宾格有较系统的了解,对日语宾格助词"を"的灵活使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形容词重叠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但泰国人学习汉语时对该知识点普遍掌握得不理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泰、汉语的区别出发,注重形容词重叠式的构成形式、语义变化、与时间助词的搭配规则、与结构助词"de"的密切关系、书写规范等几方面的教学,并着力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以期促进对泰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在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中,"了"的使用频繁,所处的句法结构形式多样,组合搭配灵活。该平话中的"了"大多用作动态助词或动态助词兼句末语气词,所处的句法结构具有一定的集中性与规律性。同时,"了"的语法意义与其共现的动词、宾语、补语等其他成分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对该平话"了"的词性和语法意义进行深入探讨,既可以进一步完善宋元时期"了"的共时描写,也可以促进"了"的历时演变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助词"把"的分布特征、表义方式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和分析,描写了"把"的搭配限制和句法位置,揭示了"×把"单向取值和双向取值的原因,探讨了"个把"的多种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田野 《考试周刊》2010,(35):110-111
日语中「を」和「から」是两个非常常用的助词。「を」按其用法和作用可以被归类为宾格助词和补格助词,「から」常被认为是补格助词。作为补格助词的「を」,与移动性自动词搭配使用,可以表示离开的场所。本文针对日语中出现的助词「を」和「から」在表示离开场所时的使用区别入手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料库的基础上研究"给力"这一新词的词汇搭配范式与语法搭配范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人民网作为语料来源基础,建立了一个"给力"小语料库,并使用Michael Barlow研发的语料分析工具MonoConc Pro和collocate对语料进行分析。通过观察分析"给力"一词的词汇搭配和语法搭配范式,发现"给力"主要作为形容词被使用,多与"很"、"最"、"太"、"真"、"更"、"够"、"超"以及"不"、"的"、"啊"等词共现。通过三词和四词词频表可以看出,"给力"的最高频语法范式是"副词+形容词(+助词)"。"给力"一词也可以作为名词、动词、副词来使用,但使用频率明显低于其作为形容词的身份。  相似文献   

14.
持续体是汉语非完整体中的一类,它的主要标记是语法化程度较高的助词"着"。"V+着"表示静态持续的核心语法意义,但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与"着"搭配是不平衡的,持续体内部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比较鄂尔多斯方言(晋语的一支)中的助词"兰"与古汉语中的助词"也"二者之间在语法及语用功能方面的异同点。二者语法功能的共同点为:两者都可以置于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句末。两者语用功能的相似性表现为均可用于加强陈述语气,并用于突出句中的原因或结果。两者的固定搭配也具有相似的功能及语义,即"没"+V(VP)+"兰"与"未"+V(VP)+"也"。二者的不同点是:"兰"经常用作时态助词,表示过去的或已经完成的动作。"也"没有这一用法,它的特性是用于句末表判断,此外还可以置于句中。总体来看,两个助词同大于异。这体现出语言即便历经了移民浪潮以及民族融合,也依旧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与传承性。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助词丰富多样,主要有"之、其、斯、有、而、矣、兮"等。根据助词的句法功能来说,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标志性助词、音节性助词和语气性助词这三个大类,本文根据以上三大分类展开论述,探究《诗经》中的助词表现出的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7.
惠红军 《现代语文》2013,(5):68-71,2
陕西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ti]"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用作体助词,用来标记存现体、持续体、伴随体、实现体等体范畴,它与普通话中的"着""得""了"等体助词所反映的体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二是用作结构助词,用来标记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构成一种"底"字结构。在本质上,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是一个同音形词。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23-27
两岸客家话中体助词"等",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着",表示动作的持续和进行。通过归纳了它的表现,揭示了它的语源,认为它来自表示进行和持续的体助词"紧",是"紧"语音演变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日语中存在着不是原始助词却含有助词性质的这一群体——"助词性机能辞",本文以日语复句中的等位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分析软件对30名被调查者进行统计分析,整体掌握日语学习者对原有助词和"助词性机能辞"的使用情况;明确影响对比含义复句衔接的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强弱等。  相似文献   

20.
近义词"一起"与"一齐"的辨析主要从语法和语义两个角度进行辨析。语法上,探究二者在词性上的不同、同作为协同副词时在与后接动词性词语的紧密度、与动态助词搭配、与时量成分的搭配上的不同。在语义上,主要研究在与二者相关的动作行为能否独立完成、前指的动作的受(施)的主(客)体的侧重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