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万春 《文教资料》2008,(5):133-134
新课程改革对人文性关注达到空前重视,而忽视语文工具性一面.特别是注重加强对学生文学熏陶,往往导致科学言语教学被严重忽视.本文阐述了言语和语言的区别.科学言语的内涵和科学言语被忽视的根源,学生科学言语能力严重缺乏现状,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只有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散步》这一课例以语言训练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以体会“尊老爱幼”来体现其人文性,二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3.
康希福 《山东教育》2005,(16):29-30
要谈诗化语文的教学,首先得要明白什么是诗意。诗意就是具有诗所描绘的那种形象化的意境.是依靠情感和想象来营造一种情调,一种浪漫,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美学的一种追求的状态.诗化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我们可以看到一切成功的语文课堂都具有诗的特质。它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与景的交融为表现,达到一种“人境”“妙悟”“升华”的主体情态。下面我们就来看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学校周益民老师执救的《天鹅》一课。  相似文献   

4.
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真可谓百花齐放、斑斓绚丽,音乐与图画、互动与探究等无所不在,呈现出热热闹闹的教学氛围,然而学生真正收获到的东西并不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人文性的过度强调与彰显,让语文课堂在不知不觉中缺失了本味,迷失了自我。那么,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作者深刻认识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天鹅的故事》全文都是叙述,很少直接抒情。然而这种叙述是一种不抒情的抒情,而且比抒情更深沉,它向我们展现了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幕,那撼人心魄的一幕中还包含着“智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酝酿面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这样的论题,我一时摸不着头绪,尽管最近常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挂在嘴边、掂在心上,却也不知从何下笔。于是就先来正确地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以往了解,经过再三学习,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  相似文献   

9.
陈欢 《现代语文》2007,(5):22-23
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重构教材,无疑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的最大特点,它彻底改变了过去以文体特征为知识支撑点的结构体例。从宏观上看,它的课程设置思想为强化作品的教化功能、突出作品的人文精神,力图通过语文学习在人生意义、道德取舍、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熏陶和引领学生,将学生的视野由关注自身逐步引导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等更广阔的领域中,这种旨在雕塑心灵的课程设置思想可以说是苏教版的创新,也是它的一个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教例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天鹅的故事》……。师:这就是老天鹅呀,它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谱写了一篇最为壮丽的诗歌。我们聆听,我们感悟,我们的心灵也犹如这冰面,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震颤。(出示分行排列的诗句)  相似文献   

11.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天鹅的故事》。还记得吗?当我们读到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时,我们听到了斯杰潘老人深情的话语——(生齐读: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我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  相似文献   

12.
陆瑞梅 《广西教育》2013,(45):55-55
《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触描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故事,表现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读过以后,给读者留下的是感动、震撼,以及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思索。课文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老天鹅破冰,精炼的三句话条理清晰,层层递进。  相似文献   

13.
黄厚江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撰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怎样的"统一"》,文中提出"语文的人文性是在语文的工具价值实现过程之中得到体现"。陈钟梁先生多次提出"语文课要‘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但首先是‘工具性’"。两位专家的言论拨开了笔者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迷雾,也引起了笔者对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4.
《天鹅的故事》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等十六课。本文主要讲述了在冰天雪地中,一只老天鹅带领大家破冰觅食,战胜困难的故事,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真可谓百花齐放、斑斓绚丽,音乐与图画、互动与探究等无所不在,呈现出热热闹闹的教学氛围,然而学生真正收获到的东西并不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人文性的过度强调与彰显,让语文课堂在不知不觉中缺失了本味,迷失了自我。那么,如何让"语文味"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实质性的回归呢?对此,笔者  相似文献   

16.
陆敏 《广西教育》2012,(29):51-52
《天鹅的故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笔者先后两次执教了这课。两次的教学设计不大相同,收到了大不一样的效果。以下分别是两次教学课文第五自然段的片段。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许多高校仍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没能充分发挥作为人文教育核心课程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大学语文必须尽快从"边缘"向"核心"迈进.为此,高校领导和大学语文教师越须树立科学的大学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观,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优化大学语文的研究、管理和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课堂上落实起来,却往往出现“非语文”和“泛语文”的倾向。于是有专家就呼吁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呢?请看两位名师执教《散步》一文时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和以往的大纲相比较,其最大的特征在于“新”。这个“新”不是一般的新,而是以全方位的崭新的面貌出现。从它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到语文任务的分解、从语文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都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  相似文献   

20.
所有的课堂都有自己的特色,音乐课堂悠扬婉转,美术课堂声色俱全……而语文课堂总是在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中流淌,总是在一声声朗读中走过,书声琅琅就该是语文的特色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