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培养学生的自改习作的能力,是当前习作教学中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提出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谈到作文修改时指出:“改与作的关系非常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批改习作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改的实践中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3.
郭利琴 《辅导员》2014,(18):51-51
“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作文白改、互改有明确的阐述,中年级阶段是“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也就是说学生应该从三年级开始培养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到了高年级要求是“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那么,这一教学目标如何达到呢?不放试试笔者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王惠珍 《新疆教育》2012,(16):119-119,7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作者份内的事,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和习作训练中,我有意从一些方面激发和培养孩子自改作文的能力,从而也培养了孩子做事认真负责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陈然 《四川教育》2010,(2):95-95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放手让学生自改作文,让他们在习作批改中动脑、动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习作修改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是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两年来,我采用小组合作、自改习作“四步法”的教学流程,在培养学生自改习作能力中效果较好。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玉雕为饰,文改为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批改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下面谈谈我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作文能力包括“作”与“改”两部分 ,学生进行自改作文是完善对事物的认识和表达的过程。自我修改对学生来说 ,比习作指导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叶圣陶曾说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这是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的方向。那么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改能力呢 ?我在“十五”课题实践中 ,不断摸索 ,总结出自我修改的“三部曲”。一、在读中 ,寻找病症。这里的读是指学生对别人和自己习作默读和朗读。学生写完一篇文章 ,我让他们自己反复地读 :默读、大声读、摇头晃脑地读……感到自己都读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评改习作的能力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已注意了让学生尝试修改自己的作文,但是力度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拓宽作文评改的途径.不拘一格,让学生真正参与评改作文,提高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三年级是学生练习写作的起始年级。指导三年级学生起步习作很难,引导他们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更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言物对照”“巧供词语”“扣题分段”“善用课文”等修改习作的方法,指导三年级学生修改习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李小会 《教书育人》2014,(10):63-63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说得不假,但这里的“改”不只是老师改,应该包括学生自改和互改。新课标中提出写作应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习作,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由此可见,改革批改方法、着重培养学生互批互改习作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不仅训练学生习作,还要学会修改习作.批改作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与指点,通过示范修改,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怎样把一件事情写具体.习作的修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步登天,要有针对性.习作修改的良好习惯要逐步养成,让学生掌握修改方法,提高自改作文能力,最终提高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少教师头疼的事。许多教师花大力气精批细改学生的作文,而学生最多看看分数和评语,然后就丢在一边,束之高阁。作文批改往往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叶圣陶先生也说:“我发现十几年来,辛辛苦苦地批改作文,所得到的结果是徒劳无功。”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批改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可见,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也是作文教学中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会或没有习惯修改自己的文章,他们是不会写出像样的文章出来的,反而会养成不负责任、草草了事等恶习。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改文章的能力呢?一.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烈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一、背景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里的“加工”.就含有“修改”的意思。其实.作文指导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修改加工自己的习作。也就是说,修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的深切的体会.无自修自改便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二、案例描述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因此,培养学生对作文的自改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中提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写常用文体的习作,也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作文自改能力,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8.
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教学大纲》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中年级起“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高年级时养成“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可见,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自改作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学生自改作的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三步走”。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在习作评改中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培养学生习作“自改和互改”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改进习作评改指导:将习作评改重心由“课外”向“课内”侧重,评改方式由单纯的教师书面评语(静态)向课内师生合作评改(动态)转变,做到由“外”而“内”,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教学改革的一条途径。多年的中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在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逐步形成了这样评改的“三部曲”:第一步,自读自改每次作文指导课后,学生完成习作草稿。老师强调学生重视朗读自己的习作,把自己的习作朗读几遍,看它是不是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如发现不妥之处,自己修改。修改时着重注意三点:①有无多字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