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家族本是一个工艺世家,先辈们大都从事手工技艺,特别是制作“泥金彩漆”的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受家庭的影响,我很早就在农村婚俗嫁妆中学习其制作工艺,然而,一路走来,也是几经挫折.17岁我初中毕业,到宁海茶院拜张学笔先生为师学习“泥金彩漆”,后来进入宁海工艺美术厂,在各门派师傅的指导下,吸取传统工艺精髓,反复钻研,进而更全面地掌握了其工艺配方和制作工艺流程.1979年后,“泥金彩漆”工艺在现代工业浪潮冲击下开始没落,很多艺人都改行改业,只剩下我一人仍“傻傻”地坚持着.  相似文献   

2.
余舜德 《文化遗产》2023,(2):92-100
制茶工匠以手工及身体经验为主要技艺,当是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台湾地区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认证的合理候选人,不过产茶重镇的南投在2019年以“生态知识及其技术实践”认证两位制茶工匠后,却引来诸多质疑。除了两者皆以现今茶区制茶工匠仍普遍具有之制茶工艺提出申请,并以个人名义获得认证,因而引起众多议论。这两个案子获得通过,也牵涉到一些与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政策密切相关之基本课题:例如,何谓手工制茶?机械化下就没有手工了吗?制茶的传统知识为何?传统强调实作经验的制茶工艺之关键为何?再者,传统制茶知识属于个人或是团体(社区、茶区) 若答案是后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该如何进行?笔者将以过去参与之普洱茶及冻顶乌龙茶的民族志研究为例,一方面讨论上述的议题,并据以讨论文化遗产认证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杜莉莉 《文化遗产》2015,(3):13-18,157,158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表述,自问世起即在法国掀起了一番热议;尤其围绕"遗产"一词,其语义研究为理解法国对文化遗产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法文单词patrimoine(遗产)的内涵外延,与该国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脉搏相呼应,在实际应用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变过程,从而与另一个表示"遗产"的单词héritage区分开来。对patrimoine词义的辨析,不仅突显了法语框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表述(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同时还折射出法国学界对本国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丰盈,即从私人层面上继承的家庭遗产,到官方记忆中代表"国家意象"的历史遗存,乃至成为广义生态文化语境下捍卫法兰西民族文化身份的情感利器这一从物质到非物质的精神建构历程。  相似文献   

4.
周超 《文化遗产》2015,(3):5-12
尽管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名称未使用"保护"一词,但要讨论与该法相关的问题却无法回避"保护"这一关键词。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一系列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国际公约的名称来看,唯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使用的"保护"(safeguarding)与其他国际法文件所使用的"保护"(protection)有所不同。因此,深入探讨safeguarding的法律意义,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规定的诸多"保护"(safeguarding)措施,在深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有关理念之影响的同时,也不乏基于中国实践而来的独到特点,只是其中有些保护措施尚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还需在未来的法律改订时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张继 《兰台世界》2011,(1):42-43
本文试图对"非遗"档案式保护中的社会参与问题进行理论探析,以期为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和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黄静华 《文化遗产》2013,(3):105-109
在当下语境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神话被诠释为保护对象和可用资源,前者指向基础性意义,后者则指向衍申性意义。无论"保护"还是"应用",都可能因为对少数民族神话本真性的不同理解,走上传承或背离少数民族神话叙事传统的道路。然而,不管选择传承,抑或背离,都只是开放时代里对传统的一种阅读,各有立场,皆是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白族口承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概括,继而分析了白族口承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属性,提出通过数字化实现白族口承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化"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陈红 《新闻传播》2022,(16):2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实现文化表达和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之一,采用数字化手段在“非遗”传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通过对黄陂区大余湾明清古村落“非遗”文化关注者的865份调查问卷,发现民众对“非遗”传播及保护意愿较高,但实际效果疲软。可通过主体创新、渠道创新、平台创新的模式,立足黄陂区大余湾地方文化特色,吸纳多元主体参与“非遗”文化传播,构建“非遗”文创产品产业体系,打造立体化“非遗+”传播矩阵,实现最优保护和最佳传播。  相似文献   

9.
林敏霞 《文化遗产》2014,(6):103-110
近现代以来,中医在中国不断地被边缘化,在“申遗”过程中也遭遇了困境和悖论,一方面揭示了中医作为“遗产”到了不得不大力“拯救”之境;另一方面却折射出古老中国作为遗产大国,并未对自身遗产本土性、多样性和理论体系加以分析、论述、阐释和提炼.本文从“医道——遗存之道”、“医学——遗存之相”、“医技——遗存之技”和“医承——遗存之法”四个层面,对中医作为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分析和论述,从而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和价值进行新的认知和阐释,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和图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艾晶 《中国博物馆》2014,(4):105-10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博物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落到实处,成为我们博物馆工作所需面对和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种种真实案列的梳理,探索一些博物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和方法,以助于提高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1.
8月在京,从《北京晚报》读到一则消息,北京市崇文区政府已将“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选入第二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北京的烧麦是清代一位王姓山西人引进的,今年《食品与健康》杂志第五期也有一篇文章说北京的烧麦是从山西引进的。北京人将烧麦列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因为都一处烧麦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复杂,还有一个不知真假的故事。说某日乾隆皇帝由通州私访回京,曾在此小酌,烧麦吃得满嘴溢香。  相似文献   

12.
隋野 《兰台世界》2024,(2):98-100
文章以葫芦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以下简称“非遗档案”)管理现状为例,详细阐述了“非遗档案”的相关概念,对葫芦岛地区“非遗档案”资源收集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更好地收集管理“非遗档案”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及措施,进行了切实可行的对策研究,进一步探索“非遗档案”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平台媒介快速崛起的当下,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特征得到充分彰显,媒介对社会各场域形成他律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再度媒介化。本文以刘三姐山歌的平台生产与传播为个案,对“非遗”的媒介化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发现,“非遗”在平台媒介中被更频繁地表征,并吸引了大量普通用户的参与。然而,在流量逻辑的支配影响下,“非遗”失去了文化繁殖力,原本意蕴丰富的内涵和文化独特性也被消解,并进一步沦为被观看的大众文化消费品。  相似文献   

14.
韩国“无形文化财”名录体系具有法律建设动态性、名录建设协同性、传承体系梯队性、文化培育激励性、市场赋能双刃性五个特征,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改进和优化带来了五个方面的参考与启示:其一,建设以非遗保护核心法律为基础,配套性法令、办法、指南、方案等为补充的系统性法律运转体系;其二,优化多重协作模式,为名录认定提供更多的结构便利和多元可能;其三,建设梯队式和预备化传承人体系,为群体性∕集体性传承人的认定提供实践基础;其四,优化不同维度的“文化激励”,进一步深化非遗保护理念并形成文化自觉;其五,市场赋能的双刃性,需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互通与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智妍  郭枫 《东南传播》2021,(1):100-102
新媒体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保护,必须重视非遗在新媒体上的叙事表现。新媒介叙事系统相较传统叙事有所变化,非遗文化在新媒体中的叙事表现也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在三个方面分析在新媒介环境下非遗叙事的"年轻化"策略:传承人媒介形象的年轻化;叙事话语的年轻化;媒介叙事载体的年轻化。为此,搜集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上的相关叙事案例,从媒介叙事的角度来阐释非遗年轻化形象的建构,并针对现有的媒介叙事情况提出问题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郑永森 《文化遗产》2016,(6):152-1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国家级非遗深圳沙头角鱼灯舞突破传承保护禁忌,借助高校资源开展传承保护活动,形成了理论研究凝练非遗价值、课堂教学解释非遗内涵、实践活动传播非遗文化的高校传承保护模式,为解决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问题探索了新思路,为高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  相似文献   

17.
马鹿舞传承人是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鹿舞"的主要承载者,其担负着传承傣族文化及延续傣族社会记忆的重任。为非遗传承人建档是非遗保护的一种有效的抢救性措施。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鹿舞"传承人建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建档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8.
《文化遗产》2010,(1):1-5,15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工程,既具有学术意义,又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因此要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不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狭隘化,不要把民间文化与文人文化对立起来,不要把保护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社会生活现代化对立起来,不要把保护与利用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文化遗产》2010,(1):97-100,158
长期以来,风水知识一直被视为迷信而不被重视,甚至被排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今天,希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风水知识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积极探索、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海、浙江东部和江苏中南地区形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文化上,古往今来互补互助、共同发展,其联动协作对于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长三角民众的生存方式、生产技艺、生活智慧和思维原型大同小异,决定了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越了行政建制的藩篱,呈现出许多同源性或共同性的形态和特征,因此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再是地方上的称雄争霸,也非碎片式、割裂式的保护,而是强调各地区的互补联动、合作发展。故建议成立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作区协调组织,建设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中重新焕发生机,这对当代中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发展也是个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