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东合邦”、“亚细亚一体”、“大亚细亚主义”是近代日本侵华理论的一种重要形态,它与武力犯华论相反相成,形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软硬两种理论形态,其实质都是并吞中国。其中,樽井藤吉的“大东合邦论”主张以日本为盟主在东亚建立“大东国”,其用心就是要中国成为日本的附属国。而小寺谦吉的长达1200多页的《大亚细亚主义论》则集大亚细亚理论之大成,其核心是要中国放弃主权,任由日本来“改造”中国,最终是日本独霸中国和亚洲。“大亚细亚主义”实际上等于“大日本主义”。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同志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他第一个指明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他在中国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早于一九一九年一月,他在《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论文中,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鼓吹的大亚细亚主义是"吞并弱小民族的帝国主义",它是与民族自决主义直接对立的.这是我国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出"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九一九年九月至十一月,他在《新青年》上连续发  相似文献   

3.
自民国初年东西文化论战后,关于东西方文明的争论便从未停止。一战爆发后,欧洲文明在战争中遭受较大冲击,使当时国人对东西方文明产生新的思考。在此背景下,李大钊考察东西方的地理、历史、文化、思想等领域,同时运用人类学与民族学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形成较为独特的东西文明观。受此文明观影响,李大钊驳斥日本人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新亚细亚主义”,还将“调和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其中,并积极倡导“第三文明”,即俄国十月革命后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李大钊的东西文明观为其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对其民族观与种族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马克思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动机和有关论述,以及他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涵义和有关涵义的阐述,指出亚细亚公社所有制是指原始公社所有制或村社,亚细亚所有制是指村社和国有制的综合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以亚细亚所有制为基础的东方阶级社会。这是三个涵义不同的概念,第一个概念有普遍性,后两个概念则有地区性。同时也指出,东西方社会各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对于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争论首先是在苏联引起的,除了官方的争论外,许多学者也加入了争论的行列,争论不外乎是否存在亚细亚生产方式。文章分析了苏联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背景,并对两种不同的观点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笔下,亚细亚所有制是原始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形式,是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的原型,具有普遍意义。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这三种所有制在形式上不同,但本质上相同。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这三种所有制与奴隶制和农奴制有本质差别。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这三种所有制不等于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生产方式。同时,亚细亚所有制没有被奴隶制和农奴制败坏,且长期存在,直到19世纪,这与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被奴隶制和农奴制很快败坏的那种社会形态有明显差别。因此,古代东方社会与古代西方社会在马克思笔下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条件的考察,指出这一概念因受当时欧洲流行的亚细亚观的影响以及占有材料和研究视角的局限,不自觉地染上了欧洲中心论的色彩。然而,国内许多学者对此一味埋头于考据式的诠释或硬套某种模式,而不是本着实事求是和历史主义的态度从亚洲历史实际出发来加以考察,这不利于我们在新形势下更好地理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问题与主义”之争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之间的最初冲突。虽然李大钊与胡适在论战中各自表达了不同的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但是这种种冲突具有“原初”性质;在李大钊的“根本解决”与胡适的“点滴改良”之间存在着可以沟通的环节;李大钊与胡适的关系表明,中国革命可以在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思想体系是在"主义-政党-道路"的逻辑架构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李大钊在"人生"探索中恪守"主义"的信仰,坚持"主义"的自信,在探寻"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故而"主义"乃是李大钊思想体系的逻辑支点,而"主义"的探索也就成为李大钊思想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线索。李大钊一直将"政党"作为考量的对象,从学理与现实政治的结合中阐明"政党"与政治变革的逻辑关联,汲取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领导政治革命的成功经验,并在五四时代的推进下基于"团体训练"理念创建中国共产党,继而又在"政党联合"思想基础上从事创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工作,故而政党思想也就成为李大钊思想体系中不可缺少且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李大钊承继新文化运动由个人解放而进至社会改造的方向,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将社会改造问题作为其思想体系的主要议题,并在"走向社会"的时代浪潮中主动地选择了苏俄式的革命"道路"。概而言之,"人生""政治""社会"是李大钊思想体系中的关键词,并衍化出"主义"→"政党"→"道路"的内在逻辑,从而支撑起李大钊思想体系的大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化视野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化视野下看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史学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不难发现郭沫若、吕振羽和侯外庐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并使之中国化的过程,而"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中国化和中国社会革命实践之间又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中国化使学术界形成了社会历史发展"一元多线"的认识,这是以后打破社会历史发展"一线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