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的内部资源已难以持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上的创新,需要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外部协同创新机制,超越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管理等之间的边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要研究几个问题: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高校外部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学生个体自主道德学习的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学科建设的组织形态、学科的知识形态、学科发展的活动形态三个维度,对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湖南地方本科院校在特色"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中存在重外延轻内涵、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方案、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原因主要包括认识有偏差、组织结构封闭、没有互促协调机制。建议在协同理论背景下,从体制、机制形态和活动形态三个方面推进改革,通过思路、管理和模式的创新,构建跨学科的产学研创新团队,实施造就一流学术大师的"人才强校"战略,按照"构建四个平台(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科技创新服务与成果转化平台、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信息化平台)"、"建立两种机制(政府保障机制、产学研运行机制)"、"创新两种模式(管理模式、培养模式)"的思路,全面推进湖南省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特色"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科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学者对高校学科集群内部学科之间的协同原理和协同机制之间的研究较少。构建学科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加强政策支持等,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科集群创新能力要求,进一步丰富高校学科集群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在追求"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进程中,应着力实现区域产业价值链高端化建设。高校协同创新载体"双一流"建设是区域产业价值链高端化的动力源头和重要途径。区域产业价值链高端化是高校协同创新载体"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导向和实践目标,要针对高校协同创新载体与区域产业价值链高端化的双向互促所面临的主要体制机制问题,系统开展高校协同创新载体运行机制体制的改革,即以科技制度和组织制度创新推动高科技牵引,以人才机制创新推动高智力密集性牵引,以发展模式创新推动高附加值牵引。  相似文献   

5.
司汶 《科教导刊》2023,(16):1-3
文章以“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为研究主体,论述了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协同机制不健全、协同方向不明确、协同资源不充足等问题展开分析,探讨了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研究表明,在特色学科建设中,应优化学科发展的政策环境,构建特色学科的协同发展机制,从合作主体确定、合作意愿推动、合作机制建立三个环节推动学科协同建设,深化“双一流”建设高校与特色学科之间的合作机制。文章提出了基于合作治理理论的高校特色学科协同建设实施路径,对高校有针对性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科—专业—产业链是高校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为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机制。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知识—人—组织"活动形态来看,知识形态的组织化是知识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趋势。要促进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知识流动,可以构建组织化治理机制,通过模糊组织边界,形成协调管理、交流融合、利益共享的治理机制;通过建立拓展性组织体,形成需求导向、平台管理、资源整合的治理机制;通过构建创业创新文化,形成创新精神为核心、创业文化为载体、学术与产业文化融合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高校智库建设的内外部协同旨在对政府与智库、学科与智库之间的逻辑关系、话语体系与协同机制进行探究。高校智库与学科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生产方式差异显著,内部协同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壁垒森严等问题。高校智库与政府的话语体系"关联障碍",智库承载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弱,难以有效影响政府决策。因此,内部协同应打造专兼职结合的研究团队,形成开放式的组织结构;制定智库类成果学术评价办法,激发智库研究积极性;以顶层设计方式推进统筹规划,创新"智库-学科"互动模式。外部协同应利用大数据整合信息,凸显决策导向的问题意识,建立相互通约的修辞框架。  相似文献   

8.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利益相关者有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校内学科院系,还有师生个体等。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即: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应与区域的产业技术创新相对接,政产学研各方应依托中心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完善;中心应加强与校内学科院系协同发展,促进相关学科的创新能力提升;中心的建设应把"人才"放在第一位,营造促进师生发展的学术环境。基于长三角多个协同创新中心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实践,论文针对以上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实践性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2011计划"是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协同创新开展高校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项改革",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突破高校内部及其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推动实现教学和科研从以学科导向为主逐步向需求导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高校人才供需中的适配性脱节和互融性不强的问题,以综合性大学独特的专业与学科交叉资源为分析基础,重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协同育人生态,创新协同育人理念,完善条件保障机制建设,推进价值认同机制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升契约履行动力建设,重构校企合作参与模式,提升资源配置精准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政策体系下,逐步探索出一系列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路子,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一套在高校院系层面可以推广复制的,能够促进学科优秀创新人才成长的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进行研究和探索。分析并提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分别从多学科交叉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完善,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学科交叉创新创业支撑平台的搭建以及多利益主体协同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实现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最具活力、最有创新能力的组织单元就是学科团队、重大项目组、重点实验室等,如何将党建工作拓展至这些专业特色鲜明的科研组织,实现党组织工作的全覆盖并发挥积极的作用,是体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江南大学积极研究基层党支部建设与学科团队建设协同创新机制,将党支部建在学科团队中,将党支部日常工作与学科团队的基础性工作、日常工作相结合;将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学科团队的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普遍存在设置时间短、专业知名度低、总体规模小、办学经验缺乏等问题。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发展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在于:基于区域特点的特色学科定位,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亟需的文化产业应用人才;依托当地文化企事业单位资源,通过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重模式;整合东西部高校的优势资源,以"协同创新"为契机,探索和构建东中部与西部高校间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深度合作互动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目前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阻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如何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统筹协调跨学科之间的教学科研模式,打破目前高校院系专业之间固有的学科壁垒,通过专业融合、课程融合、实践融合和全过程融合,形成“教学为本、科研为重、创新为体、创业为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加快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乃至跨国界的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基础创新—应用创新—协同创新”立体式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学科、专业和学位点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改革突破口,三者一体化建设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改革方向。在学科–专业–学位点一体化建设的动因与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知识和人才产出导向的一体化建设路径,构建了从分割到协同的“三协同两优化”建设路径:以特色学科群为基础协同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依托重大项目攻关协同建设机制;以宽口径贯通式人才培养打通建设壁垒;以知识–人才产出驱动基层学术组织优化;以产出导向优化激励机制,多措并举实现学科–专业–学位点一体化建设,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是与产业脱节、缺乏专业的中介服务、科技管理体制支持力度不足、缺乏风险资本投入等。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参考和借鉴产业联盟计划模式、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数据集成创新模式、军民融合模式等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为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找到出路,还要在与政府、企业的新型协同关系上进行创新,从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加强校企知识协同、构建风险投资机制等方面完善自身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1):266-269
"双创"实验室是高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新工科"背景下"双创"实验室建设与探索,对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分别从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应用拓展、实验室的智能信息化建设、面向通识教育的实验体系改革。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和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专业认证等五个关键点对高校化学专业"双创"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协作沟通不足和协同机制不完善。依据教育部"2011计划"中提出的协同创新理念,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可以采取"松散型"模式,实现协同创新。该模式的有效实施条件包括目标协同、主体独立、资源共享和机制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