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当今社会,作为领导、组织和指导工作的重要方法,各种各样的会议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论什么样的社会与集团,无论哪个国家和组织,也不管什么样的部门和机构,开会的事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媒体有关会议的报道几乎天天都有,而且常常作突出处理。在信息化的时代,会议新闻也只有通过媒体报道,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给受众,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但是,现在的受众普遍反映的是对会议新闻不怎么感兴趣,甚至反感。细细想来,这不一定是会议的过错,问题也许出在会议的报道者——记者和媒体身上。过多、过滥、过于平淡、过于枯燥的会议报道,当…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由于受到地域性的相对限制,新闻的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这不仅表现在与在当地市场上发行的外地生活类报纸的新闻“同质化”问题,而且还表现在与当地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新闻“同质化”问题。要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就必须防止“同质化”,做自己的“独家新闻”,办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作为辽宁日报派驻沈阳市的驻站记者,日常的采访报道需要从大量的会议中获得。而有些会议是总结前一段工作成绩,布置安排下一  相似文献   

5.
毫无疑问,于新闻而言,时效是第一生命。但大多情况下,我们往往为了抢时效,而忽视了对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进一步挖掘。一件新闻的发生,表面看或许感觉就是这件新闻本身,好像没有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必要。但如果看多一点就会发现,这件新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一些事情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可能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如果说,看多一点可以挖掘到新闻背后的新闻,那么看远一点,不仅可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还可挖掘到新闻背后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这样一个传媒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很难想象一次重大会议不去传播或封锁传播而能达到会议召开的目的,从而对社会公众产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大新闻改革创新的力度,挖掘新题材,丰富新语言,探索新手法,创造新风格。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寻找线索、提炼主题"。本文就如何在挖掘新闻题材上下功夫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能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而应当是对有故事、有可挖掘性的新闻事件可以进行一定的深入调查和采访,这样才能保证有源源不绝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有一定深度和有各种社会意义的好作品,所以对新闻背后的新闻的挖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以如何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进行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9.
后勤 《新闻前哨》2003,(6):19-19
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一般有一个变动演化的过程。一名称职的记者,只有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和审视新闻事实的发展动态,才能准确把握其走向、规律,逐层挖掘新闻题材的内涵,报道出应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10.
成熟的记者在采访中常常由于提问巧妙得当,赢得了采访对象的支持和配合,从而获得丰富、可靠的事实和材料,把更深层次的新闻和新闻的一些细节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11.
不少记认为,广告和新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笔不以为然。笔认为,只要记多加留意,在广告中也能发现新闻,而且是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2.
本人几年前曾写过一则至今不会忘记的400字的小消息,写的是省领导会见前来对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进行咨询论证的高层专家。之所以至今不忘,是因为这篇报  相似文献   

13.
房静 《记者摇篮》2005,(6):52-52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格式.即使有所变化,也难跳出那种程序化的模式.致使会议新闻千人一面,单调乏味。因此,如何改进会议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深题。  相似文献   

14.
社区新闻因贴近市民生活而受到读者喜爱。但素材相对单一,题材难以突破,是社区新闻的一个"瓶颈"。将普通的社区新闻写出新意,写得鲜活,是目前新闻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郑州晚报》的系列报道《望女成凤》,为新闻工作者在如何挖掘新闻、整理新闻、追踪新闻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什么叫“边缘新闻”?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 ,在新闻理论教科书中尚未见过 ,可能只不过是生造而已 ,主要是由边缘学科引发的联想 ,即发生在“工、农、兵、学、商”行业之间 ,或捕捉在“党群、政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经济”诸领域沿边界线或交叉点上的新闻。新闻媒体的采访大多分条线 ,记者各自为战 ,整天忙于参加各种会议、跑机关 ,不敢越雷池一步 ,难免出现“死角” ,天长日久 ,报道的思维模式基本定型 ,自我封闭 ,所写稿件往往“大路货”、常规报道多 ,与不少时效性强、新闻价值高的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往往失之交臂 ,擦肩而过 ,“边…  相似文献   

16.
浅议新闻的二次挖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贵在新。新闻又是易碎品。一个重大新闻发生了,作为记者和所在的新闻媒体,如因种种原因未能抢到第一手新闻,那么这个新闻还能报吗?还能作重要版面、重要位置的重量级报道吗?一般同仁认为,这是“马后炮”,炒冷饭,是做新闻的大忌。但我认为,不但可以报,而且可以报得更新、更深、更有可读性。我在《中国妇女报·家庭周末》担任一、二版编辑期间,曾做过多次成功的尝试。 1998年3月28日下午13时许,北京市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市的重大案件。一名19岁的中学生朱宇在同学崔楠的帮助下,将事先准备好的安眠药磨碎后,骗正患…  相似文献   

17.
邱耀国 《新闻窗》2013,(4):82-82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使用率最高的新闻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是1943年陆定一先生提出的。随后,许多专家学者也先后下了不少定义,使新闻定义做到与时俱进。从定义可以看出,新闻并不存在时空分布不均,然而在各类好新闻评比中,新闻报道却又出现了采写自县域的获奖较多,市区难出好新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19.
社会新闻.是当今各媒体拼抢的主阵地之.也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个主要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除去媒体常没的新闻热线外,记者该如何挖掘社会新闻?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只要用心.把身子沉下去.社会新闻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0.
王俊美 《青年记者》2003,(10):22-22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作为机关报,不报道会议是不现实的,也是失职的。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党报记者、编辑深感棘手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9年的记者,我认为,只要用心发现,平淡的会议里也能“挖”出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