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究竟死于哪一年,《汉书·司马迁传》没有记载,后人或曰“绝不可考”(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或曰“大约在公元前八十六年以前”(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其实司马迁之死,以及如何而死,并非不可确知.司马迁因李陵案惨受腐刑之后,虽为中书今,可谓“尊宠任职”,但是由于和宦者同官,也就仍是一个极大的侮辱.其时司马迁悲愤  相似文献   

2.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3.
一、书序古之书序与今天的书序基本内容大致相同,有作者的自序,亦有他人作序。始于西汉,以司马迁《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为最早。早期的序,为单篇文字作的序放在正文的前面,为整部书作的序放在全书后面。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即在书后。至晋萧统《文选》等书,序始移至书前,此后,写在后面的称“跋”,或称“后序”。  相似文献   

4.
《史记》本是我国古代史书的通称,司马迁自称这部书为《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二《太史记》。东汉班彪、班因父子始称《太史全书》为《史记》。魏晋之际,才确定称为《史记》,直到唐初编修的《隋书·经籍志》才正式把(史记》作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撰成之后,只有正、到两种抄本,“藏之名山,到在京师”,末即公开流传,所谓名山,即藏之于家。司马迁年后,正本传到司马迁之婿杨做家中。扬敞为昭帝时丞相,他曾将〈史记〉部分篇章传布于外。宣帝时,敞子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方公布于世。但西汉末年,朝廷仍对《…  相似文献   

5.
对司马迁受腐刑的年代,《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有互为矛盾的记录,这是因记录重点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排比《史记》、《汉书》和《报任少卿书》等史料,勾勒“李陵之祸”过程,可以确定司马迁“李陵之祸”是从天汉三年初下狱开始,至太始二年受腐刑出狱止,历时四年。《自序》中“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一句,就是记录了从司马家在舜时为史官到司马迁出狱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评介《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论》一书在司马迁生卒年、在《史记》叙事起讫与演变等考证上做出的新贡献,评论书中所提出的“司马迁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也兼而论及一种学风。  相似文献   

7.
父亲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崇拜者。每当他在家休息时,总会手拿一卷《史记》,躺在藤榻上入神地看着,不时还会唱出声来(用我们家乡特的有一种“咏叹调”)。这种情景深深地感染着我。父亲还常常给我们兄弟姐妹讲《史记》中的故事,他说你们要学好古文,非读太史公的文章不可。  相似文献   

8.
“太史公曰”不等于史评论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若虚《史记辨惑》说:“《汲郑·赞》无他褒贬,独叹其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至并载翟公署门事,此何足道而著之史评哉?”王氏直接以“赞”代替原来的“太史公曰”,目之为“史评”,据此批评司马迁没有以传统的说教结束《汲郑列传》,而感叹世态炎凉,并载翟公轶事。王氏不当的非议,基于他对“太史公曰”作用的曲解,错误的根源诚属不明“太史公曰”并不等于史评(或者后人所称的“论赞”)。“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一种体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今观《史记》130篇,明标“太史公曰”的有125篇(其中包括《孝武本纪》),只有《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陈涉世家》等5篇没有“太史公曰”。  相似文献   

9.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0.
一、《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的名称始见于后汉末年苟悦的《汉纪》的记载:“司马子长既遭李陵之祸,喟然而发愤,遂著史记。……班彪子固……据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自高祖至孝武太初,以绍其后事。”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历史和国情的认识 一、什么叫史?历史的史,过去并不指书而是指人。《史记》最早时不叫《史记》,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史,最早是指懂得历法、天文、星相的人。司马迁说过文史星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发愤之作《史记》130篇,除《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和《陈涉世家财,都有“太史公日”,其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说的是《史记购写作心态及全书各篇的写作意图,可说是一篇大“太史公日”。另外,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心也是讲《史记》的写作,与《自序》合壁生辉。司马迁承父业修史,而父子同称“太史公”。这样,“太史公日”中的“太史公”,有的是司马迁自称,有的称其父司马谈。除了最明显的父教子之类的场合外,已无法确知何者为父,何者为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所有…  相似文献   

13.
《管晏列传》与司马迁的隐衷张丛林司马迁在遭受腐刑的屈辱中写就了《史记》这部长达五十余万言的历史巨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史记》一书,凝聚着作者毕生的心血,是作者“含幽忍垢”的发愤之作。《太史公自序》说:“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  相似文献   

14.
(一) 我们知道,现存的《史记》绝非司马迁《史记》的原貌。这个问题最先提出的人是东汉的卫宏。因为他在《汉书旧仪注》中说过:“太史公作《景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之。”《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而现存的《史记》却比原书要多将近三万字。由此看来《史记》存在着一个残缺问题。所以班彪、班固父子提出:“十篇缺,有录无书。” (见《汉书·司马迁传》及《后汉书·班彪传》)。班氏汉人,去迁未远,人们因而常以班说为据。但到底缺哪十篇班氏没讲清楚,后代电就产生了各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有三处令人费解的谜团,似乎与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相悖。事实上,这三个谜团背后隐藏着太史公的大智慧,即以重“实录”亦“爱奇”、持“秉笔”不避爱憎、为立传更为立言的方式写一部他心中的“春秋”。  相似文献   

16.
读史·史记     
黄济 《中国教师》2007,(8):31-33
<正>《史记》,由司马迁(前145—约前86)撰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上起轩辕,下迄汉武,历时数千年,包容了数百个历史人物。本书在司马迁逝世后才传世,初名《太史公书》《太史公记》等,到魏晋时期,才定名为《史记》,实现了他"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宿愿。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写作《史记》,继承了周公、孔子的思想,这在《太史公自序》一文中有明确的阐述。 《太史公自序》中最感人的部分是“见父于河洛之间”这部分。这里司马迁借父亲之口阐述了《史记》的创作背景,是我们了解司马迁思想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完成之后的处置情况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均有交待。《自序》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报任安书》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自序》所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名互文见义。前者称“藏”,即藏本,后者则应是传本。《报任安书》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案:“通邑大都”指京师),正与《自序》“副在京师”相互发明。又,“在京师”者既称“副”本,“藏名山”者则应是正本。可见《太史公书》原有正、副两本,正本…  相似文献   

19.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乃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二人所为作也。司马谈发凡起例,确定了撰史的目的、内容、范围,并已着手“次旧闻”,论著其书;司马迁承父志,遵遗嘱,发愤著书,断以己意,终于完成了上至黄帝下至当代、记载三千年历史  相似文献   

20.
学者对《史记·孔子世家》一文存在不少争议,要之有二:一是体例上,司马迁著孔子之传是挂靠“列传”还是入籍“世家”?二在内容上,太史公述孔子言行是尤多“妄言”还是别有“诗心”?孔子言行是否尤多妄言虚语。对于前者,古代学者有一个误解,即认为“世家体”在司马迁时代已是一种述史定例。司马迁实际上是因孔子“追修经述”以“拨乱反正”白于伟大历史实践才将其列人世家的。对于后者,古代学者只知其一,未明其二。太史公实际上是有意运用不实史料以揭示孔子一生“不用”的悲剧,以表达自己的悲孔惜圣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