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在将来留给我一笔可观的财产;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用自己的权势为我铺平今后的道路;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使我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我的父亲不是百万富翁,不是政府要员,不是艺坛名流……他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要感谢他,因为他教会了我如何书写“人”。“做人要永往直前,永远不倒下。”父亲说。父亲在家中是老大,过早地负担起了家中的重任,他惟一的希望就是能考上好学校,早点减轻家中的负担。文革时,爷爷的“右派”帽子使得父亲不得不去“上山下乡”,那时的他只能望着高中…  相似文献   

2.
轻松一刻     
张强的父亲是个画家,母亲是个音乐家,他俩在家中常常这样责骂张强。画家父亲说:“快做功课!不然,我一巴掌把你的脸打成玫瑰红色。”音乐家母亲说:“不好好做功课,我一脚踢得你唱高八度。”  相似文献   

3.
艾美丽 《成长》2006,(2):35-36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察觉父亲在家中的地位不如母亲。我们姐弟4人有什么事征求父母意见,母亲总是第一个发言,然后就拍板决定。即使是问父亲,他也会说:“问你妈去。”时间长了,我们不会再去问父亲,都是直截了当地向母亲汇报。  相似文献   

4.
父爱的姿势     
父亲是家中的“天”,每每望着“天”的背影,我都会读出一腔感动和敬畏——不独因他是父亲,也因为那些定格在记忆中的姿势——那些父爱的姿势。  相似文献   

5.
史克是学校的勤杂工。有一天正坐在家中,突然一只皮球破窗而入,打在他身上,一个小男孩满头大汗跑进来,说:“对不起,我马上打电话叫爸爸来给你修。”一个小时以后,果然来了个大个子男人,手脚利索地把玻璃装好,随后向史克要10美元材料费和工钱。史克惊异地说:“你难道不是孩子的父亲?”来人也惊奇了:“你难道不是孩子的父亲?”谁是孩子的父亲  相似文献   

6.
说起自己的父亲,有些人的舌头打了结,倒不是羞于启齿,而是父亲太有名、太有钱,或是有着异于常人的过往经历,不好轻易说出口。他们眼里的父亲,不单只是父亲,还有一个更鲜明的社会角色,像个戴在脸上的面具;也有的正好相反,在家中长年戴着“父亲”的面具,隐藏真实的自己。  相似文献   

7.
现在,我的女儿也上学了,每当我“教育”她的时候,她总是表示出不满。我在反省自己行为的同时,常常想起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我的父亲早年也是一位小学教师。我从小学到中学,每次做家庭作业时(尤其是做数学家庭作业),父亲总不忘问一句:“这些题你会做吗?”如果会,父亲就不让再做,并说:“重复有什么意义,只要方法会就行了。”他鼓励我多看一些书报,如《鲁迅在广州》、《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等,后来家中仅有的书看完了,我把目光又转到家中四面墙上糊的报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家屋内四壁墙上的报纸我都读遍了…  相似文献   

8.
书恋     
父亲教了近40年的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嗜书如命。他常说:“我的书就是我的生命。”为了得到一本好书,他宁愿少买一件衣服,少吃一顿饭。刚粉碎“四人帮”时,时任民师的父亲,用家中半年的积蓄给已在病榻上躺了一个月的母亲购买的唯一“补品”竟然是“四大名著”,弄得母亲哭笑不得。为了买到“三言二拍”和《太平广记钞》、《荡寇志》,他生平第一次求人———请他在市新华书店工作的学生四处求购。经年累月,我家已有好几千册的藏书,在我们那个小镇也算是“首富”了。每年暑假,父亲都要动员全家把所有的书从书架上搬到院坝里…  相似文献   

9.
佚名 《课外阅读》2010,(16):54-54
试想一种如此美好的生活: 出生了,父母都在家中全心全意地照顾你,你的母亲在产假里照领全薪。而你的父亲也因妻子生育而享受9个月的“产假”。  相似文献   

10.
明眸传神     
那是1949年的一个晚上,二姐坐在煤油灯下,对父亲说:“三弟六岁了,该念书了……”此时,父亲沉默不语,任一种闪亮的东西在眼眶里打转转。那时家中11口人,上有60多岁的奶奶,下有一岁的妹妹。虽说大姐二姐当小学教师了,但父亲还要用“一支粉笔”挑起全家八口人的吃喝穿戴及两个哥哥读书的重担呀!瘦弱的父亲已经是超负荷地在人生之旅上蹒跚了  相似文献   

11.
1891年10月18日,皖南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新生命诞生。在他出世以前,家中已夭折了两个女儿,父亲为使孩子不受尘世劫难,为他取一个乳名:“和尚”。这似乎是一个谶语,陶先生的一生,正是如苦行僧般的一生——化缘,普度,求自己的心。  相似文献   

12.
试想一种如此美好的生活: 出生了,父母都在家中全心全意照顾你,你的母亲在产假里照领全薪,而你的父亲也因妻子生育而享受9个月的“产假”。  相似文献   

13.
人生如棋     
很小的时候,在家中的一个抽屉里,我发现了一张上面画了许多格子 的木 板和 一 个装满两种不同颜色、饼干大小的木头盒子。我问父亲:“这些是什么?干什么用的?”父亲拍了拍我的脑袋说:“这个啊,是中国象棋,等你长 大些 ,我 教你玩。”我一听说是玩的,十分高兴,便一直盼着快快长大。 读小学三年级那年,父亲把中国象棋拿了出来,开始教我下棋。没多久我就学会了,便时常拉着父亲玩,可是每次都被父亲杀败。开始时那一子不少、“国富民强”的雄伟场面每次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将,一个车和两个士在那儿玩“四人帮”了。想起开局,看看结局, 我不禁…  相似文献   

14.
赫尔岑(1812-1870),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大贵族家庭,但他却是其父和一位德国女性的私生子,故一直以“养子”的身份生活在家中,甚至无法继承父亲的姓氏,他的姓“赫尔岑”是父亲为他生造出来的,来自德语的“心”(Herz)一词。  相似文献   

15.
吴文俊于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市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在一家书店做翻译工作。他的家中藏书丰富,其中有不少历史书籍及“五四”时期的书刊。吴文俊渐渐地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16.
吕艳 《家庭教育》2010,(7):26-27
家中的藏书和写作的背影 叶兆言成为著名作家后,自然有人要问他的写作是不是和父亲或者祖父有关。叶兆言说,其实,从小家人就教育他不要当作家,特别是他父亲曾被打成“右派”,对当作家心有余悸,希望儿子学理工科。叶兆言上中学时理科成绩一直很好,但最终考的却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对此,父亲还不是很支持。  相似文献   

17.
我是农民的儿子。父母祖上三辈皆以务农为本。“勤劳”这个字眼在农家本应是不陌生的。然而,我是家中的老小———中国传统式农家的“老疙瘩”,自然是最受宠的了。“勤劳”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母亲高大、健康;父亲矮小、瘦弱。在我幼小的心里,母亲俨然是家里的“心脏”...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亲     
父亲,是一家之主,是家中的“顶梁柱”。在我的心目中,我的父亲是最好的。18岁那年,父亲离开了他的父母去当了兵。每个孤独的夜晚,思念总是伴随着他。想着父母还在农村辛苦地种田,想着家乡的  相似文献   

19.
匠风·家风     
<正>我家是一个木匠世家,在老家乔墅黄泥嘴一带着实有些名气。“老锦义”是祖父的名讳,也是一块金字招牌。谁家有个起房造屋嫁女娶妇,若是没有“老锦义”出手的木工活,那是不够体面的。祖父做了一辈子的木匠,到老,也没丢下他的那一套木工家伙什。父亲是家中长子,承继下了祖父的营生。  相似文献   

20.
如山的父爱     
在我的印象中,上一代的中国男子不大能和“慈父”这个词挂上钩,因为,我觉得他们大多严厉有余,慈爱不足。然而我的父亲既不似“慈父”,又不似“严父”,总让我有该亲近时难以亲近,该严厉时却有亲切的感受。或许,他是一个“复杂”的父亲吧!那个偏僻的乡村是我出生的地方,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比较严重。父亲说,我一出生,爷爷奶奶就打算把我送掉。可父亲笑着辩解“:都是自己生的,连自己都不要,还有谁会要呢?”就这样,因为父亲的一句话,我留在了这家中,虽不富裕,却很温馨地度过了15个春秋。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和父亲之间有了一种超乎寻常的亲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