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卢海丽 《教书育人》2013,(15):66-68
一幼儿园惩罚教育概述(一)幼儿园惩罚教育的涵义我国《教育大辞典》认为:惩罚是指对学生表现的不良思想品行作否定的评价,对个人或集体进行指责,旨在控制某种行为。[1]心理学家雷德尔认为,惩罚是通过使个体经历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个体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教育中的惩罚常常是通过对受教育者(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认知和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引起其内心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减少或杜绝受教育者不良认知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确面对惩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到惩罚教育就容易使人联想到“辱骂、体罚、虐待”等粗暴手段,其实这是对惩罚教育的误解。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是对人身的伤害和精神的折磨,而惩罚是一种教育,是对幼儿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它的前提是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信任,目的在于使幼儿通过对自己的过失性行为的补偿而受到教育。如果说赏识教育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行为的话,那么,惩罚教育对于抑制和规范人的消极行为则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只有两种教育方法互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受教育者健康发展。一、惩罚教育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尽管心理学家提倡应以奖赏幼儿的良好行为为主,而惩罚仍不失为处理棘手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某种情况下,进行惩罚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惩罚能使幼儿牢记不良行为的后果,对其日后的行为有惩戒作用。由于惩罚可能会出现不良的情感反应,如产生恐惧感、冷漠感或孤独感,所以,用得不当反而会助长不良行为的发展。下面就有效地运用惩罚以纠正不良行为提几条建议。1.惩罚要及时。例如,幼儿弄脏了新衣服就马上给以穿旧衣服的惩罚,这比“等你爸爸回来……”等  相似文献   

4.
劣性惩罚,是指学校组织或个人采用不当手段,试图消除受教育者某种行为的劣性管理方法。由于这种惩罚的随意性大、使用方便且能短暂地控制和减弱学生的某些消极或不良的表面行为,因而不少教师将其作为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一种经常性手段。本文试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对劣性惩...  相似文献   

5.
瞬时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针对受教育者个体行为即将产生、正在产生或产生之后的“瞬时”机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教育工作者所希望达到的控制受教育者情绪、不良行为的矫正和今后努力方向等信息,通过简短的语言、行为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从而触动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其在心灵中最纯真、最真实的支点上产生碰撞,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惩罚教育?惩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措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把它称为负强化。教育惩罚大体可分为思想和行为两种类型,思想类的惩罚早在我国古代就实行了。例如家长对子女犯了错误后让其当着众人的面承认错误。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则实行对犯错误的学生扣思想品德分。在班会上作检查,或根据犯错误的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等纪律处分。行为类的惩罚教育,  相似文献   

7.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5,(12):51-52
对幼儿进行批评惩罚,就是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教育者所预期的认识或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的过程。也就是将幼儿的不良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多次重复出现,使幼儿以后在类似情景或刺激下,该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甚至消除。  相似文献   

8.
《教育大词典》中对于惩罚有两种解释:在教育学意义上,指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者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在心理学意义上,指为减少某种行为的重现概率,而在该行为后伴随不愉快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惩罚行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施加某种影响,使儿童身体或心理产生不快的行为,其目的是通过不快或痛苦的体验,使学生“不当行为”减少或消失,从而最终达到人性之完善的教育行为。当前关于惩罚的相关讨论中,基本认同惩罚在教育中的警戒与教育作用,认为适度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是教师的教育权力。主张惩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有条件的,惩罚应是适度与有限制的。然而由于惩罚实施过程中的非理性特征和对惩罚行为的本质缺乏深入和辩证的理解,实践中容易造成“滥用惩罚”和“谈罚色变”的倾向,使惩罚失去其积极的教育价值和良好的心理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教育惩罚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惩罚是指对个人和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教育惩罚是教师的职业权利和义务。恰当的惩罚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然而惩罚不当也会给学生和教师自己带来负面影响。教育惩罚的实施要分清主体和客体,明确范围和形式,依照一定的程序,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讲究实施的艺术,从而获得创造性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关于惩罚教育的研究,已有很多成熟的探讨。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将惩罚教育当作一种教育手段,对其使用的恰当与否才是决定其效果好坏的关键。《教育大词典》将教育惩罚界定为"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与奖励相对,为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教  相似文献   

12.
所谓惩罚,就是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认识和行为的否定评价,引起受教育者内心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1],从而达到制止受教育者与学校目标不一致的行为的目的。它是学校教育、学生管理的一种经常性手段,合理的惩罚的确能够起到帮助受罚者改正错误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劣性惩罚的随  相似文献   

13.
惩罚是指对个人或集体所进行的戒责,旨在控制某种不良行为.惩罚是从一定的教育目的出发,利用学生犯错误这一良机,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虽然它有时要借助于一定的强制手段,但其目的不是让学生"痛苦",而是让他们改进自己的行为,以便能理解规范,自觉地遵守规范,维护校园、班级的良好风气.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惩罚有一个严格的尺度标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惩罚呢?我个人认为,以下的几点应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惩罚手段的合理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惩罚是对受教育者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约束力的教育方法,其可分为正当惩罚和不当惩罚两种。在学校教育中,惩罚一直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有人认为再提教育惩罚显得有点不适合。但是,不管人们对教育惩罚是赞成还是反对,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历史,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一直被教师们使用着。教育惩罚现状如何?什么样的教育惩罚才是科学的?如何使用教育惩罚才是合理有效的?本文拟对此做一些探讨。国外对教育惩罚的认识较早,特别是学…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惩罚教育是指幼儿园教师在保障幼儿园日常生活正常进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和认知进行否定性评价,引起幼儿内心的不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减少或杜绝幼儿的不良行为和认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时应注意家园一致,情理交融,适时适度,使惩罚教育既能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又能增进师幼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惩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敏感话题,受理论导向、固有观念的影响,本应作为教育和管理学生辅助手段的惩罚教育,长期以来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一块"禁地"。事实上,惩罚并非是一种不良教育手段,而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合理结合心理学理论进行惩罚教育,能很好地矫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不良品德,对于教育目的的达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惩罚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和作用,并且认真研究应用方式,以便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的。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环境下的教育惩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惩罚是对受教育者的不良行为给予的否定性评价 ,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约束力的教育方法 ,分为正当惩罚和不当惩罚两种。在尊重学生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呼声日高的新课改实践中 ,教育惩罚似乎成了教育工作者的禁区 ,教师们“谈罚色变”。虽然人们不愿谈教育惩罚 ,而实践中却时有发生 ,而且由于人们对有关惩罚的认识和实施存在偏颇 ,不少惩罚还造成了严重后果。笔者认为 ,与其回避 ,不如直接面对。为了澄清对惩罚的模糊认识 ,减少不当惩罚的使用率 ,必须对教育惩罚问题作深入的探讨。有人认为 ,…  相似文献   

18.
惩罚是指对个人或集体所进行的戒责,旨在控制某种不良行为。惩罚是从一定的教育目的出发,利用学生犯错误这一良机,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虽然它有时要借助于一定的强制手段,但其目的不是让学生“痛苦”,而是让他们改进自己的行为,以便能理解规范,自觉地遵守规范,维护校园、班级的良好风气。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惩罚有一个严格的尺度标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惩罚呢?我个人认为,以下的几点应值得我们注意。一、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就是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这也是教师儿童观的反映。所谓儿童观就是…  相似文献   

19.
惩罚是父母常用的教子方法。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惩罚的含义并不等同于粗暴与打骂。广义的惩罚泛指施予孩子某种不愉快刺激、厌恶刺激(如批评、指责.拒绝等),有的是使儿童抑制、改正其不良行为。但如果滥用惩罚,很容易伤害儿童的情感,导致亲子冲突,产生恶性循环。因此,探讨有益的有效的惩罚策略是很必要的。若孩子确有过错,我们可慎用下列做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一、及时纠正孩子的第一次过错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及时的训诫是必要的。特别是年幼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短,若时过境迁,重又提及,孩子没有了现场感,就难以理解为何…  相似文献   

20.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只有不断经受困难和挫折锻炼的人,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存能力。一、什么是挫折教育许多人认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就是给学生吃点苦头,其实不然。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造或利用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