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春泓认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不是司马迁所作,而是参与治淮南狱的宗正刘受与刘德依据“定谳之词”而写,后经刘向、刘歆的修改而成。因为司马迁对刘安颇为欣赏和同情,且认为他的谋反被诛乃是冤案。笔者认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虽有嫌疑之处,但不足以否定此传的作者是司马迁。刘安在帝室中是二世含冤的一支,一方面祖母、父亲的冤死在他的心中种下复仇的种子;另一方面他因受到汉廷的窥伺、压制和逼迫,而负有沉重的压力感,不得不生谋反之心。强烈的复仇情绪有时遮蔽理性,故刘安的某些行为不合常情常理。司马迁基本上认定刘安因谋反被诛,也指出他有“谋反形”,即有谋反的动机和目的且为谋反暗地做了一些实际的准备工作,但并没有公然地举兵反叛。汉廷断淮南狱以《春秋》之义正之,深文周纳,穷究党羽,严刑酷罚。而司马迁是持批评态度的,认为刘安之谋反被诛是有一定冤屈的。  相似文献   

2.
徐复观先生在解释<淮南子>时多有创见:(1)刘安在帝室中是"二世含冤"的一系,他的"谋反"实是朝廷的诬陷;(2)刘安及其宾客是在危惧深迫的心态下同著<淮南子>,他们以浮夸瑰玮的语言,表达其烦冤悲愤之情和追求独立自由的心愿;(3)<淮南子>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的"杂家",道家并不是汉初的黄老新道家,而是老庄的原始道家,<庄子>思想尤占有突出的地位.徐先生的解释表现出两个基本的性格:一是从解释的内容来看,他突出了西汉大一统的专制政治对刘安及其宾客的压制和打击;二是在解释方法上,他把抽象的思想与活生生的时代以及具体的生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成书出于汉景帝末年或汉武帝初年,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今存二十一卷。《淮南子》一书是汉初六十余年实行“黄老之治”政策的总结,也是刘安向汉武帝进献的治国大纲。刘安召集数千门客,著书立说,为了什么?他是为新兴的西汉王朝治国安邦提供理论根据。他提出的治国方案的核心就是“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4.
韩信之死     
“汉王使者到!”韩信心头一震,苦笑一下,虽然这是早已料到的结局,但这一天毕竟还是来得早了一点。他站起身,把托老友萧何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南方避难的信交给贴心侍从,侍从含着眼泪从小路走了。“查淮阴侯韩信勾结陈豨谋反,汉王密令,押至未央宫亲审。”汉王使者面无表情地念道。武士把韩信推上囚车,韩信闭上眼,叹了一口气,是对拒绝蒯彻劝他谋反的后悔,还是对刘邦小人的无奈?他自己也不明白。“从此上对天者,将军制之;下至渊者,将军制之。……寡人有厚望焉。将军勉之。”刘邦在授钺仪式上的话语声犹在耳。当时他曾暗暗发誓:汉不负信,信不负汉!…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全书博而不乱,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文章从外部因素入手,论述汉初时代背景,刘安自身的文学素质以及汉武帝对《淮南子》的态度对《淮南子》结构的影响,由侧面见出其结构严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汉、隋两代的酷吏虽然在执法严峻、效忠国君、治理有效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汉代酷吏的惩治对象主要是地方豪族、奸吏猾民、盗贼和谋反者,隋代酷吏的惩治对象则主要是吏人和无辜者,这种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隋代酷吏刑罚更残酷,执法更偏颇,品行方面污点更多;惩治对象、刑法特点和皇帝个人因素也造成西汉、东汉和隋代的酷吏结局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汉)刘安男儿立身须自强。——(唐)李颀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君子之道,始于自强不息。——(宋)王安石君子自强,永不意必。——鲁迅  相似文献   

8.
刘安是西汉初期向中期转折过渡中的牺牲品。随着武帝治国方略的转换,削藩力度的加大,作为地方藩王、才高名重的刘安.受到猜忌和打击是必然的,加之刘安养士达数千人,以藩王身份谋划天下,有与朝廷不合拍、不合作之处.又交结王侯。威胁皇权,触犯忌讳,其命运悲剧在所难免,这也是《淮南子》浓烈的福祸无常、祸患不可抗拒意识产生的根源。应正确看待刘安的悲剧及其《淮南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范蔚宗(范晔)是否参与谋反一事,史学界历来有不同意见。现代学者采用清人论断,认为范晔不可能参与谋反。本文引证大量史料说明:“范参与谋反是必有的事,史书记载不诬,清人辩解之辞,因无显据,故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0.
范晔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因参与谋反而被杀。范晔的主观思想和客观行为共同促使了他的谋反。他主观上持身不谨、恃才傲物,客观上受所处的时代的影响,这些成为他谋反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沈约所撰《宋书·范晔传》具体记载了南北朝史学家范晔参与谋反并被处死的经过及其一生中若干不检点的行为。自清初以来对这些记载争议颇多,不少学者为范鸣冤申辩,而对沈约的史笔也不乏微词。笔者认为:范晔谋反确有史据,其谋反只是参与了一场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并无进步意义;范的“薄行”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南朝世家大族的认识,也可从中剖析《后汉书》的得失和研究范的思想,并非“不值一顾”;沈约也非故意“丑诋”范晔;对范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只有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弘扬其优点,又观其不足,才能扬长避短,启迪后人.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中魏延谋反这一事件一直是一个疑点,也是许多学者讨论的对象.关于魏延是否谋反,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试图从人物气质类型的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讨论和研究,分析小说的写作意图,解开这一疑点.  相似文献   

13.
本篇着重探讨西汉刘安所写《离骚传》的主旨,指出:《离骚传》中对屈原“呼天”、“呼父母”的同情,是刘安自己不幸身世所造成的思想上潜意识的反映;《离骚传》中对屈原的肯定和对楚怀王的批评实际上是对刘安时汉武帝用人治政策委婉的批评和告诫。  相似文献   

14.
自古至今,爱国历来是为人所歌颂的主题,爱国者的事迹在人类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灼目的光彩。今天重读《苏武传(节选)》,苏武那坚韧的节操、动人的形象,常令人感奋不已。在出使匈奴前,苏武被汉朝用为郎将,后又升迁为宫中厩监。官职的提升,为苏武出使匈奴创造了条件。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是为了答谢匈奴单子释放汉使的友好情意。汉使馈送财物给单于,哪知单子误认为汉朝对自己恭敬若此,是出于畏惧匈奴,因而他原有的骄横情绪日益发展,此为苏武被扣匈奴埋下了伏笔。虞常等人谋反事发,虞常等人被匈奴生擒活拿。由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其作者刘安是徐州历史上第一位著书立说的人。它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文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是汉代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其体系庞大而系统,表现出汉人的宏伟气魄。它所包含的逻辑思想上承先秦,下启魏晋,以这明清,其所富含的逻辑思想一如中国传统的逻辑思想,繁星闪烁,虽然不很系统,但涉及到的逻辑问题,透彻明了,博大精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其逻辑思想:一、《淮南子》及其作者。二、《淮南子》的逻辑思想:(一)《淮南子》论“道”的概念;(二)《淮南子》的名实观;(三)《淮南子》的推类思想;(四)《淮南子》对多难推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淮南王刘安,是西汉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的长子,生于文帝元年,16岁时,以华陵侯晋封淮南王。刘安很有学问,后人尊称淮南子。他成年后,恰遇西汉盛世。这时,多数王侯贵戚不学无术,一味荒淫奢侈,弛猎嬉游。刘安却好读书,善鼓琴,博洽能文。汉武帝登基不久,刘安入朝觐见,少年皇帝“好艺文”,请安作《离骚传》,他晨起受诏,及至早食,已写毕呈上。宴会上,武帝与刘安纵论天下治乱得失和方技赋颂,常常忘乎时日,至夜方罢。武帝赐刘安  相似文献   

17.
牛奶PK豆浆     
邵昂 《初中生辅导》2012,(28):39-41
据我所知,豆浆应当是中国第一饮品.传说豆浆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所以说豆浆距今已经近2000年的历史了.那么当时刘安是怎么想到制作现磨豆浆的呢?相传刘安是个大孝子,他的母亲在患病期间,刘安每天都会用泡好的黄豆磨成的豆浆给母亲喝,于是刘母的病很快就好了,从此以后,豆浆就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所以,千百年来,豆浆一直都是中国老百姓所钟爱的健康饮品.  相似文献   

18.
永远的苏武     
他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短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安逸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  相似文献   

19.
在汉代的楚辞研究中,王选的研究是最为系统和突出的一个,他的《楚辞章句》继承了刘安、司马迁的认识,将楚辞系属于经,附以五经道德仁义、天人合一以及“美刺”等观念.其对楚辞的儒家诠释视角对后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