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学观的萌芽在自然文学时期 ,在神士文学时期则产生了中国第一个体系性的文学思想 :神士的文学观。它由文学的性质观、功能观和审美观三个要素组成。神士文学观虽然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但它对中国儒家以前的文学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并对儒家的政教文学观有极大的启迪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学随着语言的进化而发展 ,在二言诗之前 ,中国只有前语言状态的吁嗟咏叹类的纯声语和以原生词为代表的原始词语。二言诗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中国最早的文学。虽然现存的二言诗不多 ,但是也能窥见到二言诗的大致面貌。它是商代以前中国文学的第一诗体 ,它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发生和发展 ,均有奠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然界的孕育、创造和启发的潜能是一切音乐的起源,在侗族声音大歌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自然音响的启发作用,侗族语言对声音大歌音调的影响,它的模拟性及独特的音调韵律特征,充分地体现了由自然声音到语音再到乐音的辩证发展过程。声音大歌的形成,同时体现了由直观的简单模拟到具有组织的复杂的逻辑思维的创造性的发展过程,是侗族人民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根据计算的复杂性、内存消耗和灵活性三项指标,对乐音合成进行了描述,并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有关早期人类的起源有三种学说,即裂谷学说、劳动创造学说和突变选择学说。人类的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的四个发展阶段。关于现代人的起源有二种假说,印系统说和迁徒说。现代人类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非洲。  相似文献   

6.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的乐舞与原始人类生活具有直接的关系。劳动中的节奏是形成乐音动态形式的基础,巫术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音乐的形成。人类社会能摆脱原始社会大踏步地走向现代,靠的是善于思考的大脑和灵活的双手,因此,音乐起源于模仿是音乐起源于劳动与巫术活动之后的必然命题。史前先民在制作模仿鸟兽的哨音时,一方面开发了人类最早的音乐听觉感知力和双手的灵巧性,另一方面又从这种鸣晌模仿中获得了听觉的愉悦,演绎出今天音乐的雏形。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北的筑城伴随着东北早期族群的文明曙光和族群之间的掠夺而诞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原始人类开始走出洞穴步入平地,而新石器时代早期东北先民则为防备猛兽和部落的侵扰,开始构筑聚落环壕,标志着东北筑城的早期萌芽。新石器时代中、晚的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弓箭及夯土和石块砌筑城墙的技术;青铜器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辽西地区由原始社会步入阶级社会,发生了从石器到青铜器的兵器变革,由古族古国向古方国阶段的转换。在东北的西南部考古发现了大量青铜兵器及早期城堡,孕育了早期战争和筑城形态,标志着东北筑城起源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起源问题对人类有着不可思议的诱惑力,研究文学语言必须研究人类语言起源的情形。该文首先将眼光投射于语言的起源,论述了人类最初的语言产生的时间、条件、动机以及人类最初的语言从何而来等问题,着重说明了语言起源于艺术.进而揭示作家特别青睐语言起源于艺术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最初的语言能把人的情感、心胸、血肉、生命等等赤裸裸地表现出来,从而使文学符合文学的实际.接近于文学本体。  相似文献   

9.
“语言混合”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且为经济、政治和意识相互作用下的语言结果。这种现象最初的语言形式为“混杂语”中的“皮钦语”。它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混合语”,其产生有以下几种说法:妥协说、自尊说和势力说等;另外,“语言混合”过程中的语言变体概念本身,如“混杂语”和“混合语”,及与人们所认知的语言变体,如“中介语”和方言等存在着关系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语言混合”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且为经济、政治和意识相互作用下的语言结果。这种现象最初的语言形式为“混杂语”中的“皮钦语”。它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混合语”,其产生有以下几种说法:妥协说、自尊说和势力说等;另外,“语言混合”过程中的语言变体概念本身,如“混杂语”和“混合语”,及与人们所认知的语言变体,如“中介语”和方言等存在着关系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赵永生 《林区教学》2008,(10):32-34
《吕氏春秋》关于文学的起源思想是同音乐舞蹈混杂在一起论述的。吕书融汇道、儒思想,认为音乐(文学)在宇宙本源上"本于太一",是"道"周行不殆的产物,其物质存在形式是"度量"。同时,又认为"乐产生于人心",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乐具有道德伦理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李明瑞 《宁夏教育》2013,(10):65-66
物理学中的声音分为乐音和噪音。我们把发音物体有规律地振动而产生的具有固定音高的声音称为乐音,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等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乐音悦耳、优美动听。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学校也有声音,学校里的声音也有乐音和噪音之分。一所学校如果发出的是乐音,这所学校就处于积极向上的发展状态,它的发展就是生态、健康、良性的;反之,如果一所学校发出的是噪音,那么这所学校将是不和谐的。总的来说,学校里不能缺少三种乐音,即“读书的声音”“唱歌的声音”“教研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叶林缘 《物理教学探讨》2002,20(10):37-37,41
笔者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发现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 3月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 .必修 )》物理第一册 ,机械振动一章里介绍的有关乐音和音阶的知识中有多处错误 ,这里给出我们的依据供读者参考 :1 课本第 1 6 6页列出的 C调音阶和 D调音阶中各音频率大部份错误。因为根据乐音的原理 ,决定音阶中各音的频率是根据的乐律 (或音阶 )。而乐律又有“三分律”,“自然律”,“平均律”之分。现代通用的标准乐律是十二平均律。因此 ,正确的乐音频率应按“十二平均律”计算 ,把钢琴上小字一组 a1的频率定为 44 0赫兹 ,它称为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是人类在原始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审美感觉的萌生,在有意或无意的将节奏、韵律等技巧,与劳动、祭祀等生活中的情感与语言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和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起源”从来就是让语言学界为之首迷的课题。本文第一部分对语言起源的种种假说进行学理性的梳理,以语言起源这一命题的三大内涵为依托,充分彰现各个假说的哲学或语言学的价值。第二部分总结出语言起源的三种现代研究方法和视角,剖析了它们的基础或出发点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追索语言起源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语言本质问题的一项基本思考。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法律起源理论的演变可以划分为思想萌芽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晚年时期三个阶段,而恩格斯的法律思想可以划归为第三阶段。通过对马克思的手稿和笔记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一些未曾彰显的关于法律起源思想的表述,证实了恩格斯与马克思在法律起源理论上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就文学体裁而言,最早起源于甲骨文记载的应用性散文,随后才是诗歌的产生。诗歌的产生和两大文学艺术文化类型密切相关,即与音乐和散文有关。两者之间,应该是先与散文有关,诗的因素是从甲骨文的反复记录和书写中萌生的,以后到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音乐的音律节奏引导了这种原本从散文文体中孕育出来的诗歌雏形,从而成为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无论是甲骨文还是礼乐制度,皆为帝王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与所谓下层民众并无关系。因此,无论是最早由甲骨文记载的应用体散文,随后一些的政令性散文、记载历史的散文《尚书》,还是与西周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诗经》,都同样是贵族政治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途径,从居处形态上说,是由村落到都邑,中国传统的早期国家是植根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文明;从组织形态上说,是由部落到国家,陶寺遗址是中国国家文明形成的重要物化表征;从观念形态的发展上说,是由祭祀到礼制,实际上礼制就是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祭祀制度与政治制度互为一体是其根本特点。中国古代礼制传统定型于三代之际,但是追根溯源,还应与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诸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渊源关系。距今8 000年以前,较早地出现于辽西一带的北方旱地粟作农业、环壕聚落和早期礼制因素之于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文化发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就世界农业起源而言,高梁起源于非洲,小麦和大麦起源于西亚,玉米起源于中美洲,水稻、粟和黍类栽培植物,则起源于中国。其中,长江流域是水稻的原生产地,黄河流域是粟的原生产地,而西辽河流域则是黍类的原生产地。西辽河地区的早期农业自距今8 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开始发生,中间经过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两个阶段约4 000余年的发展,到夏商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达到发展成熟程度,并于同期中原地区的夏商文明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早期国家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传统意义上,主流教育起源论都是从教育起源的形式、动力和条件等侧面进行论证的,其合理性不容质疑。但是,这些教育起源论并没有对教育起源问题有一个实质的解释。当把语言引入教育起源论中进行思考,则可以把教育多元起源融为一体,形成教育起源的前语言、语言和后语言阶段的一元起源说。多元化的教育起源深刻说明,教育起源必须从教育、人以及语言的本质特征去思考,教育与语言的共生,语言作为人的本真性特征教育的简单要素,充分展示了教育的特殊性,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更宏观的视野和更精细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