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的汤饼,是指水煮面条或面片一类的食物,与北朝的饮食模式大体相当,当时亦称之为索饼、水溲饼、馎饦、不托。按北朝时期的馎饦,一般做成薄片形状,如《齐民要术》卷九《饼法》记载:"馎饦,如大指许,二寸一断。宜以手向盆旁,使极薄。"又记载"水引馎饦法":"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令薄如韭叶,逐沸煮。"唐代的馎饦基本相似,如《北梦琐言》卷三载:"王文公凝……食馎饦面,不过十八片。"即是水煮面片。在唐人的饼类主食中,汤饼一直采用水煮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面条,是水煮的面食,古称汤饼。宋代黄朝英《缃素杂记·汤饼》云:“余谓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  相似文献   

3.
秦汉以前中国人大约主食汤饼或者蒸饼。《释名》 :“饼 ,并也。溲麦面使合并也。”崔实《四民月令》 :“立秋日食煮饼及火溲饼。”《汉书·百官志》在“少府”属下有“汤官” ,主饼饵。这些都是讲的煮汤作饼 ,即汤饼 ,或煮饼。至于蒸饼 ,《晋书》记载 ,何曾尊豪 ,累世蒸饼上不作十字不食。《柳氏旧闻》载 ,唐玄宗食俎有羊臂 月需 ,夫子割余汗漫刃 ,玄宗看见了很不高兴。这里讲的饼 ,都是蒸饼 ,很薄软 ,所以能用来拭刀。胡饼大约是在汉代班超通西域时传来的。可惜至今尚未找到直接的文字记载。最早一条记载“胡饼”的文字是《太平御览》八六…  相似文献   

4.
饼、饪、馄饨、扁食、饆饠等考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饼是古代面食的总称。汤饼又称作馎饦,与面条相似。馄饨和饺子是由有馅的饼分化演变而成,又称作扁食。油饼也可称作饨,掊拄即油煎酥饼。饆饠似亦为饼属,也可能虽属稻米类食品.但人们习以饼属视之。从饼、饦、馄饨、扁食、掊拄、饆饠等词的称呼亦可看到古今面食品演变之一斑。  相似文献   

5.
饺子史话     
饺子,又名水饺、饺儿、水饺儿,古名饺饵、粉角、扁食,北方农村有的地区叫煮饽饽。它是一种以面粉做皮,内中包馅的半圆形或略近三角形的食品。 原来古人把面制的食品都叫作“饼”。饼又分3大类:一为汤饼,各种水煮的面食,如切面、挂面、馄饨、饸络,拨鱼儿等;二为笼饼,用笼屉蒸出来的,如蒸饼、蒸包儿、馒头、包子等,此类还  相似文献   

6.
《关睢》二章:“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管锥编》卷一考论:《传》、《笺》以“服”与“悠”皆释为“思”,不胜堆床骈拇矣!“悠”作长、远解,亦无不可。何夜之长?其人则远!正复顺理成章。《太平乐府》卷一乔梦符《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下旬足以笺“辗转反侧”也(页66)。  相似文献   

7.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记载:“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这个故事后来演绎成为一个成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相似文献   

8.
一、分数乘法法则在《九章算术》的第一卷“方田章”中,有关于约分、通分、分数加减法、分数乘除法、分数的大小比较、求分数的平均数等分数运算法则的记载。“方田”是讲求田亩面积的计算方法,其中关于分数的乘法法则称为“乘分术”,是这样描述的:“乘分术日:母相乘为法,子相乘为实,实如法而一。”这里的“实”是指分子,“法”是指分母,  相似文献   

9.
一、黄河之名的由来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大河 ,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史前旧石器考古时代开始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存 ,孕育出了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黄河之名由来已久 ,但从历史记载来看 ,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古人在命名河流时习惯称其为“××水”。黄河也是一样 ,本来名为“河水” ,在与其他地名或河流并称时有时也简作“河”。黄河之名的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初年。《史记》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使黄河如带”的记载。从此以后 ,“黄河”之名在历史文献中时有出现。大约到了唐代 ,黄河的…  相似文献   

10.
肖贲,南北朝时期的书画家、文学家。从史料记载看,其著述较多,尤以书画为时称道。然有关其生平大都语焉不详,生活朝代亦其说不一,如郭茂倩、丁福保列之为陈代作家,而姚最、张彦远视其为梁代画师,各持一说。今人逯钦立先生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9月版)之“陈诗”卷六中介绍肖贲云:  相似文献   

11.
《全唐诗续补遗》卷一九《无世次》杂有他朝之诗,笔者曾指出南朝梁丘迟《石门洞》诗为证,见《北京师院学报》1985年2期《魏晋南北朝史零札》。今检该书同卷第一首历城参军尹孝逸《题历城房家园》“风沦历城水,月倚华山树”也系误收,当删去。 此诗据辑录者注,出自《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二《语资》篇。《酉阳杂俎》,唐人段  相似文献   

12.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5,(Z1):96-97
一汉晋南北朝时期,艺梅、咏梅之风旺盛。南朝宋诗人陆凯,是东吴名将陆逊之侄,曾做过丞相,文辞优雅。陆凯与范晔(《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友好,二人一处江南,一居长安,山川阻隔,常怀思念。《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一书中的记载,讲述了陆凯“折梅寄远”的佳话:  相似文献   

13.
佛教于东汉流入中土,至南北朝大行于世。其中南朝梁武和北朝元魏弘佛最烈。《南史》卷七○《郭祖深传》称“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法苑珠林》  相似文献   

14.
朝阳寺遗址是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一处战汉至北朝时代城址,城址遗迹现残存东城墙一段,城内遗物以泥质灰陶残片为主。朝阳寺遗址经考证为《水经注》中记载的雍洛城,“雍洛”之义为漯水之塞。  相似文献   

15.
开卷有益     
《老年教育》2008,(4):46-46
成语“开卷有益”源于北宋王辟之编撰的《渑水燕谈录》卷六:“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相似文献   

16.
《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失误之处颇多,学界多有校补,笔者本文再考三则。(《旧唐书·经籍志·子部》“天文类”及《新唐书·艺文志·子部》“天文类”著录有“《天文录》三十卷,祖暅之撰”。“祖暅之”记载有误,应为“祖暅”。《旧唐书·经籍志·子部》“小说家”类及《新唐书·艺文志·子部》“小说家”类著录有“萧贲《辨林》二十卷”。“辨林”记载有误,应为“《辩林》”。《新唐书·艺文志·集部》“别集类”著录有“(《谢琨集》二卷”。“谢琨集”著录有误,应为“谢鲲集”。  相似文献   

17.
孙海琳 《考试周刊》2009,(35):34-34
“五不翻”通常被视为如今仅存的玄奘的翻译理论。曹仕邦先生在1978年发表于《书目季刊》十二卷四期的论文《中国佛教译经史余涪之四》中考证,奘师此说“保存于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一《十种通称》的‘婆伽婆’条中,周氏不过节引之而已”(曹仕邦,1990:187)。曹先生录其原文,并逐条加以解释。然而,发表或出版于其后的马祖毅(1999)、陈福康(2000)、王宏印(2002)的作品依然记载玄奘“五不翻”出自周敦义为法云《翻译名义集》所作的序文。“五不翻”到底是出自“《翻译名义集》卷一《十种通称》的‘婆伽婆’条中”,还是出自周敦义序文呢?我查阅了《大正新修大藏经》,找到了法云的《翻译名义集》,并将周敦义序文和法云正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先将周序和正文相关部分完整摘录如下:周敦义序文:  相似文献   

18.
《水浒》中,“武大郎卖炊饼”,“孙二娘卖馒头”,武氏的炊饼即今天的馒头,孙氏的馒头即今天的包子。炊饼原来称蒸饼。据《晋书·何曾传》记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几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这里的蒸饼,即今天的馒头,  相似文献   

19.
徐亮 《小读者》2010,(11):54-54
火锅始创于公元5世纪,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据《北史》记载,我国古代有一个称为“獠”的少数民族。“铸铜为器,大口宽腹,易于熟食。”这是我国关于火锅的最早记载。由于这种锅食法独特,猪、羊、鸡、鱼及各类蔬菜均可入锅。所以一经传入中原地区,深受人们欢迎,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20.
伏日汤饼     
在我国北方,至今仍保留着二伏吃面的习俗。根据历史记载,这一伏日吃面的习俗,远在三国时期就已形成。《魏氏春秋》载,三国时曹魏的何晏,人称“傅粉何郎”,曾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何晏“面至白”并非“傅粉”的缘故,这一记载说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文人佳话,同时也说出了三国时期盛行“伏日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