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曾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认为符号是人本性的提示。这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即发明符号、运用符号并依赖于符号传播思想及文化。其中,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服饰是非语言符号的典型代表。国际政治中的服饰具有其特殊性,不仅承载着复杂的政治文化信息,更是丰富政治外交语言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符号属性。在无形中承担起传播外交理念,助推经济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以国际政治中的服饰符号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国际场合的跨文化传播功能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非语言符号是区别于语言符号的,单独或依附语言符号发挥意指作用的一种符号形式,主要以人的肢体、表情等动态形式为载体,辅以服饰、气味等静态形式。非语言符号具有立体性、暗示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一次传播往返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语言符号的传播作用。此外,非语言符号也顺应时代的需求,其本能性、美学性等特点相较语言符号的组织性、单独性更具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3.
毛薇薇  陆之瑞 《传媒》2015,(13):56-57
副语言从专业角度来说是信息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现代语言专家索绪尔(20世纪瑞士语言学专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后人称他是现代语言之父)把人类的“一切信息传播活动归结为符号传播”,又把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是指除了语言文字以外的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一些标志或记号,如体语(人体表情、姿态和动作等)、服饰、图形、陈设布置、时空距离、运用调节等”.  相似文献   

4.
张珂 《新闻通讯》2013,(7):15-17
在电子传播时代,服饰符号高度的视觉特征对政治人物形象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指出政治人物在媒介政治时代使用服饰符号进行政治传播的必要性,并分析了服饰符号在政治人物塑造良好政治形象、传达信息和情感、表征特殊政治理念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出镜率其实与语言符号相比并不逊色,但在新闻传播界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新闻传播尤其是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使得某些通过语言表达显得力不从心的信息可以利用非语言符号进行补充,使语言符号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与语言符号一起完成新闻事件和新闻信息的高效率传播,笔者就其特点以及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加以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韩岩松 《记者摇篮》2005,(11):62-62
人类传播信息,主要靠语言符号,也经常借助非语言符号,而电视新闻传播则大大拓展了传播符号的范围,尤其是非语言符号。它直接对人们的感觉器官所接收。例如人的神态、姿势、服饰、色彩、人际距离、环境景致、音响等等。这些都是有被感知并提示意义的现象形式。即能还原成“意思”的传播要素。为此.提高传播要素的信息含量则成为提高电视新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王楠 《声屏世界》2014,(2):23-25
在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中,非语言符号传播是出现频率不亚于语言符号却往往被业内人士忽视的一种传播行为。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的有机融合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传播效果,发挥辅助语言表达,强调语言信息,把握采访节奏以及展示媒体风采等功能。非语言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第二类是体态语言,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①本文尝试从造型语言、身体语言和环境语言几方面去探讨出镜记者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8.
熊萍 《编辑之友》2011,(6):60-62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一些标志或记号,如体语(人体表情、姿态和动作等)、服饰、图形、音乐、陈设布置、时空距离等。当前危机事件频繁,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毋庸置疑,危机传播中语言文字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载体,但在提高  相似文献   

9.
郑涓 《视听纵横》2006,(4):99-100
有学者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电视传媒的优势在于其使用的传播符号不仅有语言、文字,而且还可使用大量非语言传播符号,如姿势、表情等。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所给予人的信息不仅仅是其通过口播播报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其特有的给观众以强烈印象的个人信息,如个性,风度、姿态、表情、微笑、服饰、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与众不同的小习惯等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节目主持人是否被观众接受的传播者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电视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于一体,可通过非语言符号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本文以具体节目为例对电视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的类别、特征及其功能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电视媒体从业者及受众对电视传播的本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魏梦月 《今传媒》2010,(1):98-99
从传播学角度讲,非语言符号主要指的是除语言文字之外的,各种作用于人类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①在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递功能是语言符号必不可少的补充。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的分析,人际交往中传递的信息量,7%凭借语调,38%出自声音,55%来自表情。如果说"声音"指的主要是音节语言的话(其实还包括辅助语言),其他两项相加就占量的60%以上。②  相似文献   

12.
蔡罕 《新闻界》2008,(6):40-42
本文从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研究了企业文化信息在传播中的诸种符号表现。  相似文献   

13.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一 个结论: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占55%,这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符号方式实现的。 所谓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能够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符号。诸如各种颜色、人际间距离、人  相似文献   

14.
赵娅军 《声屏世界》2012,(12):35-36
非语言沟通是指抛开自然语言,以人自身所呈现的静态及动态的信息符号与副语言来进行信息传递的表述系统。它包括仪表、服饰、动作、神情,还包括目光、发型、肌肤、体态、音质、音色、类语言等非语言信息作为沟通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访谈节目是以呈现真实交流过程为节目直接表现形式的节目,谈话就是节目推进的重要手段。访谈节目中人际交流的比例大、成分重。  相似文献   

15.
所谓广告,就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形式,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一种宣传手段。广告中有各种符号及由各种符号构成的文本,根据跨文化传播学的分类,我们把符号分为语言型符号及非语言型符号,其中语言型的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非语言符号则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声音、图像以及背景音乐等。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来说,语言型符号是主流,但是非语言符号也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本文以广告中的非符号语言为例,对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双通道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用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因素和方式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观众接受的所有信息都离不开镜头所提供的画面语言,同时也包括其他诸如声音、色彩、神态、表情等非语言符号所营造的氛围。电视新闻的传播魅力,除了在于对形象画面细节等语言符号的把握外,还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深化新闻报道主题,丰富新闻报道内涵,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非语言符号,是伴随着同期声讲话的神态、表情、动作、语气、语调,乃至空间环境氛围等构成的体态语言。体态语言都是具有潜信息的,即通过观众的联想而产生信息。现代电视新闻中,除了语言、画面外,大量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调动了观众联想的能力,使信息在观众大脑中以不断流动的方式转换。如人物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及空间语言等,这些元素形成综合的多方位立体信息传播,使新闻画面信息饱满丰富,观众能够从非语言符号中体会到新闻背后丰富的信息内含。  相似文献   

17.
电视传播集多种传播符号于一体,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多种类别。一方面,它同报纸、广播一样,大量使用语言符号,如解说词、同期声、文字等,另一方面,它又和人际传播一样,有大量非语言符号介入交流,这也正是电视传播同报纸、广播传播最大的区别。传播学研究表明,在人  相似文献   

18.
陈润 《大观周刊》2013,(4):99-99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麦洛宾对人际传播中信息表达的情况作出研究后,得出结论:人际交谈时,传递一项信息的总效果=言语×7%+声音×38%+面部表情×55%。其中的言语属于语言符号,而声音和面部表情都属于非语言符号。由此可见,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采访中,语言的作用已广为人知,引起了普遍重视,但人们对非语言因素却不甚了解。这方面的研究也尚不成熟。非语言符号主要指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致或记号。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交谈中传达的信息,肢体语言的影响占55%,语音语调占38%,而交谈内容只占7%。即信息的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方式实现的。非语言符号在表情达意、言志传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的谈话内容,  相似文献   

20.
所谓无声语言,是指有声语言以外,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音容、笑貌、气味、颜色及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符号的总称,在传播学中被称为非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