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实词”,主要是指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文言文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股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也有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在古今汉语中一般都用作形容词,但在这里却用如使动词。象这种由这一类词用如另一类词的现象,语法上就叫做词类活用。实词活用与一个词属于几个不同词类的一词多类现象是不同的。一词多类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但古汉语语法中的词类活用,仍然在现代汉语中有所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形容词作动词的用法使用较多。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语言现象。宋代著名作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关键就好在一个“绿”字用得出神入化。由于独具匠心地运用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绘形绘色地写出了春风送暖,使江南大  相似文献   

3.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诗歌名篇。其中有两句话尤为后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处的“绿”字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绿”字的这种用法并非王安石首创。在他之前的李白就曾用过:“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巧借他人所创之词,移花接木,为自己的诗作锦上添花。该诗中的“绿”字,一方面抓住春天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时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与“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伤感心理形成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他变法失败后的矛盾心理。移花接木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在谈到写作经验时,…  相似文献   

4.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诗歌名篇。其中有两句话尤为后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处的“绿”字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绿”字的这种用法并非王安石首创。在他之前的李白就曾用过:“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巧借他人所创之词,移花接木,为自己的诗作锦上添花。该诗中的“绿”字,一方面抓住春天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时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与“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伤感心理形成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他变法失败后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5.
诗人选词炼句,既要考虑到用极有限的字词表现尽可能丰富的思想内容,又要考虑节奏、声调和韵脚,结构奇特,富于变化。教学时,为使学生准确理解诗意,必须正视古诗的特殊的语法现象,尽管有时不用提及语法名词术语。 首先是词性活用。词有定类,但在古诗中有些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可按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跨“类”兼“能”。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簪”即簪子,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古代男子留长发,到成年后,把头发挽成一个髻,用簪子别住。由于诗人忧国思家,烦焦不安,频频搔首,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了。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儿的“绿”字本为形容词,现活用为使动词,既有动词的功能,带宾语,表现春风的足迹,又有形容词的作用,描绘  相似文献   

6.
赏析语言应从实词、虚词两项着手,然而,人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实词上,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揣摩上,王安石一句脍炙人口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让人拍案叫绝,可惜忽略了其中的虚词。其实,王诗中的“又”字就大有值得玩味之处,诗人的惊喜之情,江南岸变化之状等,  相似文献   

7.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为表达他对钟山的怀念之情,曾写了一首《泊船瓜州》的绝句。诗中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本来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是“使之变绿”之意。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带来的景象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了。“绿”字之妙,不言而喻。而据记载,王安石开始并不是用的“绿”字,而是先用“到”字,又用“过”字,再经过几十次的改动,最后从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诗句中得到启发,才用了这个“绿”字。这首诗流传至今,不能不说和“绿”字的锤炼运用有极大的关系。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凡不朽的名作,都做到了…  相似文献   

8.
《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想诗。在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分析上,对其中“绿”字的赏析,我更是设计了多个教学环节:词性讲解(形容词用作动词)、词语替换(将“到”“过”“人”分别替换“绿”字)、情境教学(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天到来时的优美景象)。课后反思,我总觉得自己对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有些不妥,于是主动与本校具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两位老师交流,并重新设计了部分教学细节,在课堂上进行了补漏。  相似文献   

9.
古诗中的名词、形容词等出于平仄、对仗、声律的要求和表现高度艺术效果的需要,往往活用。兹以小学语文教材中选辑的古诗为例,试作简要说明。 (一)形容词用如动词。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送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形容词“绿”除受副词“又”的修饰之外,还带有宾语“江南岸”。此处应训释为“使江南岸绿”。形容  相似文献   

10.
阿·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动词用得精确,往往能使文章陡然生色,锦上添花,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活用形容词“绿”为动词已经传为美谈,人人皆知。我们再来看看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的动词“铺”字就用得很讲究。黄昏落日斜照,余晖透过晚霞射到江上,江水波光粼粼,一半染成红色,一半仍是碧色,形成无比瑰丽的景色。一个“铺”字把夕阳斜照的动感写出来了,且赋予了人的动作、行为,有层次,有方位,使人感  相似文献   

11.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有它们的“眼”。课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公认的千古名句,其妙就妙在“绿”字上。一个“绿”字,把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春天的景物活脱脱地描写出来。这个“绿”字就是“诗眼”,它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相似文献   

13.
在古汉语语法的教学和研究中,人们特别喜欢讲活用。当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用在名词的地方,就说是动词或形容词活用成名词。相反,一个名词或形容词用在动词的地方,就说是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简虽简单,但在有些情况下,活用说似乎不能令人满意。如,《史记》中有“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的句子,句中的“坚”和“锐”是形容词,但由于分别用在动词“披”和“执”的后面,构成动宾关系,于是  相似文献   

14.
有的教师把“欲穷千里目”的“目”字作为“看”解,似乎不太妥当。我认为这里的“目”是名词,因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对仗的,不仅平仄相对,词性也是相对的。“千里目”与“一层楼”名词对名词,“千里目”即“千里眼”的意思。再从语法结构的角度来说,更应把“目”当成名词。“穷”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穷千里目”是使动用法,即是“使千里目穷”。这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语法现象相同。故只能说“绿”活用为动词,而不是“岸”。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之妙,可谓是人人皆知了。“绿”字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它借助于颜色,把本来看不见也极难捕捉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南,一片新绿,使我们  相似文献   

16.
春天来了     
春天在不知不觉中又与我们相逢了。出土的草儿、绽开的花儿、低飞的燕子、丁冬的山泉让同学们为之欢欣为之鼓舞,当然也勾起了不少同学的写作欲望。不过,别急,我们先来看看古今文人笔下的春天———宋朝诗人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前半句中的“绿”字在这里是吹绿之意。这就把草木与春风的关系形象确切地表达出来了,写活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赞美美好的春…  相似文献   

17.
先说炼字、所渭“炼”者也,即反复锤炼,以求诗歌最大限度的生动形象。所炼之字,一般以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居多,因为这类词,有更大的锤炼空间,贾岛的“推敲”故事中的“敲”,齐己《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都为人津津乐道,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在文言诗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现象,数词也有活用现象,副词是不是也有活用现象呢?请先看袁枚《祭妹文》中一个句子: ①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儿时可再”中的“再”字是副词,在句子中作“再现”讲。而“再现”就不是副词,而是动词。这就是说,副词“再”活用为动词了。这说明。在文言诗文中,副词也有活用现象。试再从文言诗文中举几个有副词活用现象的例句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文章的成与败 ,除了闪光的灵魂 ,优美的骨架 ,还要有丰满的血肉。针对当前中学生作文语言枯燥干瘪的事实 ,在作文训练中加强语言训练也就成了当务之急。下面就对学生作文加强生动性、形象性提出几点方法 :一、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要把人或事物表现得具体生动 ,形象逼真 ,就要注意动词与形容词的选用。这里有很典型的例子 :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 ,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字。刘公勇极口称赞“红杏枝头春意闹” ,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 ,据说这个“闹”字也是经过多次改动 ,最后才确定下来的。可见 ,要使语言形象、有生…  相似文献   

20.
《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绿”和“青”原来都是形容词,但这里有动词意味,意思是晖映绿色、呈现青葱。修辞学称这种现象为“兼性”。又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精妙也在于具有“兼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二句是指南阳诸葛孔明的茅庐。西蜀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