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谁烧了圆明园 ?这个话题似乎没有重提的必要 ,因为我们的历史课本写的清清楚楚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不过 ,历史真相并非如此简单 ,根据现存的一些史料 ,参与那次浩劫的 ,除了罪魁祸首英法联军外 ,我们民族中的败类也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王 门岂 运 (183 2~ 1916)的《圆明园词》说 :“敌兵未至雍门荻 ,牧童已见骊山火。”其自注曰 :“夷人入京 ,遂至园宫 ,见陈设巨丽 ,相戒弗入 ,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 ,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 ,假夷为名 ,遂先纵火 ,夷人还而大掠矣。”王当时在权臣户部尚书肃顺的幕府…  相似文献   

2.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我们很难想象,在秦国这个粗犷尚武之邦,竞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清代王运在《湘漪楼说诗》中甚至说它是“千古伤心之作”,它是如此细腻含蓄悠远空灵,以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头甚至盖过诗经首篇《关雎》。[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法国所有的王室城堡都顶不上一个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法军和英军向圆明园挺进。晚上7点左右,法国人到达圆明园。历史学家皮埃尔·德·拉戈斯这样描写那个时刻:“大家以为大敌当前,殊不知只是一场《一千零一夜》之梦。据说,面前这个闻名的宫殿,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普通欧洲人见过。还有不确切的传闻说,那里面尽是奇珍异宝。”卡斯塔诺大夫写道:“对这座宏伟建筑,大家没有任何概念,心境都是怪怪的。”  相似文献   

4.
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讲到放火原因时只用了“掩人耳目”四个字。在火烧圆明园之前.英国人还在北京张贴了告示,说明了烧圆明园的原因和预定的放火时间:“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的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与此无关人员皆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政府为其负责。”几千人浩浩荡荡开赴圆明园,去执行放火任务.放火之前还张贴告示,这哪里是在掩人耳目,分明是在招人耳目,想让地球人都知道呀!  相似文献   

5.
朱子讲到“商鞅变法“,对于《通鉴》未载商鞅见秦孝公时的那一段精彩对话,很不以为然。朱子说:“司马温公的个性过于朴直,不能了解像商鞅这种人,也就不相信这段谈话的真实性。删去了,很可惜。”接着,对于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解释,朱子是这样讲的:  相似文献   

6.
杨岩勇 《语文知识》2006,(10):21-21
近年来,我们经常在各种报刊上见到“诌议”的身影。笔者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竟然发现了300多篇标题中含有“诌议”的论文。例如: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英国侵略付之一炬。英国方面辩解焚园的理由是:报复被俘人员在此园中遭受虐待:这只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个借口。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和约。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  相似文献   

8.
说话“含蓄”,“含而不露”,往往被看作是有修养而受到世人的尊敬。例如,鲁迅笔下的鲁四老爷就“含蓄”得可以。这位略通文墨的老监生,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孔孟之道竭力维护.因而,即使骂起人来,也“文诌诌的”,不跑粗,这颇有点“艺术化”之嫌。 以“祥林嫂初到鲁镇”这场戏为例:一天.正在河边淘米的祥林嫂突然被婆婆家的堂伯等人捆绑起来掳走了。时近中午,鲁四全家为找不到祥林嫂正闹得“沸反盈天”时,卫老婆子领着祥林嫂的婆婆来交割此事了……。此刻,怒不可遏的鲁四老爷愤愤然,骂道:“可恶!然而……”──话…  相似文献   

9.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初读,学生表达了初步感受后: 师:会读书的人,读一字句能形成一幅幅画面。通过“烧”字,就会仿佛看见侵略者肆意放火烧毁圆明园的痛心场面。读吧。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为 ,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 ,摧毁着她的骨骼 ,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 ,百余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 ,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 ,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 ,是那种切肤的痛。是十年前 ,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 ,说是那么远 ,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是阴凄凄的天 ,是冷嗖嗖的细雨 ,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 ,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 ,终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 ,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 ,可当…  相似文献   

11.
“刍议”莫作“诌议”刍议 ,《辞海》的注释是 :“犹刍言 ,刍尧者之言。”意思是割草打柴之人的言论 ,常用作自己言论的谦词。《辞源》的注释是 :“草野之人的言论。犹刍言。对人陈述意见的谦辞。”《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谦辞 ,指自己的议论。”人们写文章时 ,常以《XwXw刍议》为题 ,用意在于表示自己发表的言论粗浅 ,是自谦之辞。但有的人不太注意 ,把“刍议”写成了“诌议”。例如 :《政府职能定位和财政体制改革诌议》( 2 0 0 3年第 2期《计划与市场探索》第一篇文章标题 )上例中的“诌议”显然为“刍议”之误。诌 ,《辞源》的注…  相似文献   

12.
我的母亲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诌诌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麋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  相似文献   

13.
师:同学们,在我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皇家园林,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它就是举世闻名的———生:(齐读)圆明园。师:大家看,这就是圆明园的总体布局图(课件显示),谁能根据预习时所知道的,给我们介绍一下圆明园的总体布局呢?生: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因此又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师随之用课件演示小园环绕的情景),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它的周围。师:介绍得十分清楚,尤其是“众星拱月”,太美太形象了。我们漫步园中,就仿佛置身于幻想的境界。大家想去饱览一下园中美不胜收的…  相似文献   

14.
知道校园“风云人物”是怎样“炼”成的吗?其实只需要那么一点点的勇气。只要你坚持不懈地按下面的“秘诀”训练,很快就能成功: 1、睡觉前大声背诵校规,直到众室友要用胶带封你的嘴巴并被老师发现时。一定要假装很委屈地说:“我只是想天天告诫自己要做个好学生”。 2、早晨在校门口拦住来上学的同学,盯着对方的眼睛,弯下腰满脸诌媚地说:“我是XX,早上好!”直到来人被吓得见你就逃。一定要假装很真诚的样子。  相似文献   

15.
孩子放学回家,绘声绘色地说:“妈妈.上午语文课,老师拿出几张北京风景画,我一下子回答出是‘天坛’,‘圆明园’。老师指着‘圆明园’的断壁问我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同学们议论起来,说是被日本人烧了。我举手说,不是,在清朝时候,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抢了贺明园的财宝,放火烧了圆明园。这是火烧后的残垣断壁。老师微笑着,表扬我回答准确完整。老师还说,你妈带你到北京旅游,钱没白花。”  相似文献   

16.
明媚 《大中专文苑》2010,(10):40-41
历史是什么?胡适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刘少奇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毛泽东说:“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相似文献   

17.
第一课时师:(屏幕上打出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图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展现的是一个怎样的景象?生:图上有许多石柱,已经残缺不全,地上长满了野草,显得十分荒凉。师:说得好。图上展现的正是被毁灭后的圆明园。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了断壁残垣,一片凄凉。但是你可知道,当年的圆明园是何等的辉煌壮观。它是清代的六位皇帝调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花费了150年的时间才修建成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也许同学们不禁要问: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正是今天我们要学习了解的主要内容。〔评…  相似文献   

18.
研究鸦片战争史的专家茅海建先生说:“我在研究鸦片战争史时,很快便得出结论:清朝迎战必败,应当尽早与英国缔结一项对其相对有利的和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与其缔结城下之盟,不如避开衅端,接受屈辱的“和平”,这是惟一明智的选择。但清朝的士大夫们显然没有接受鸦片战争的这一教训,堂堂天朝也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选择。由“修约”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丧权辱国;因“换约”招致战祸再起,京城沦陷,圆明园被焚,让国人再次品尝战争的苦涩滋味。导致这种种不幸的关键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态未有任何改变,也不曾有发自内心的反省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许多近代遗址,但很少能像圆明园这样,让人产生无穷的历史屈辱感。1860年就像一道历史伤口,久久难以愈合。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中,揭露、抨击英法殖民者火烧圆明园的罪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在讲此问题时,老师做了精心地准备,一方面饱含深情地叙述圆明园的价值,如它是清王朝在150余年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创建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也是一座中西建筑艺术的宝库和各种珍宝的集中地等;另一方面又义愤填膺地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进行揭露,并引用了法国作家雨果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