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画札记     
错把“姐姐”当“妹妹”十七世纪弗兰德斯大画家鲁本斯是当时盛行的巴落克艺术风格在绘画方面的代表人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外国美术名作欣赏》(当代大学生丛书),选取了他的《海伦·芙尔曼肖像》加以评介。文章说,海伦·芙尔曼是鲁本斯的第二个妻子,“鲁本斯非常喜爱第二个妻子,他晚年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以她为模特儿创作的”,“《海伦·芙尔曼肖像》就是他晚年(1631)的杰作之一”,等等。然而当翻开该书附印的彩图,看到的却不是海伦·芙尔曼的倩影,而是一幅人们经常見到的《苏珊娜·芙尔曼肖像》。由于画中女主人头上戴了一顶有羽毛作装饰的帽子,所以也有人叫它《羽帽》。我们知道,苏珊娜·芙尔曼是海伦·芙尔曼的姐姐,约在1625年前后鲁本斯为她画了这幅戴羽帽的肖像,那时鲁本斯的前妻伊莎贝拉还沒去世,鲁本斯与海伦当然也还未结鸳侣。  相似文献   

2.
读画札记     
不是马太是彼得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编印的画册《西洋绘画百图》,第二十九图刊印了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画家丢勒的《四使徒》像。书中介绍说:画面上的四位使徒,从左至右依次是约翰、马太、马可、保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简明美术词典》第45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美术鉴赏》(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本)第169万,知  相似文献   

3.
笔者近因涉猎唐人碑志,发现唐人碑志中存有一些前人较少留意的现象,特将之拾掇成篇,以就正于世之博雅君子。一唐人碑志中存在着称呼上的性别异位现象,最明显者莫过于称女尼为和尚,前人已有注意于此者,如《八琼室金石补正》卷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笔记中有不少是描述人物的,言简意赅,对于我们学习写作新闻人物通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现在通讯员来稿中的人物通讯,通常有两个毛病,一是面面俱到,缺少人物自身的特色,把名字换一下,也可以说是另外一个人;二是较长,喜欢模仿报纸上大型人物通讯的架子.对此,我国古代笔记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参照系,既短又活.这些笔记的作者大多是历史上的著名文人,其作品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质朴自然,不事铺陈,数百字甚至几十字胜过数千字的大作.这种写作特点,很值得我们的通讯员借鉴.  相似文献   

5.
敦煌究研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自1986年出版以来,于研究敦煌学多有便利。书后所附贺世哲先生《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一文则对各时代七八十个洞窟的开凿或改修情况作了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6.
"山东兄弟"之"山东" 关于王维的籍里,《旧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唐才子传》云其为"太原人"乃就其郡望而言。王维胞弟王缙,官至宰相,《新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当无异议。至于王维实际籍里,即其家在何处,尚存疑义。王维集中著名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题下自注:"时年十七。"该诗系作者重阳日在异乡思念家中诸兄弟而作,题中所云之"山东",当其故乡,即其十七岁出游时弟妹们所  相似文献   

7.
现在流传下来的《晏子春秋》有不少版本,但由于刻印时没有认真校勘或校订者各持所见,鲁鱼亥豕,不同的版本各有优劣。就目前所见,比较好的版本有元刊本(昭文张氏旧藏)、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1)、明吴勉学刊本、湖南思贤书局苏舆校本等。其中明活字本为大家所公认有校勘价值的版本,我们通过用汉代竹简本和明活字本(以下简称"明本")比勘,发现竹简本和明活字本同样各有优劣。现写就读书札记一篇,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古代笔记以记叙琐事趣闻为最多,篇幅长短各宜,短小的居多,其中有不少记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作当时的新闻,只是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缓慢,它们的时效性不那么强罢了。无论哪个朝代的笔记,在记叙事实时都有一个特点,即十分简洁、精练,叙事粗陈梗概,记人集采片断,片言居要,语言质朴隽永。而这样的写作特点,正是现代短新闻写作所要求的。这里介绍的几则古代笔记,都是记叙事实的,对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  《异苑》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代人刘敬叔写的一本志怪笔记,凡 10卷。现今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尚未…  相似文献   

9.
近读清人袁枚著作,发现这位才子,常以饮食之道论诗文,或以诗文之道论饮食,盖诗文大家亦一老饕也,乃证昔放翁言“功夫在诗外”,而习诗文“世事洞明皆学问”,“功夫”无所不在。札记数则,以飨读者。不广尝则脾困袁枚在笔记小说《新齐谐》(即《子不语》)序中自称:“余生平寡嗜好……文史外无以自娱”。说得太谦虚了,不说别的,他的《随园食单》专记菜谱,难道不是嗜好使然?这篇序中还有一段话:“……嗜味者餍八珍矣,而不广尝夫蚔醢、葵菹,则脾  相似文献   

10.
提倡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报纸宣传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解放军报从今年六月二十六日起在副刊《思想战线》上,开辟了一个《提倡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专栏,来展开群众性的讨论。这是一种群众自我教育的好方法,也是一种理论宣传的好方法。到八月中旬为止,这个专栏已经发表了六期,刊登了五十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充分反映了广大部队官  相似文献   

11.
12.
1.第一部李白诗注本一般认为,南宋杨齐贤的《集注李白诗》二十五卷是最早的李白诗注本。如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跋》称:"李诗全集之有评,自沧浪严氏始也。……其有注,自子见杨氏始。"注云:"子见名齐贤,永州宁远人。古舂陵城在其地,故称舂陵杨齐贤云。宋庆元五年进士,两应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检读《全唐诗》过程中,凡遇诵读不通、苦思不解之处,辄随手笔录,遍查类书、地志、笔记,或考诸各种总集、别集,或借镜古今专家治唐诗之研究成果,所获良多。然仍有一些疑惑,阙然不解,故径直提出来,或对勘,或理校,强作解人,俟海内外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4.
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近现代文化名人著述的全面整理,结出了累累硕果。已出版或正在出版的文化名人全集有几十种Z多,还有不少正在编辑之中。地方教育出版业因资力雄厚,更担当了重任,以华东一隅而言,江苏教育出版社有《叶圣陶集》和《朱自清全集》,而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成绩尤其引人注B,_除《朱光潜.全集》和《宗白_华全集》外,又替手卷顿浩一繁的《胡适全一集$、就《朱光潜全集》而.言。已有该社出版的研究成果‘失光潜研究丛书”__而针对《胡适全集》、。一级有开路伪《胡适年谱》和湘通著译系一年目录》。1996年安徽教育…  相似文献   

15.
黄丕烈是清代乾嘉时期苏州的著名藏书家,所藏皆为善本,同时他还刻书、校书、赏鉴书,并写作了大量极具价值的题跋。姚伯岳撰写的《黄丕烈评传》是第一部完整地反映传主一生事迹与思想面貌的人物传记,不仅全面地写出了这位藏书家在藏书以及在版本、校雠、目录学等领域的创造性成就,同时更刻画出他对于古书如魔似痴的心灵世界,让人对这位传统文化的赤诚护卫者、传承者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6.
一鲁迅与周作人起先“兄弟怡怡”,以后“成为参商”,即如舒芜《鲁迅、周作人失和决裂后的间接联系》一文所说:“一九二三年七月十四日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八月二日鲁迅搬出与周作人同寓的北京八道湾寓宅,次年六月十一日鲁迅回八道湾寓宅取书物,周作人夫妇向鲁迅大骂大闹,从此以后,彼此避不见面(除了可能有几次避不开的集会上相遇),直到鲁迅逝世,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席话很是简明扼要,但是好像也就轻易放过了什么——我指的是加了括号的那一句,似乎未必在“大家都知道”之列。  相似文献   

17.
《韩非子·有度》有"绌羡齐非"一词,向来研究《韩非子》的学者没有确切合理的解释。本文通过对比《淮南子·泰族》《韩诗外传》等书中与之相类似的文句,认为"绌羡齐非"应读为"绌羡济非"。其义为削减过度(或多余)、遏止过失(或错误)。同时本文还顺便解释了"黜淫济非"及"绌羡齐(济)非"中的"淫"和"羡"二字的字义。  相似文献   

18.
“考证,也叫做考据。在清代,义理、词章、考据被认为是三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学科。”…这是季羡林先生《为考证辩诬》一文开头的话。或许是极左思潮下的某种需要,也或许是因人废言(现代学者中大力提倡“考据”的是胡适而不是鲁迅),学术研究中的“考据”方法曾经被批判和否定得一无是处。季先生的《为考证辩诬》批评了关于“考证”的种种误解。显然,季先生是提倡考据方法的。近几年出版的一些谈名人读书治学的著作,提倡“考据”的还有一些:1999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读书与治学》,更是大力提倡学术研究中的考据方法。三联书店近来出版的《量守庐学记》、《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与学术》、《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蒿庐问学记——吕思勉生平与学术》等等,也都是把考据方法作为治学的关键。为什么会这样?季先生在《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中一语道出了其中真谛。  相似文献   

19.
(一)新华社(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走过了整整60年的历程。它从1931年11月7日诞生在中华大地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江西瑞金的一座茅屋里,经过长征,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窑洞通讯社”,到今天发展成为具备相当规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阔步走向世界;它从第一次、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以缴获国民党军队的发报机、收报机装备自己,向沉沉的中华大地发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声音,到  相似文献   

20.
阅毕徐雁平先生《写在报刊边上的文字》(《中华读书报》1997年10月29日“家园”版)一文,我不由得想起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周刊”版主编胡洪侠为该“周刊”所写下的那些“编读札记”来。这些“编读札记”写在该周刊的一角,每期都有。短短的数百字,千把字,小而巧,有玲珑精致之美,一如江南流水之上所架设的一座座小桥。一篇篇读下来,令人觉得都是那样地有韵味。初读这些“编读札记”时,闪过我脑际的是:编辑家的美文。徐君的文章说,“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