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国兴同志利用业余时间,历时十三年,编成了《中华魂》三字文,分作历史人文、发展成就、地理习俗、资源特产、名胜古迹、道德修养等六个部分,每部分50句、600字,全文共计3600字。在内容的取舍,文字的概括上,《中华魂》三字文,尚有可商榷之处,但作为一种尝试,无疑是有益的。本刊选刊其第二部分,以广见闻。  相似文献   

2.
正文俊在本书后记中,把我列入"导师"一栏,实不敢当。因为我们是朋友,硬说是什么"导师"就显得见外了。依我跟文俊之间的那份情意,还是以友相称更真挚更贴切。光阴似箭,屈指一算,我与文俊相识相交,已有二十五六个年头了。人生能有几个二十五六年?有三个,活到七八十岁还算可以;有四个,活到一百多岁恐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说文》中的指事字。 讨论《说文》指事字,应以《说文》所列字头为对象,同时参照甲、金文。这是因为: (1)《说文》所列字头,绝大部分是小篆。它与隶变以后以基本笔画为构件的今汉字比较,结构上根本不同。与甲、金文比较,它虽然在本质上同它们一脉相承,保持着由象形构件组成的结构特点,但是并没有字字沿袭甲、金文的形体结构,有些字已经发生了变化。如“箕”宇,甲文作“H”,系象形字;小篆作“箕”,从竹其声,系形声字。 (2)小篆由于“引长书写”的原因,同甲、金文比较,有些字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只是由于笔势变化较大而造字本意被湮没了。后人未见甲、金文,又据篆体臆说,难免错误。  相似文献   

4.
在《说文》中,被解说的字有同一形体出现两次的情况,这种重出的同一形体我们称之为重出字。对于这些重出字,前人没有做过专门系统的研究,只是在对《说文》进行疏解的过程中有所涉及。然而,疏解者见仁见智,即使对一对重出字,有的从文字角度去分析,有的从校勘角度去解释,有的从训诂角度去说明。  相似文献   

5.
《说文拈字》是清代安康学者王玉树撰述的一部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全书共七卷,除《序志篇》外,其余六卷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说文》进行了考订。虽然该书体微思疏、创见较少,但其在考经、订许、正字、审音等方面有颇多可取之处,因而研究此书具有一定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是了解国学的一把钥匙,对于《说文》字据的分析是正确理解并运用《说文》的必要前提。因此,对于《说文》字据的研究是今天《说文》学的基本研究任务之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了整形推阐法和构件分析法,对指事字的构字理据进行分析,符合指事字自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三字歌》     
在校本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开发使用中,常感到小学德育的大而空。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怎样渗透教师们整天唠叨的那些琐碎的东西,成了我开学初认真思考的问题。猛然间,古老的《三字经》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这个道德规范《三字歌》:  相似文献   

8.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卢翠 《怀化师专学报》2010,(12):100-102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说文》省声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声字,清代已有人注目。如王筠在其《说文释例》中曾多次提及,但是比较零碎,结论多为“可怪”、“不可知也”之类。今人亦时有文章论及,而对省声字的特点、省声规律及《说文》省声字正误等重要问题,还未见有人作过全面细致的研究。据笔者统计,大徐本《说文》中注为“省声”者,凡326例(因受篇幅限制,例字未能尽收文中)。本文从分析省声的原字入手,发现两条规律。一是省作声的原字有独体的象形、指事字,也有合体的形声、会意字,但分布数量有别;二是省声时有的为规律省,有的为割裂省。同时,对大徐本的326例省声字进行了正误考辨,分出四种类型:一为完全可信例;二为基本可信例;三为错误例;四为存疑例。此外,对省声字的声符表意问题作了分析,认为同一般形声字声符表意情况同轨,有的兼表意,有的仅表声,异于王筠的“形声之省必兼意”之说。  相似文献   

11.
对清代学者据《字林》,兼及《玉篇》等校改《说文》“祲”、“噫”、“轈”三字释义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以匡清儒不当校而校之失。  相似文献   

12.
一个时代的文字是一个时代文化积淀的反映。本文试从《说文》所收木部字的字形与意义的关系的分析,理出中国木文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3.
敦煌本《六字千文》初探邰惠莉目前所知敦煌遗书《千字文》有真书、草书、习书及注本共38卷。①其中斯坦因11卷、伯希和25卷、北图1卷、目前所知俄罗斯1卷。②《六字千文》只存2卷,为S5467及S5961。《六字千文》没有传世本,遗书中只存2件都为残卷,...  相似文献   

14.
贵刊 2000年第 21、 22期《容易写错的字 (括号内为可能误写的字 )》 (以下简称《容》 )一文,竟出错 19处。为防正谬误流布,特给予指正。其错误类型有三种:  一是错把异形词当错别字。异形词即是一词两体,同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写法、《现代汉语词典》的处理方式是:注解为“同‘某’”或在注解后加“也作‘某’”。如《容》文中的执著 (着 )、清澈 (彻 )、串联 (连 )、寰宇 (环 )、一古脑儿 (股 )、漂泊不定 (飘 )、嘉宾满座 (隹 )、浮想联翩 (连 )、发愤图强 (奋 )、宽宏大量 (洪 )、钩心斗角 (勾 )、流连忘返 (留 ),以上…  相似文献   

15.
南唐徐铉校订许慎《说文》时,将许慎未收而其"注义序例中所载"及经典相承传写、时俗要用的字附益于《说文》之后。许多学者对这些新附字异议纷纷,但也有学者对其逐一进行了考证。作为战国时代的实物文献,出土的楚简文献材料为我们研究《说文》新附字提供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汉字新材料。本文以出土楚简文献中的"芙、、韌、賽、覿、嵩、緅、藏、呀、昂、礪、砧、懌、泯"等14例新出字为例,与对应的《说文》新附字进行字形、字用的比较,并对前人的考证及新附字的价值予以讨论。晵月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诠释字义的字书,书中汉文字折射出的社会文化信息极具历史价值.以<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为据,对比二徐本,参照莫友芝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简称<笺异>)和梁光华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注评>(简称<注评>),把<说文·木部>所收录的田间农具字分为整地农具字和收获农具字两类,运用归类释义法探寻此类文字内聚的农耕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说文》"句"声字的不同归部,充分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规律的把握。重新审视《说文》以"句"为构字部件的字的归属问题会发现:《说文》的例字归部不仅"据形系联",更要结合"以义为主"的原则;亦声字当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文字。  相似文献   

18.
《说文》"句"声字的不同归部,充分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规律的把握。重新审视《说文》以"句"为构字部件的字的归属问题会发现:《说文》的例字归部不仅"据形系联",更要结合"以义为主"的原则;亦声字当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文字。  相似文献   

19.
糸,甲骨文作,小篆作,丝的象形。《说文》:“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徐锴系传:“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段玉裁注:“细丝日糸。”《管子·轻重丁》:“君以织籍籍于系。未为系……”戴望校:“安井衡云:系当为糸。五忽为糸,十糸为丝。”凡糸之属皆从糸,糸部之字多与丝麻绳索有关,今择其要而略说之。  相似文献   

20.
糸,甲骨文作,小篆作,丝的象形。《说文》:"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徐锴系传:"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段玉裁注:"细丝曰糸。"《管子·轻重丁》:"君以织籍籍于系。未为系……"戴望校:"安井衡云:系当为糸。五忽为糸,十糸为丝。"凡糸之属皆从糸,糸部之字多与丝麻绳索有关,今择其要而略说之。按词的类别意义,糸部字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