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语第八册第六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一边读一边想”。这一训练重点是第二组训练项目“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继续和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字面的意思,还要熟读深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训练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其训练好目的是什么?教学的应汪意什么?答:这是侧重于读的训练项目,是由四年级“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篇的初步训练开始转入以篇为重点的训练。通过这一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明白阅读一两文章,不仅能理解内容,还要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并且,初步懂得怎样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在今后的阅读中,自觉地训练这种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通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的…  相似文献   

3.
速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它在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基础上及时地反馈信息,快速地用扼要的话说出文章的梗概,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国大典》是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怎样指导学生速读《开国大典》呢?  相似文献   

4.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呢?我们觉得应当抓好六个方面。 (一)理清序列,“顺藤摸瓜”通用小学语文教材是以语文基本功为序来编排的,每册教材安排若干个基本功训练项目。这些训练项目都是前后承接,互相联系,环环相扣的。例如,五年制第七册(以下均以五年制教材为例)安排了八个读写基本功训练项目,其中四个项目侧重于读,四个项目侧重于写。四个阅读基本功训练项目的序列是:①提出读懂一篇课文的四点基本要求;②要读懂一篇课文.就要一边读一边想,弄  相似文献   

5.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更要教会他们掌握阅读策略。现在,以六年制第八册《苦柚》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教师教给的阅读策略指导阅读实践,落实重点训练。 一、教给“目标定位策略”,诱发学生主动性 所谓“目标定位策略”,是指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选择阅读方法,确定阅读的程序,集中相应的精力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使其到位。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一边读,一边想”,要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是理解性阅读的最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把握教材,给重点训练项目定位本册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练习给课文分段”。从读写结合的角度看,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应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知道了如何给课文分段,把这个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去,就是训练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因此,第四组安排了第二个重点训练项目“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目的即落实由读过渡到写的训练,而且是对第五册“写清楚一段话”的巩固和提高。片断训练进行得好,可以放缓由段到篇的训练的坡度,为高年级写成篇的作文打好基础。由此,可以明确本组的教学重点是:在继续练习准确地给课…  相似文献   

7.
《古井》一文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一边读,一边想”,教学的要求是要使学生了解“一边读,一边想”的基本读书方法,并逐步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1.抓住情景描写,启发学生领会风土人情美。《古井》第二自然段中,我引导学生重点...  相似文献   

8.
《南京长江大桥》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上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传统课文。从语言文字的训练上看,义教(实验本)中,编者将它安排在第四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么说就怎么写”。侧重点在“写”上。而现在新修订的版本,编者将该课文提到第二组,并对重点训练项目作了调整,侧重点放到“读”上,,其重点训练顶目为“注意句和句的联系”。句的训练是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连接低年级字词训练和高年级篇的训练的纽带。《南京长江大侨》作为本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其重难点也在于此。而帮助学生掌握这一训练重点的最好凭借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学生从低年级进入高年级,面临的第一个新课题就是“怎样读懂一篇课文”。因此,第七册第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就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这项训练应贯彻到整个学期。目前,不少学生读一篇课文,仅仅停留于大声、反复地朗读和背诵,而这种“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苏霍姆林斯基)。要  相似文献   

10.
“读写例话”是由“例”和“话”两部分组成的,“话”讲述读写知识,“例”则是“例文”。每一篇“例话”通常侧重于读或写的一个方面,它们是交替穿插在各组课文中的。一篇“例话”就是一个训练重点。 练习给课文分段,是小语课本中的第一篇“例话”。分段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点训练项目。  相似文献   

11.
按照新教材的要求教好「老」课文第三组教材简析与教学建议□江西省教研室龙宅俊一、根据所处地位,分析教材内容首先,要搞清本组教材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第八册是中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全册七组,共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即:侧重训练读的“一边读,一边想”、“抓...  相似文献   

12.
《小英雄雨来》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根据本组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课后“思考·练习”,本课的教学目标可制定为:①重点训练: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小英雄雨...  相似文献   

13.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是小学高年级语文十六个侧重于读的重点训练项目中的第一个。这个项目的内容要贯穿到整个阅读教学中去。其中“读”是手段,“懂”是目的。要想“读懂”,企图走捷径,毕其功于一役是办不到的。我们从“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这一比喻中得到启示,把读懂课文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试尝、咀嚼、消化,使读懂一篇课文的要求逐项得到落实,由浅入深,层层递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课文的知识训练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要深入理解课文,阅读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这一组课文  相似文献   

15.
这一组的四篇课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各有特色。第10课是篇记叙文,作者以亲眼所见,记叙了彭总光辉一生中的一个小片断,表现了彭总对工作严肃认真、对人对己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同志的高贵品质;文章着力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刻划人物的性格。第11课是篇散文,作者用面对亲人热情话别的第一人称写法,满怀激情地追叙了一件件感人事例,抒写了中朝人民在浴血奋战中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亲人分别时恋恋不舍的情意,感情强烈,催人泪下。第12课是寓言故事,第13课是童话式诗歌,篇幅都较短,语句意思浅显,但含义颇深,富有哲理。最后有一篇“读写例话”《一边读一边想》,提示了这一组课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我们必须把这个训练重点,落实到全组课文的教学中去。下  相似文献   

16.
第十册语文教材中读写重点训练项目的安排,是在前三册读写训练项目的基础上提出的几个带关键性的问题并加以提高的。显而易见,要学好第十册这些内容.必须以前三册为基础。以第十册第一组课文为例。从第一组的“读写例话”看,这组的训练内容是要求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中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要求显然是这一组课文中每一篇课文阅读训练的重点。怎样来完成这个任务呢?恐怕还是从温故做起为好。首先从这一组中的重点课文《种子的力》的内容和“读写例话”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发现要  相似文献   

17.
《军神》是六年制第九册新选入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做眼球摘除手术时 ,拒用麻醉剂 ,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坚持做完手术 ,被沃克医生誉为“军神”。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没有过多的叙述与渲染 ,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神态描写 ,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一、整体感知 ,初识人物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要入眼看得快 ,入脑想得快 ,边读边想 :谁因为什么事被谁称为军神?然后出声朗读 ,练习将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并在自己感兴趣或有疑问处做上记号。本组课文阅读训练项目要求“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长期训练 ,才能使学…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一边读一边想”。为了配合这项训练,《在炮兵阵地上》的课后作业第二题,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下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第一组课文从词、句、段、篇四个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第三组课文则进一步提出了基本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这一重点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懂得边读边想的重要性,学会怎样边读边想,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重点讲读课文《在炮兵阵地上》,全文  相似文献   

20.
一、明确教材编排意图,强化单元整体教学意识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要统观整个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总体把握读写知识结构,明确各读写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它们的重点难点,使字、词、句、段、篇的双基教学,形成整体结构,产生综合效应。 小学语文现行教材从第8册开始至12册,把读与写的训练分为若干个重点训练项目。按照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原则,将这些训练项目分布在5册教材中。每组课文突出一个训练重点,各重点训练项目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构成一个读写训练序列。备课中,要把一组课文视为一个整体。从本组课文的整体训练目标出发,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第8册教材,除两篇“看图学文”外,共32篇课文,分为8组,每组都安排有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含“习作例文”)、独立阅读课文和基础训练。在每两组的课文后又编排了一篇“读写例话”,即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全册共四个:①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