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同文化中个人的审美情绪也必然受到其反映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情绪的影响。翻译最终还是为译文的读者服务的,只有考虑到并尊重这些文化上审美趣味的差异,才能最大程度达到诗歌翻译的审美效果。诗歌翻译的理想模式就是:译文读者在阅读诗歌译文的时候能够体验到与原文读者阅读原诗歌时相似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2.
艺术趣味作为人们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心理定向,是主观自由的,是无可争辩的。由于表演者的趣味不同,必然使他们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的解释。因而对艺术作品真正意义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相似文献   

3.
五代绘画在功能观上经历了由政教功能向抒情功能的转变。山水画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花鸟画既注重细腻的官能感受又注重主体精神意趣的表现,这都与之后在文学领域出现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不谋而合,体现了艺术先于文学的对时代审美趣味变化的敏锐感受。  相似文献   

4.
5.
中外文学史上自古存在着两类审美趣味较为相对的文艺作品。高雅文艺之雅与通俗文艺之俗的审美趣味本身就是相对的,但并非不可调和。雅与俗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雅俗共赏被认为是文艺作品的理想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6.
审美趣味教育和社会正能量传播都有一个从个人向社会群体传递的过程,两者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从逻辑关系来看,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从历史背景来看,近代以来审美趣味教育作为国民精神振兴的一种方式,被寄予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和崇高价值。当下社会存在消解正能量和解构原有趣味价值观的倾向,需要结合时代精神,运用适当的方式重构我们的社会趣味价值观念,将正面的精神能量在更深更广的社会层面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7.
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何连军 《教育家》2004,(7):24-26
审美趣味是指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兴味、好尚和追求,又称“审美情趣”。它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的一种表现,并且是它们的结果。在我国,审美趣味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包括广大教育工作非常关心的事情。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的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神经医学对许多脑神经病例的全新解释对传统的审美趣味培养理论提出了挑战。医学科学家对人的大脑结构与审美反应的深入探究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艺术现象提供了生理基础,即人的审美经验的本质是生理性的本能反映,不同的大脑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审美感受能力。人的审美趣味尽管具有先天构成上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对审美趣味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后天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李天白 《文教资料》2006,(17):68-69
审美趣味的高低区分,产生了合法趣味与大众趣味的区隔,设计使这种趣味的区隔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设计审美的社会功能而言,审美趣味的区隔使得社会阶层的差异合法化,使得文化剥夺转化为经济剥夺也正当化、合法化了。即便如此,审美趣味的区隔在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起码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关汉卿杂剧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元杂剧具有市井文学特有的通俗性和平民性,从而形成了其平易通俗、本色自然的风格;以及大量使用俚言俗语。这两点都与元代社会的民风民俗有着密切联系。而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勾栏瓦舍的演唱空间不仅使关汉卿杂剧的内容趋于平民化,使其成为"俗文学",甚至影响到它的语言。关汉卿的杂剧创作较之前代文人士大夫的创作更多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深刻地反映了元人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2.
关汉卿杂剧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元杂剧具有市井文学特有的通俗性和平民性,从而形成了其平易通俗、本色自然的风格;以及大量使用俚言俗语。这两点都与元代社会的民风民俗有着密切联系。而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勾栏瓦舍的演唱空间不仅使关汉卿杂剧的内容趋于平民化,使其成为"俗文学",甚至影响到它的语言。关汉卿的杂剧创作较之前代文人士大夫的创作更多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深刻地反映了元人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3.
闫兵 《文学教育(上)》2011,(19):114-117
音乐审美趣味的生成机制虽然主要是音乐审美主体功能的表现,但作为功能与信息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实际上是由音乐审美主客体并及时空环境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立体的、动态的、有序的、多层次综合性的结构机制。它是在无数次音乐感知和审美体验中逐渐积淀并形成的,并且,这种定向一旦形成,无论对音乐体裁和音乐风格的选择,还是对音乐表演形式和音乐元素的偏爱,以及在音乐审美方式上,都会形成一种审美心理定势,一个相对稳定的趣味观。  相似文献   

14.
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新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崭新背景面前,以往审美教育所存在的许多空白点暴露出来,审美教育面临着一个如何调整自身的策略、目标、计划和方法的问题。今天的审美教育应成为一种广义的教育形式,一种大教育形式。在此意义上,当代审美教育应以培养新型的文化品格为目标,包括价值观念的塑造、人格境界的提高、精神个性的发展、趣味格调的陶养。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趣味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音乐教学的侧重点.因为,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  相似文献   

16.
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已成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了以欲望为特征的消费社会逻辑,指出了传媒对人的欲望塑造和对需要的遮蔽,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现代传媒所生成的传媒无意识,以及传媒无意识在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自然主义美学的奠基者,桑塔耶纳的美学思想是在其自然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和形成的。对审美趣味及其标准的看法同样是以自然主义的哲学观为基础的:承认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审美趣味有待于培养、审美理想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9.
随着哲学研究的重心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移,心理学分析也就逐步深入,因而美学中有关主体的各方面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审美趣味的问题就成了18世纪整个欧洲美学研究的中心概念之一,几乎与美的概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这一点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成熟的代表人物那里表现得成为突出。休谟和博克对此都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由《花间集》所确立的花间词派在中国千年词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词作为一种新兴诗歌型态的体式规范,展现了词“别是一家”的独特美学价值。作为其时之香软柔美的“流行歌曲”,它为婉约词风的形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积极的先导。词人在表现情爱这一领域中不断开掘,从字面到构图、色彩、声律、氛围、情调等等,无不力求精美,于是词体成为中国韵文最漂亮、最华贵、最悦耳的“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