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十四行诗从引进到成熟历时约150年。华埃特和萨里伯爵从意大利引进十四行诗后,锡德尼、斯宾塞和莎士比亚写出了大量的十四行诗。然而,真正促使十四行诗发展与成熟的是邓恩和密尔顿。他们打破了十四行诗传统的爱情主题,开辟了十四行诗抒情的新天地,从内容和主题表达上都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2.
文革时期,诗歌以创作主体的划分而正式分裂为主流诗歌和地下诗歌两种。坚持十四行诗创作的作家既有九叶派成员在内的老诗人,也有热爱十四行诗的青年作家,他们大多都具有被批判、遭放逐牛棚、五七干校的经历。因为他们写诗一般都没考虑拿去发表,是给自己或一二友人看的,不必考虑读者的欣赏趣味,没必要迎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所以诗歌以真诚的情感体现出对艺术美的追求。诗人大多把诗歌当成苦难生存境遇下的精神支撑,尽可能表达自身对人生的梦想、爱情的得失、青春的困惑、理想的思考、对光明的呼唤,对十四行诗体的形式与格律也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十四行诗人以唐湜、孙静轩、吴钧陶、陈明远、肖开、蔡其矫、郑铎等诗人为主力军。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在《江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上发表过《英国十四行诗用韵的探讨》一文,主要的目的想澄清社会上一些人对英国十四行诗混乱的概念和错误的说法。这一篇想对英国十四行诗早期的形成与发展,作进一步的探索,以冀正本清源,从而更明了它以后的演变。十四行诗先流行于意大利,意大利大诗人Francesco Petrarch把它定型,全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八行,韵脚为abba,abba;后部分为六行,韵脚多为cde,cde,或cdc,dcd,或在排列上作适当的变动。内容都是爱情。英国的Thomas Wyatt(1503—1542)最早接受意大利十四行诗的传统,学习Petrarch,用这种诗体写爱情诗,也翻译Petrarch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无论在形式和内容还是结构和情感上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也给译者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本文以第116首十四行诗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思想主题、音韵美、修辞手法层面对屠岸、辜正坤两位先生之汉译文本进行分析,旨在说明译者在翻译十四行诗的过程中切不可受原文掣肘,而应该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深入挖掘原文的审美价值,从而再现原文的神韵.  相似文献   

5.
在莎士比亚留下的卷帙浩繁的文艺创作遗产中间,占主要的当然是戏剧。但倘若忽视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十四行诗,那就会显得不全面。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有代表性的文艺巨匠莎士比亚,他在诗歌和戏剧上的光辉成就,是难以分开的。莎士比亚留下154首十四行诗,不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对于他的评价向来很不一致,有褒有贬,甚至有人认为从诗歌角度看,莎士比亚根本不是诗人。例如英国莎士比亚“专家”史蒂芬斯就曾认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  相似文献   

6.
在英语诗歌中,最严谨、最富有挑战性的抒情诗是十四行诗.一首好诗,主题、意境固然重要,但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不尽完美的.诗只有在形式和内容上真正达到统一,才能充分展现其魅力.作者意在讨论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韵律和诗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意英十四行诗发展变化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十四行诗从诞生于意大利到 16世纪传入英国直至 2 0世纪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并对意大利十四行诗 (彼特拉克体 )和英国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式 )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十四行诗在英国经历了时代的变迁 ,继莎士比亚式之后出现了密尔顿式 ,传到 19世纪浪漫主义大诗人手中在内容和形式上得以创新 ,产生了变体十四行诗。 2 0世纪一些现代诗人继续沿用变体十四行诗进行创作并在形式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作为典型西方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现代作家和诗人都有所尝试和创作.而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十四行诗的移植一直走的是一条中国化的道路.这些也正是冯至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9.
人们使用恭维语,通常是为了建立更好的社会关系或表达对他人的礼貌.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不一样,而他们的语言风格也有区别,因此恭维语的使用也有差异.论文主要探讨维吾尔语中恭维语的男女使用差异.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举止行为上的不同,再加上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民族的男女性的语言也会有相应的特点.从社会因素出发恭维语具有一定的共性,而从文化因素出发恭维语具有特性.  相似文献   

10.
对三类主要的十四行诗进行语言学比较可知,三类十四行诗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主题的层面和韵律感的层面。它们都拥有各自不同的节奏韵律和描述主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