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教育定位: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国庆 《职教论坛》2002,(24):62-63
印度目前已成为世界软件主要出口国之一,其软件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是一个让国人倍感震惊的事实。更令我们震惊的是,印度软件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获得如此巨大成功。原因解释很多,如有的人认为是由于印度人普遍使用英语,没有语言障碍;有的人则认为是由于其管理水平高等等。也许这些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有一个原因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那就是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有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做支持,对高新技术来说更是如此。印度软件业的巨大发展,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其拥有大量技术…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人才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的关键是企业技术的培养直接与国际接轨.印度软件企业飞速发展的原因是政府大力支持、先天语言优势以及独特的软件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和对机遇的准确把握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独特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是关键.印度软件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得益于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其在师资培养、教材选用、培养对象、培训内容等方面的独特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目前已成为世界软件主要出口国之一,其软件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它的成功取决于它拥有大量技术精湛的软件人才以及其独特的定位于职业教育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透视,反思我国教育体系,提出一些对我国的启示,以便在今后的发展中借鉴,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惠 《现代企业教育》2006,24(24):10-11
印度目前已成为世界软件主要出口国之一,其软件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它的成功取决于它拥有大量技术精湛的软件人才以及其独特的定位于职业教育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透视,反思我国教育体系,提出一些对我国的启示,以便在今后的发展中借鉴,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印度软件业蓬勃发展的原因,重要因素在于印度探索出了一务培养高水平、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NIIT在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导入印度成功的IT职业教育经验,借鉴NIIT的培训模式,并将其与我国高职教育相结合,对高职教育有效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外信息     
印度 IT 职业教育方兴未艾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现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微软等公司相继把自己的软件生产基地设在印度。印度软件业所创造的“神话”,其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印度产业化的IT 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高质量软件人才。印度的大学每年培养出4万 IT 人才,而类似 NIIT 这样的公司,每年则为印度提供30万 IT 人才,成为印度软件业腾飞的坚实基础。六成新加坡人离校后再进修椐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进行的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尤其是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非常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并非偶然,它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印度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本文对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途径和优势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几点借鉴;同时对我国目前学习“印度模式”的状况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印度IT教育产业化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才是软件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印度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为软件出口大国,其原因就在于印度政府构建了比较完善的IT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软件人才。而制约我国软件产业的主要问题恰恰是软件人才的缺乏。本文从印度IT教育产业化的角度阐述了印度IT业蓬勃发展的教育背景,以期对中国的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丹麦位于欧洲西北部,总面积43080平方公里,人口仅530万,自然资源较贫乏,除石油和天然气外,其他矿藏很少,但其经济十分发达,综合国力强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丹麦的高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职业教育的发达,其职业教育享誉世界,曾获德国名的Bertelsmann奖。丹麦技术人才的高质量与发达的职业教育有关,也与其科学实施教育分流政策密切相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法国在世界上很多领域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法国教育历史悠久,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事业及人才的培养,非常关注教学及国家文凭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文盲比例很大的发展中国家,软件业的年增长率超过50%;全球被评为软件能力成熟度5级的40家企业中,印度就占29家.现在的印度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软件大国.大量的研究分析表明,印度软件业的崛起得益于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以及“业界老师“的作用.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培养的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万多人,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模式培养的;而这些职业教育机构都十分注重利用业界的力量,他们从IBM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大企业聘请“业界老师“,开设诸如“电子商务最新应用“、“通信软件“等课程,教的都是最新的软件技术,教学模式是从教“做“开始,是学员实践为主.……  相似文献   

12.
论印度IT业发展的教育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但其IT业却举世瞩目。其原因就在于印度政府重视教育,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本从印度的科技教育政策、软件教育理念、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四个方面阐述了印度IT业蓬勃发展的教育背景,以期对中国的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赵锋 《上海教育》2005,(6A):20-20
去过静安区五四中学的人都会感受到学生身上散发出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坚持了6年的“五四好少年”评选活动,它已成为学校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独特风景线。  相似文献   

14.
印度IT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彦 《教学与管理》2007,(7):158-160
当我们谈及今日的印度,除了赞叹它灿烂的古代文明,最令人称幕的当属于它发达的软件产业,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其软件产品已远销世界91个国家,在全球的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据世界银行对各国软件出口能力的调查显示,印度软件的出口规模、质量和成本三项的综合指数位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5.
印度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尤其是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非常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并非偶然,它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印度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本文对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途径和优势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我国目前学习“印度模式”的状况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印度软件及其相关服务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 50 % ,成为世界第一大软件外包供应国。而中国 2 0 0 3年软件出口只有 2 0亿美元 ,不及印度的 1/ 5。造成两国软件出口出现落差的原因很多 ,其中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是主要影响因素。印度软件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 ,而不是高等教育来培养的。目前 ,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 ,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 7.4万 ,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另外 ,印度领导人也对人才外流有一种比较明智的看法。印度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大批留学或者工作的中高级软件人才。从 1…  相似文献   

17.
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特色与软件业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软件产业的崛起得益于印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独立后印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促使政府构筑了信息产业的框架;丰富的科技人才是推动印度软件业发展的动力;高等院校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印度软件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人力资本优势确立了印度在全球软件产业的主导地位,正是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特色奠定了印度软件大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印度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也是最成功的服务外包接包国,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总额的46%.印度在该领域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英语是其官方语言之一.文章就其英语教育,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特色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旨在提高我国应用型人才英语技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印度的软件产业及其对软件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对我们最有价值的经验在于它“软件工厂”的成功,而这些软件工厂成功的基础则是其软件产业人才。印度成功地培养了大量适合软件工厂所需的普通软件专业人才,有人将这类人才称为“软件工人”、“软件蓝领”。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这类人才比较一致,所以印度的经验对我国高职软件专业办学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印两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己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崛起主要依赖制造业,印度的崛起主要得益于软件服务业,中国和印度经济崛起的道路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中印之间只有增加相互间的信任和促进共同利益的联系,抑制和化解消极因素,才能使中印关系沿着稳定改善的道路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