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茂 《函授教育》2002,(4):94-96
对美国文艺理论家赫施的代表作《解释的有效性》一书中的二个核心概念:“meaning”(意思)和“significance”(意义),我国翻译界出现了多种不同译法,表明我国文艺理论界对意义、意思、意味、含义诸概念有界定和使用不明的问题,本文拟提出此问题以邀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语言学、语言哲学、翻译研究的角度,论证原作意义与原作者思想之间可能存在空缺,译入语由于特殊的语言形式特征在表达一定思想内容时有着客观,不同的编码优势;因而,翻译时的语言各个层面都有发挥译文优势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译者的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就是意义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再现。而意义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关系密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逐年增多,还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但从译者的认知能力来探讨译文质量的研究还不多。文章从认知视角、认知结构和认识逻辑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认为译者的双语语言文化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对译文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决定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4.
意义问题是20世纪语言学、哲学和逻辑学共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应地,意义问题研究具有语言学、哲学和逻辑学动因;语言学家研究意义,目的是为了保证人类交际活动的成功;哲学家研究意义,目的是以此架构语言通往客观世界的桥梁;逻辑学家研究意义,目的是为了寻求逻辑理论背后的基础假定,以保证推理形式的有效性。这表明,意义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句子“He is a man of many parts.”中,parts的意义如果单纯理解为part的复数,译就会闹出笑话。其实,part的复数已经由“部分”转义成“才华”,该句的意思是“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另外parts还有“地区,区域”之意。如:He has been to foreign parts.他到过国外。  相似文献   

6.
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晓苏的短篇小说集《暗恋者》.在这部作品里面,晓苏写了一篇后记,题目叫做《有意思与有意义》,表达了他对小说的理解.晓苏认为“有意义”与“有意思”是理解小说的两个维度,并解释说:“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价值,有意思指的有情调有趣味.”在他看来,“最好的小说,无疑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那种”,然而,“这种完美的小说却少之又少”.之所以少,是因为难写.有的优秀小说,看上去“意义和意思都有”,可实际上却是“两张皮”,让人读起来感到“别扭,难受”.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往往便是以下三种小说:“一种有意义没意思的,一种是有意思没意义的,还有一种是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隐喻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本体隐喻中的容器隐喻”里外”域的概念意义进行一些探讨 ,以期能揭示其中的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当海天出版社的胡先生写信给我,问是否能译“一本有意思的书”的时候,我丝毫没有意识到我要译的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哲学书。因此,当我拿到原著的时候,着实吓了一大跳。哲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深奥难懂,似乎很难与“与有意思”联系在一起,另外对自己能不能将这本“有意思的书”译好心里没有底,如果连译者都没有发现它的“意思”,那么译文的读者就更难发现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了。今天,在经过几个月的紧张艰苦劳动、将译稿交给出版社的时候,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本书,诚如胡先生所言,  相似文献   

9.
“翻译”与“词典”的链接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哲学溯源,即两者在人类语言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事实交叉根本上归因于人类对于意义的一种高质量能动追求。尽管两者在意义取向上存在着差异,关涉到如何辨证观照意义世界的主体性这一基本哲学命题,两者仍然在这种能动需求决定下,在实践过程中建构有一种基于“意义”的“供一需”机制,但是又因为各自意义取向的严重背离而且亲且疏。  相似文献   

10.
“意义”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本范畴之一。从语言学、哲学、逻辑学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全方位地挖掘“意义”的内涵。同时,从“意义”的分类及特征着眼,也有助于对“意义”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围绕"天人关系"产生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天命神权观和"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实际上这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斗争.本文从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出发,就"天人关系"之争的哲学意义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言语的句子都有“意义”,有的还隐含着“意思”。人类的言语交际有时需要直白晓畅,这是句子“意义”的彼此交流,有时也需要迂回含蓄,这是句子“意思”的相互领悟。“意义”与“意思”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制约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输出的瓶颈之一是中文式词意推断.而原型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词义的推断和延伸赋予了新的阐释:即每一个词汇均代表了一个语义范畴,在这个特定的范畴中,推断总是从最典型的成员到非典型成员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来实现。本文运用原型理论.以动词break为例.凋查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此类动词的原型识别和意义推断等方面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对英语词汇习得与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研究运用对比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回答四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对动词break的原型识别是否一致;2、二者对break的意义推断有无显著差异;3、中国英语学习者对break的意义推断是否受到母语原型识别的影响;4、影响意义推断的指导机制。本研究涉及的工具根据Rosch原型测试范例设计。包括自由造句测试。典型性判断测试,可译性测试等等。研究对象分别为110名某大学不同专业二年级学生以及34名英语本族语者。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原型识别一致,但意义推断呈现出显著差异,同时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可译性测试结果与母语原型识别结果呈正相关;本文也揭示了影响意义推断的指导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从缘起论出发,借助于唯识学"万法唯识"命题的参照去研究语言学是一个新颖的角度,可以解答康德哲学、禅宗以及道家关于语言概念的一些难题,并可使我们对语言的缘起性及其哲学美学意义有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目前语言学研究界对“的”的情态意义和时体意义的论述仅限于在少数讨论“的”字问题的著作或文章中提到,多热衷于跳过这个层面直接讨论“的”的归类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只有从理论上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间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座理论丰碑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三个代表"科学体系本身的旗帜作用与理论方位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才能凸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涉及到两次明示一推理过程。比喻性语言作为交际过程中意义较为隐含的“推理刺激物”,在翻译时其意义应是最佳关联下的隐含与明示的辩证统一。对于比喻性语言翻译来说,隐含是手段,明示是前提,最佳关联是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三创教育"的意义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开展“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创业)的经济社会背景出发,分析了在大学中开展“三创教育”的意义,指出“三创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大学生“创”的态度和能力,详细介绍了“三创教育”实践的方法以及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道”是《老子》中的核心范畴,老子正是通过这一范畴,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然而,老子创造出具有哲学形上意义的道的概念,并不是凭空的臆造,而是有其客观的条件及其内在根据的,也就是说,老子的道的提出,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从字源上看,“道”有能够上升、抽象为哲学范畴的内在根据;其次从神话、宗教角度审视,“道”的观念取代“天”的观念有其必然性;最后从探求世界统一原理角度来看,作为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体概念的“道”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吉丽君 《考试周刊》2011,(20):24-25
语言的意义问题一直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考察语言哲学的大致演进历程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哲学家们对它所采取的研究角度、方法,以及所得的结论都各有特点。本文简要回顾了语言哲学家们尤其是传统语义学家们对语言的意义问题所进行的一些研究,并重点围绕约翰·塞尔的意向性—意义理论进行论述,阐述了塞尔通过分析心灵哲学—语言哲学这一研究进路以阐释意向性在语言意义的产生过程中的机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