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三章第三节滑轮的教学中 ,学生按图 1 (教材图 1 3 1 0 )做实验时 ,竟得出使用定滑轮省一半力的错误结论 ,如图 2 (b)所示 . 图 1       图 2研究后发现 ,图 1 (b)中的弹簧秤接反了 ,按该图的接法 ,实际上等于把弹簧秤所受的重力直接加进了系统 ,相当于在该绳子右端挂了一个与弹簧秤同质量的钩码 ,这样 ,左端绳子所受的拉力就等于人对弹簧秤的拉力 (即弹簧秤的读数 )与弹簧秤所受的重力大小之和 ,也就是说平衡时弹簧秤的示数不等于绳子的拉力 (或左端所挂砝码的重力 ) .我们实验所用钩码质量是 50…  相似文献   

2.
初中教材物理第一册简单机械一章中,关于定滑轮作用的实验虽然简单,但却不容易做好。我在教学中采用两个自重、量程尽量相同的弹簧秤,按照图1进行实验,使学生看出挂在左边弹簧秤钩上的钩码,使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而跨过定滑轮,用手拉右边弹簧秤钩,这时弹簧秤示数与左边的正好一样大,从而准确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这样做定滑轮不省力实验,两个弹簧秤示数完全相同,减少了不少麻烦,同学们确信无疑,同行们不妨一试。巧做定滑轮不省力实验@皇甫幼志$河南省博爱县张茹集乡中学!454482  相似文献   

3.
问题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使用定滑轮能否省力,发现:称2个钧码重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0N,而用定滑轮拉2个钩码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75N,小于2.0N.难道使用定滑轮能省力?  相似文献   

4.
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所给钩码的重量。2.学生动手实验,用细线吊重锤,先匀速上提,线不断,后加速上提,细线断。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新课教学(一)问题提出1.通过实验直接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掌握了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动力学问题的方法。今天,我们要运用这些知识,研究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现象。问题一:如何测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即重量)?请测量所给钩码的重量。[实验1]学生用弹簧秤测量所给钩码的重量。学生用弹簧秤钩住钩码,钩码静止或将钩码缓慢上提,请学生读出弹簧秤的读数并…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第一册第158面上,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做“使用定滑轮不省力”的演示实图1        图2验时,观察到用定滑轮后弹簧秤示数小于不用定滑轮时使物体上升的力.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使用定滑轮能省力”.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弹簧秤本身并不轻(较重的可以达到25牛).这样由于弹簧秤自身重力影响致使读数偏小,由于误差较大,说服力不强.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做该演示实验时采用图2所示装置.这样,用力拉右边弹簧秤使连在定滑轮左边的弹簧秤和钩码匀速上升,此时可认为:左边弹簧秤示数的大小为不用定滑…  相似文献   

6.
<正>一、习题展示习题一1.习题内容2.能力指向通过具体物体的测量,考查学生正确读取尺上物体长度的能力。通过三个物体的长度测量,让学生明确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果尺的“0”刻度没有对准物体的左端,那么就看物体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右端刻度减左端刻度的差。在整个测量长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建立完善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7.
Ⅰ试题精选一、境空题1.一根杠杆左边挂5个钩码,右边挂3个钩码而平衡,如图7-1所示。已知每个钩码都是相同的,若把杠杆左、右两边的钩码各减少一个,则杠杆的左端将(填上升、不动或下降);为了使杠杆再度平衡,应将左边钩码的悬挂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90年云南省)2.如图7-2所示,轻质均匀直杆AO长为1,左端与竖直墙壁连接,可以绕O点自由转动,到达B点时,悬绳AC恰好被拉断,已知物重为G牛顿,AO,那么悬绳AC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牛顿。(90年成都市)3.下列装置分别应用了物理学中的什么原理(或规律)(1)杆秤:。(2)…  相似文献   

8.
题 如图1所示,一根轻绳跨过两个等高的定滑轮(不计大小、摩擦),两端分别挂上质量为m1=4kg和m2=2kg的物体,在滑轮间的绳子上悬挂物体研,为了使三个物体保持平衡,则m的取值范围多大?  相似文献   

9.
《水的浮力》一课中,有个实验让学生测量水的浮力大小变化,它是要求学生用一个钩码来测量的。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个实验有一些缺点:实验用的钩码的质量是50克,重量约是0.5牛顿,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约是0.1牛顿,而学生用的测力计的最小刻度是0.1牛顿。要使一个钩码在水中分几个层次浸入,学生不易把握,且数据在测  相似文献   

10.
二力的合成演示实验无论用教材上的一套器材还是用J04052力的合成分解演示仪(在引力器挂着下端系着绳子的橡皮筋),都需让一同学先用钩码沿水平或竖直方向拉绳子,将橡皮筋伸长到一定长度,再用钩码以一定角度沿两边拉绳子,将橡皮筋仍伸长到相同的长度。而另一同学帮忙用粉笔打点,做好标记。最后,把两点联成一条线,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第九册《水的浮力》一课,有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的实验。实验步骤是:1.取一根橡皮筋,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度;2.将50克重0.5牛顿的钩码挂在皮筋下,观察橡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然后再用直尺量出这时橡筋的长度;3.用手轻轻向上托起重物,观察橡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4.把重物放入水中,观察橡筋又有什么变化。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重物没入水中后测量皮筋是否缩短,探究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由于重0.5牛顿的钩码放入水中后,重力远远大于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将其托起时,测得的皮筋长度与没入水中后测得的皮筋长…  相似文献   

12.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高中基础实验,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此实验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摩擦力的平衡,同时,为了减少系统误差就必须使得绳子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本文着力讨论关于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两个问题,即小车拉纸带与否进行平衡摩擦对实验的影响大小,以及小车的质量与钩码的质量必须满足什么关系才能将绳子的拉力近似看作钩码的重力。  相似文献   

13.
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网络教学公开课中,某物理教师利用共享资源将事先编制好的电脑课件用大型电脑投影仪投影在银幕上,包括实验目的的表述、实验仪器的图示,接着是实验步骤:该教师先用鼠标点住刻度尺移动并靠在铁架台上,刻度尺马上就被竖直地固定在铁架台上,教师再一一将定滑轮与动滑轮移到铁架台横杆下的相应位置,定滑轮和动滑轮也马上被固定下来,而且还被绕上了细绳,往后是钩码、测力计一一都被教师挂在了相应的位置上,教师用鼠标点住测力计往上移动,银幕上就出现了测力计拉着绳子使滑轮组转动并提升重物的动画场面。在重物的提升过程中,教师利用动画画面将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如何测量和计算交待得清清楚楚,而且教师还将动画中设计的测力计斜向拉动纠正为竖直向上拉动,最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  相似文献   

14.
二力的合成演示实验无论用教材上的一套器材还是用J04052力的合成分解演示仪(在引力器挂着下端系着绳子的橡皮筋),都需让一同学先用钩码沿水平或竖直方向拉绳子,将橡皮筋伸长到一定长度,再用钩码以一定角度沿两边拉绳子,将橡皮筋仍伸长到相同的长度.而另一同学帮忙用粉笔打点,做好标记.最后,把两点联成一条线,得到二个分力和合力的方向,根据记录的力的大小和力的图示法画出三个力的图示,再用四边形法则验证二力的合成.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譬如:钩码用起来很不方便,有的老师就改用弹簧秤.但用弹簧秤的时候,用的拉力不能太大,橡皮筋就容易断.可如果用的拉力太小,实验产生的误差就大了.  相似文献   

15.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的演示实验 ,若按现行初中《物理》第一册上所介绍的方法去做 ,成功率不高 .本文通过对人教版与沪科版两个版本对本实验所介绍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 ,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 15 8面介绍的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按照此方法笔者在实验中 (使用的弹簧称的最小分度值为 0 .1牛 )先用弹簧称直接挂两个钩码 ,弹簧称的读数为1.18牛 ,而通过定滑轮拉钩码时 ,弹簧称的读数为 0 .6 5牛 ,这样钩码重与弹簧称读数相差达 0 .5 3牛 .经多次实验发现 :通过定滑轮拉钩码时弹簧称的读数始终小于钩码所受的…  相似文献   

16.
正以新课改的理念教学,"以人为本"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兴趣。围绕"定滑轮是否省力"引导学生探究,提出各种猜想展开讨论并动手实验,用弹簧秤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方向,这样上课生动活泼有趣,培养了学生自由学习积极参与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以新课改的理念教学,“以人为本”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兴趣。围绕“定滑轮是否省力”引导学生探究,提出各种猜想展开讨论并动手实验,用弹簧秤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方向,这样上课生动活泼有趣,培养了学生自由学习积极参与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附图—(a)是一中心用支架支住能自由转动的金属棒。它的两端等长等重,处于平衡状态。在它的右端用火焰烧,由于热胀冷缩,右端变长而应该下沉。但试验时两端仍然平衡。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金属棒还能导热,当你从右端加热时,左端也很快变热,两端一起变长,怎么办? 如附图—(b),将金属棒从中心锯断,套上一空心短橡胶棒,让它在支架上平衡,再加  相似文献   

19.
"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节安排有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分组实验.该实验设计要求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若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水平平衡;然后在杠杆的刻度上读出动力臂、阻力臂,再根据钩码的个数算出动力和阻力,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相似文献   

20.
徐卫东 《物理教师》2005,26(5):60-60
下面是一道由第 2 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第九题改编的题目 .该题综合了动量、能量的知识 ,考查了学生分析复杂物理过程 ,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题的能力 .图 1题目 :如图 1所示 ,定滑轮与转轴间的摩擦、滑轮的质量均不计 .用不可伸长的轻绳在滑轮右端悬挂砝码托盘A ,左端挂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