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丽 《初中生》2007,(7):27-29
列夫·托尔斯泰是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他一生呕心沥血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三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列宁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2.
吉辛说有一些值得为之早起而读它的书,这样的书帮助我们忘却周围随处都有的无聊或恶意的闲谈.并且教我们对“有这样好的人在其中的”世界寓予希望。《甘地自传》于我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并且。照孟子所言。人在夜里荡涤白日所为后静息下来的心灵,以及他在天刚亮时所接触到的平旦之气都是清明的。那么,以一种清明如洗的心境去读一本书,不啻也是给这本书一种它应得的尊敬。反过来.这本书又助一个人开始新的一天.使他的清明之气也许在整个白昼的纷扰喧嚣中不会丧失太多。所以,甘地每日必早起赤足诵读《薄伽梵歌》,这种简单的日课其实极含深意。《甘地自传》的风格朴素无华,这使我想到,如果作者到了毫不考虑文字、风格的时候,一定是他感觉最接近真理的时候。这时候他只是努力想把这真理说出来,使这真理象对他呈现一样对我们呈现。我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时也有这种感觉,这位老人好象只是在说:“人啊,我爱你们,你们怎么竟会不明白如此简单明了的真理呢?”  相似文献   

3.
席琴(以下简称“席”):在世人心目中,列夫·托尔斯泰(以下简称“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以《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不朽著作而蜚声文坛。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托尔斯泰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巨大的文学成就似乎掩盖了他在教育领域所做出的出色成绩。王新炎(以下简称“王”):这多少有些遗憾。特别是读了你推荐给我的《托尔斯泰论教育》这本书之后,更是觉得遗憾;  相似文献   

4.
乍一看,《狂人日记》与《红楼梦》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把这两部作品扯在一起.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但是.细心一点的读者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两部杰作都自称为“荒唐之言”。《红楼梦》的“写作缘起”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狂人日记》在序言中写道:“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迹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相似文献   

5.
《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尤未亏。”对这一句中的“泽”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泽,污浊。”课文的这一解释与古今一些权威人士及辞书的解释颇有出入,这里提出来,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6.
胡旺洪 《教师》2011,(31):77-78
我批改学生的作文一贯很简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不想因为自己的勤勉.做许多越俎代庖的事情。 我坚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契诃夫有句名言:“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红楼梦》就是曹雪芹这样一词一句斟酌出来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前前后后改过7次。由此可见,“改”是多么的重要!要不然,怎会有“三句两年得,一吟泪双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样的境界生成。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谈自己写小说的经验时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子”(达.芬奇《笔记》),“眼睛是这样敏感的器官.根据它,你们就有可能臆度出你们这位谈话人的感情”(阿·托尔斯泰《论文学》)。  相似文献   

8.
杨莉莉 《科学课》2009,(9):M0002-M0002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的确是这样!在我的教育旅途上,《科学课》就是启迪我智慧的钥匙。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说,对人生,我不是看得很乐观。他说,年儿好过.月儿好过,日子难过。这每一天它都难过,这每一天每一天都得要过去。……对人来说,小段小段的,它有它的欢乐在里头,但总体来说它不是欢乐的。换一个角度来讲吧,我看过托尔斯泰有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原话不是这样的,“我们都诞生于爱的。”(《贾平凹谈人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月迹》正是写出了人的“小段小段”的欢乐,也写出厂人的“诞生于爱”。  相似文献   

10.
吕翔峰 《广西教育》2007,(5C):28-28
曾在各地热播的电视系列剧《警界雄风》,其中《伏魔记》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女青年因包庇案犯男友被拘审,侦查员杨蹊问她:“你知不知道你的行为已触犯了《刑事诉讼法》?”字幕逐字打出。这句话将《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11.
杨书平 《现代语文》2006,(12):13-13
《咬文嚼字》2005年第8期第14页有篇文章名为《“抢婚”抢错了对象》,指出《齐鲁晚报》上的文章《妻子提出离婚,丈夫执意不从法庭上上演“抢婚”闹剧》中“抢婚”一词用得不准确。事情是这样的:《齐鲁晚报》某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妻子提出离婚,丈夫执意不从法庭上上演“抢婚”闹剧》的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一四川女子和一山东夏津男子结婚后,关系一直不和,女方就借回娘家探亲之机一去不回。后来女方回到夏津,向当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男方召集了10多名亲戚朋友赶至法庭表示拒绝离婚,并强行将女方带回家中。《咬文嚼字》上的文章《“抢婚”抢错了对象》认为《晚报》上的这篇文章中“抢婚”一词用得不准确,并追根溯源地指出抢婚应该是在没有成婚的情况下,通过“抢劫”的方式逼迫女子成婚。  相似文献   

12.
付洪岭 《山东教育》2010,(1):99-100
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年”而成的教育著作《爱弥儿》就是这样一本理想的书籍,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可谓“博大精深,字字珠玑”。  相似文献   

13.
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入选了《隆中对》一文。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整理’。”  相似文献   

14.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5,(12):14-14
人教版高中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句:“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人教版国标本课文《欢迎台湾小朋友》中也有一句:“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台湾。”这两句中的“飘”都是别字,应改为“漂”。 “飘”和“漂”虽然读音相同,都是动词,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中有这样三句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中都有“外人”一词。人民教育出版社语一室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教科书第二册第20课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意思是三句中的“外人”都是同一意思。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之意。《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译也是这样翻译的。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教参》上注释为:“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显然《教参》上把“过”释为“经过”。这样理解准确吗?笔者揣摩再三,觉得不妥。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中有这样两句话:(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对这两个句子,《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翻译的:(1)“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难道不愿意见他吗?”(2)“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这里,显然译者是将“岂”字译作“难道”或“难道不”、“难道没有”了,  相似文献   

18.
桃花扇小札     
桃花扇,《词源》训为“传奇名,孔尚任撰”。《辞海》同。这根据自然是古典名著《桃花扇》。可惜,就词之“源”而言.桃花扇却确实不是什么“传奇名”,也与孔尚任无关。《金瓶梅词话》中就屡屡“出现”舞纸杨柳楼头月,歌罢桃花扇底风”这样的句子了。明显的,这句中的“桃花扇”是物,专有名词。又如:  相似文献   

19.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继发表以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包围着他,使他极为苦恼。这时,托尔斯泰正准备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复活》。为了专心致志地写好这本书,有一天,他把佣人叫到跟前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死’在我的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送饭。”  相似文献   

20.
秦敏 《现代语文》2006,(11):76-77
一部被称为“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以其狂放而神秘的风格为世人瞩目。英国名评家毛姆是这样评价《呼啸山庄》的:“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曾将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中国翻译家方平更是认为《呼啸山庄》“足以和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前后辉映”。相隔近一个世纪,一部拥有相似另类风格的中篇小说《金锁记》问世。我国名翻译家傅雷称赞《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