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话聊天”的方式,示范了如何通过编写有效的人工智能提示语,帮助教师领会和践行新课标提倡的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课标理念学习、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资源生成和反馈评估等典型教学场景下的创新性应用前景。文章认为,正确有效的提示语是让语言大模型生成高质量内容的先决条件。在AI时代,教师提问能力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会提问”的教师将更容易适应人工智能引起的英语课堂变革。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使社会正在发生技术性的改变,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智能时代的生活与工作,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教育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在中学阶段围绕课程标准已初步建立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但在教材的使用上还存在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吻合,教材超纲,教材内容组织平铺直叙、缺乏实践设计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课程标准设置适合中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本文据此提出以信息技术新课标培养要求为中心,内容注重感知与体验,改变现有内容组织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人工智能教学内容设计,以使高中生能够切实通过教材的学习,达到信息技术新课标对于高中生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背景分类是人工智能技术中一个非常经典的应用场景。很多教师在讲解人工智能技术课程时都运用过“猫狗图像分类、鸢尾花分类”项目进行课程实践。分类算法项目也是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随着算法与参数的不断调整与修改,能够不断提升分类的准确率。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设计更多具有挑战性的分类任务。本文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介绍几个不同的分类项目。  相似文献   

4.
五、课程组织与意识形态渗透 已选定的各种知识如何进入教材和课程?这反映了教材与课程的组织和内容表达形式。伯恩斯坦用分类(classification)和框架(frame)的概念来分析权力与课程知识组织的关系。分类指内容之间界限维持的程度,涉及到内容之间差异的性质;框架指教学关系中,可能被传递的知识和不能被传递的知识之间界限的明显度。他认为,权力维持着“分类”,并通过不同强度的“框架”而实现;“框架”则调节着相互作用,即社会化的形式。伯恩斯坦运用“分类”与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能够有效解决技术呈现和受众认知间的冲突。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之下的数字教材编制,可能遭遇课堂规范与责任伦理弱化、系统化教材知识体系解构、教材目标定位泛化、数字化资源运用易引发法律风险隐患等伦理危机。以伦理视角对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进行审视,应遵循技术向“善”和“人”的发展融合的价值诉求,重视数字教材编制主体多元协同和融通的关系诉求,坚守数字教材编制体系“三性”融汇的内容诉求。因此,化解人工智能融入数字教材编制伦理风险,应立足于建构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和技术责任制度,明确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规范与技术责任,重拾“以人为本”的数字教材编制教育价值理念,动态监控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全过程,充分审视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的设计机理和强化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及技术的进步对新时代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对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的研发和实施情况,基于“装备课程化”理念,对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设计、建设理念和实施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标教材对“醛的加成反应”内容进行了更新,这就意味着“加成反应”需要进一步被解读。目前基于教材中有机反应方程式进行的“醛的加成反应”教学过于孤立化、抽象化,难以满足学生需求,所以,教学研究需要以教材为本源,创造性的关联教学主题并优化教学设计。1.“醛的加成反应”在四版教材中的呈现及分析通过对四版新课标有机化学教材中“醛的加成反应”内容及呈现方式的研究发现,在“醛”及“有机合成”的主题中都有涉及,详见表1。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普通高中新课标教材和大学本科教材中概率论与统计内容不同要求的对比,讨论了大学本科阶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与新课标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4年秋新课标教材选用刚刚落下帷幕,2005年秋季新课标教材选用又将提上日程。众所周知,自2001年9月第一批国家级38个课改实验区试用新课标教材以来,每年的1-5月份都将有一次教材选用大战。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打破教材垄断,真正实行“一纲多本”,而“一纲多本”的最终结果就是教材使用时必须实行“真正的选用制度”。根据教育部200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会议精神,今后新课标教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自身的安全性已成为前沿的研究热点,并产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迫切需要建设相关课程。通过论证和研究“人工智能安全”课程建设,系统地探讨“人工智能安全”课程教学内容,并研究设计符合业界需求和多元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涵盖了不断涌现的人工智能安全的前沿研究内容;教学方法依据以学为中心、目标导向,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检验与持续改进,加强社会使命和人文情怀培养,以科研促教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项目式学习与实验教学法相结合,构建了项目驱动的实验教学模型,用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人工智能课程目标,并以“AI看世界”这一图像识别项目为例,阐释了模型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一线教师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组织内容与呈现方式”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笔者对统编教材中大量出现的“介绍”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发现“介绍”在教材中属于熟面孔,但在教学中并没有被足够重视,很少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结合“新课标”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笔者认为可将“介绍”纳入其中,让学生在对“介绍”的学习中充分发展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理念下高师音乐教师角色转变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如何使音乐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也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教师只有给自己重新定住,才能适应新课标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课标实施是教师把新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将理想课程转变为现实课程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学本化”是语文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新课标语文教材编写和师生使用情况来看,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实现语文教材“学本化”的主要策略有:强化“学习过程”设计,以有效指引学生学习;用现代教育理念重构传统导学方式;借鉴相关理论成果,使导学内容丰富多彩;设计面向时代和未来的导学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明确要求传承革命文化,统编版教材也设置了两个研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任务群。近年来,这类作品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研究基于“教考衔接”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有助于落实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从新课标与新高考的角度,搭建学习支架,设计关键任务,以期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实现“教考衔接”。  相似文献   

16.
概念教学应遵循学生概念发展的进阶性。作为评估学生认知水平的理论,SOLO分类理论可以指导和评价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层级式发展过程。以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教材“原电池原理”的教学为例,结合新课标(2017年版)和新人教版教材对该内容的要求,利用SOLO分类理论确定概念进阶。并以概念进阶为标准制定教学和评价目标,设计促使学生概念水平进阶式发展的教学过程,以使学生形成“原电池原理”的思维模型,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类专业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人工智能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基于OBE理念设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建设方案,形成了基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授课内容与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动手实践环节。设计的课程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的人工智能课程改革,注重培养本科生在学术研究中独立思考、交流协作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与挑战的精神,教师通过设计完整的科研实验案例,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项目为驱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体验到学术研究的乐趣。教师选择国际皮肤成像合作组织(ISIC)国际竞赛的图像数据集,要求学生分工协作搭建“微分神经网络”,以解决皮肤图像和皮损图像的二分类问题,作为人工智能课程成果导向教学改革案例。教学结果表明,微分神经网络能够很好地完成皮肤图像和皮损图像的二分类任务,皮损图像的查全率为90.23%,查准率为84.24%, F1指标为87.13%。基于成果导向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特别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但目前教师对于人工智能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构建起系统的内容和结构框架。笔者所述人工智能课程指信息科技课程中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模块,或者其他课程中以人工智能为工具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指旨在围绕某研究主题或真实问题,以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形成解释、创造产品,开展综合学习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落实新课标的进程中,存在两种有失偏颇的现象:一是以教材尚未修订为由,相关教学止步不前;二是以大单元教学创新为由,忽略现行教材的教学价值,这些现象势必影响新课标的顺利落地。笔者尝试通过平移学习主题、对接学习目标、整合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嵌入评价量表,对单元教学进行整体构建,实现基于现行教材的“内容单元”向“学习单元”的转化,探寻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