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名萱 《视听》2022,(5):147-150
约翰·彼得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媒介史家、传播理论家和传播哲学家.在《对空言说》一书中,他回溯了传播观念史演变的过程,探讨了人类传播史上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心领神会的完美交流不懈追求却始终身陷"对空言说"的无奈与困境.其中蕴藏着一条若隐若现却贯穿始终的主题——传播中的身体问题,成为探索与思考传播中身体在场重要性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8,(7):18-24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可穿戴设备、VR、AR、移动互联、全息影像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入一个高度智能化、网络化与泛媒介化的沉浸传播时代。这一新生语境再次激起"技术与身体"的哲学思考。本文认为,"身体在场"是理解当下人与媒介关系的关键,身体应当被指认为现象学意义上的"知觉身体",而技术则应是先在于人的存在的"座架",它形成了特定的空间场域。人机交互的具体过程则呈现出双向"驯化"的特征,我们应警惕技术的无限扩张,维护人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王聪 《视听》2023,(3):121-124
在新的媒介语境下,Vlog的制作和传播将身体重新询唤为主体,并通过对身体的再度感知,实现了一种“作为生活”的具身传播。作为关乎身体的媒介,Vlog以其高度的生活化和虚拟的在场性,使得Vlog的身体呈现成为事实上的“缺席的在场”。而文化意义上的Vlog则以一种不可避免的“身体的展演”,实现了消解认知的新的对话可能。  相似文献   

4.
王颖颖 《今传媒》2016,(9):48-49
今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兴起,每个个体都能够在媒介中以文本、图片、短视频甚至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而身体在媒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本文通过聚焦当下新兴的网络直播平台,指出网络直播中个体的身体被吞进了媒介景观当中,成为了我们所观看的媒介景观,由此形成了新的媒介身体文化,并且在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下,这种新的媒介身体文化正在成为一种被物化的可消费的符号。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8,(10):65-74
在线社交为透视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人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一面棱镜。交流中的身体悖论展露无遗:一方面,在线社交以身体缺席为前提,并且让非亲身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它又以符号形式模拟、复写、再现身体,用虚拟空间的在场弥补物理空间的缺场,用技术化身的出席代替血肉之躯的隐退,以营造身体在场的虚幻假象。仪式性的交往被程式化的连接清除,以身体为中介的体化实践被以数字符号为中介的刻写实践接替。然而,在线社交产生的符号异化和技术异化反证了身体在场的重要意涵,传播的肉身性问题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9,(4):85-92
城市生产了边缘空间并通过城市规划和空间流动不断压缩和驱逐空间中边缘群体的身体在场,传统媒体则从情感上剥离掉主体的精神依附。空间再生产阶段,边缘空间与新媒体都希望将边缘群体纳入自身活动的轨迹。二者对主体"在场"的共谋使作为边缘空间中的人形成身体的边缘在场和情感的虚拟在场,陷入"在而不属于"的悬置状态,实质上仍是一种在场的缺席,主体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中间物","过客"心态由此产生。如何将城市边缘空间中人的身体和情感重新放回城市空间生产的现场是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这里一组有关电子游戏的文章,作者基本是70、80后出生的年轻学者,他们在少年时代,已经接触到电子游戏,甚至有一段时间会沉迷于此,因此他们在感受上比我们这一辈人要更加深刻. 我对电子游戏最初的了解始于任天堂的游戏机,当时挺困惑,怎么这也算是游戏,除了大脑要反应快,就是手指灵敏,那时电子游戏产业方兴未艾,但在我心中,这不能算是游戏.游戏应该是身心俱动的嬉戏,特别是要有身体的在场,要付出一定的体能,才能获得游戏的快乐.自己儿时的游戏,如滚铁圈、弹玻璃球、抽陀螺、不许动、捉迷藏等等总要玩得筋疲力尽,才善罢甘休.  相似文献   

8.
颜敏 《今传媒》2016,(2):65-67
在信息化社会,通过各种媒介的使用,人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各种便利和通畅渠道,人的欲望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作为一种工具和技术手段,传播媒介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媒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媒介的无处不在和使用不当,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会造成不堪想象的后果.本文主要是在媒介化生存语境下,探讨人的在场方式的发展与变迁,以及通过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来应对媒介带来的危害和解决人的在场问题.  相似文献   

9.
滕朋  王菲 《当代传播》2021,(5):105-108
从旅游纪念照到网络打卡照,其传播空间和场景超越个体范畴,传播特征从"身份在场"逐渐过渡到"身体在场",形塑身体成为视觉传播的关键.卢克斯三维权力观更能洞悉网络打卡照背后的微观权力作用机制.网络打卡照的传播决策不再仅取决于个体的意愿,更多受制来自于流行产业、网络平台、社交群体、互动效果所衍生的微观权力.  相似文献   

10.
身体总是处于特定时代下的社会关系中,难以超脱支配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消费主义笼罩下的数字传播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对身体的深度开发与生产,使得身体成为一种商品符号并构成了生产和消费的新场域。当前网络媒介中所呈现出的身体作为一种超真实拟像,去面孔化和碎片化构成了其主要特征。而在身体符号的具体消费中,个体一方面以虚拟在场的身体凝视实现对他者的身体消费,构建自身的主体认同并获得替代性满足;另一方面个体同时也将身体符号的自我消费作为一种社交货币获取社会资本。与此同时,在资本主导的与媒介、大众共谋的审美与生产逻辑下,身体不仅在商业传播中作为生产要素成为注意力聚集与变现的重要载体,本身也构成被生产和开发的对象,成为资本新的生产分工。  相似文献   

11.
蔡林杉 《传媒》2021,(10):91-93
传统媒体时代,"在场"是新闻生产的既定要求,也是新闻生产者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数字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生态,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弱化新闻生产者的在场价值,出现了"后在场"现象.新闻生产者"后在场"背后的复杂性值得深入探究,需要强化现场新闻意识和新闻真实的价值,针对相应问题进行再思考和矫正.  相似文献   

12.
元宇宙不是自然生成的,它是人工生成的,是映射现实世界的在线虚拟世界。在两个世界来回穿梭的人类,面临着分身与具身、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的跨维,因而产生了复杂的身体认同焦虑。虚拟宠物、社交机器人、虚拟化身等拟态生命体,是人类对元宇宙数字世界地景改造的产物。它们一方面扩大了用户“第二人生”的体验感,但另一方面基于数字技术形成的“拟态生命体”摆脱了具象身体的束缚,具备了永生永世的“神人”特质,并与人类形成了新的情感连接与社会关系,这无疑将对人类的身体认知造成冲击。“身体认同焦虑研究”聚焦虚实共融的媒介实践,从界面透明呈现与身体的认知幻觉、虚拟化身与多个分身的认同危机、共情机制与身体的情感障碍等方面考察元宇宙时代的三重焦虑:连接焦虑、复数焦虑以及共情焦虑。身体认同焦虑研究对推进用户在虚拟社交和在线游戏等元宇宙领域的公共交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真人表情包作为人类情绪的媒介化之物,不仅改变了个体交往的深层心理机制,也形塑着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和使用.在交往机制层面,网络对话成为基于自我认知和期待下的选择性表演,个体在充满情感控制与计算的日常谋划中实现"面具化生存".而在身体认知层面,个体通过表情包符号将身体从物理空间抽离,实现了无限在场和主观述情,身体价值进一步释放.与此同时,个体的身体观也发生着转变,面容的尊严象征日益消解,祛魅后的身体受到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思想的双重渗透,过度消费身体的价值倾向引人担忧.  相似文献   

14.
姚争  徐学明 《传媒》2024,(4):13-15
口语时代,人与人的交流需双方同时“在场”,纸质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状态,使得人在传播过程中得以“离场”;及至大众媒介时代,广播传播人声、电视呈现人像,“面对面”的沟通再次回归;而数智时代,AI主播以及ChatGPT、文心一言等软件的大规模应用,让真实的人“再离场”。但正是由“再离场”所引发的人类隐忧,使得口语传播活动对于具身性的原初关怀再次得到凸显和呼吁。“具身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回归与强化,真人之间的在场交流感更加不可替代。人们更多地期待身体的“在场”。  相似文献   

15.
时间是媒介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探寻疫情期间媒体新闻报道对时间感知的影响有助于深化媒介时间的理论研究.研究发现:疫情期间,媒体通过全天候、多维度、多渠道的报道影响身体的具身,重构了时间的感知,赋予受众身体在场;同时媒体建设性新闻的生产流程和新闻报道实践正好契合疫情期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理念,平衡受众的认知,促进信息治理,引导舆论,感化受众同心同德,引发共鸣,继而推动受众同向同行、聚民心、凝共识、汇力量赢取全民抗疫的阶段性胜利.  相似文献   

16.
数字媒介与社交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时间可以压缩、空间可以放大的虚拟传播环境。所谓虚拟传播是指人类利用数字媒介技术创造的"现实"沟通的经验世界。它戏剧性地改变着人际乃至组织传播的互动行为,体现了媒介发展对传播偏向和人类社会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当传播媒介技术的远程控制与跨界的组织工作方式成为虚拟和超自然的现实的时候,虚拟组织这一全新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并以它独特的传播沟通方式得到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7.
彭涛  杨勉  李荣华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2):75-96+127-128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身体与传播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具有张力,身体问题成为传播学者关注的重点,然而,新媒介环境中新的身体在场与缺席到底如何发生,却鲜有研究。为此,本研究试图以身体实践几乎不在场下云养猫为何能流行为核心论题,考察云养猫者的参与动机、考量因素、云养方式以及所获满足,希望理清身体从在场到缺席的转变过程与其中关键。研究结果显示:云养者的参与动机共有6项,依据各动机之间的逻辑联系,本文建立起云养猫参与动机的理论模型,并对动机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云养猫流行的原因在于新媒介对“猫”的概念进行了改造,并以此重构猫与人之间的身体实践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人们对新媒介运用所能带来的改变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何睿 《中国出版》2023,(3):39-43
聚焦医学科普动画,可以发现身体成为其表现的最主要的内容。借助动画技术与叙事手段,身体以多元方式被呈现,其中既有对现实身体的模仿——提示人体内部环境及身体器官的状况,又有想象的创作——引入戏剧冲突并传递身体观念,身体的范畴与功能得到延伸与扩展。在这一意义上,医学科普动画中的身体不仅是现实肉身的再现,也是一种媒介,成为展现社会关系、建构知识的科学性、传达消费文化与医学价值观念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伴随当今社会媒介化的发展,各广电媒体先后开始关注和应用虚拟数字人技术,来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社会行动者理论视域下,将虚拟主持人与受众的关系划分为启动期、发展期及成熟期三个阶段,以便探讨二者间的互动模式与特征。研究发现,在启动期,虚拟主持人在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一些特质能够有效提升受众的感知社会在场感,进而提升其对这一技术手段的接受度。在发展期,则需要注意平衡受众与虚拟主持人间的交互尺度,从而促进二者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入。此外,在利用虚拟主持人技术为媒介生产赋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其赋予精神内核,才能让虚拟主持人既拥有专业能力,也具备“人格”魅力,凭借独有的特质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交往中,手机已经取得了“元媒介”的统治地位,手机的交往特性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手机的在场方式是一种“想象性”的在场和“共时不共空”的在场的结合,它造成人们在信息交往中是处于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之中,给双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造成一定的限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共同的语境,共同的生活经验,可视手机的出现等因素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