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社区教育与多民族社区治理的理念相通、目标一致,是前者融入后者的内在依据。社区教育融入多民族社区治理是解决社区治理困境及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社区教育拓展社区成员关系网络、形成健康的社区文化、塑造共同的价值感,能够打破各民族原有交往格局,进一步推动各民族的社会融入、文化融入以及心理融入。基于社区教育融入多民族社区治理的现实要求,需要不断强化资源整合机制、优化协同合作机制、健全资金和人才保障机制,进而实现社区教育全方位融入多民族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3.
甬江作为流域跨行政区的河流,其污染治理较之于一般河流而言难度更大.宁波对于类似甬江的流域水污染的治理主要还是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科层制治理机制.这种治理机制存在明显的行政分割和权责利不清、相关制度性安排不完善、治理过程缺乏公众参与机制等缺陷.从科层治理机制向协同治理转变是走出治理困境出路之一.协同治理视角下,水污染治理需要不断完善水污染治理中的政府间协作机制、努力健全企业与政府间的协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水污染治理.打破地方行政分割体制对于流域整体性的破坏,构建起政府、市场、公民和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污机制,使政府与社会各主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尝试从资源的视角来透视社区自治实践,通过资源动员理论的三个维度——资源动员、成员动员和框架动员,分析老旧社区的社区自治实践与资源动员的关系。本文认为只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资源动员,老旧社区的自治实践才能成功。其中资源动员是社区自治实践的前提,成员动员是社区自治实践的根本,框架动员是社区自治实践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以沈阳市为例,提出老旧小区改造的模式主要有维护保留、修缮改造、功能重塑和拆迁重建;阐述老旧小区改造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传承文化、综合治理、绿色生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等原则;具体论述老旧小区改造中应采取的对策:完善政府主导的运作体制、健全相关工作的政策法规、实施严格规范的管理程序、构建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以及调动社会各方的资金渠道.  相似文献   

6.
随着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总量上升的特点和趋势,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因此,建立一套协调治理模式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构建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合作模式、构建政府与志愿者的合作模式和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把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相关参与者——政府、社区居民、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协同起来,形成一种合作联动关系,共同参与治理,使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起来。  相似文献   

7.
协同治理是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理想模式,社会资本的充分发育则是协同治理得以实现的基础。转型时期中国社会资本“二元并存、发育不良、分布不均”的总体状况严重制约了协同治理的实现。因此,推进中国公共治理结构转型,实现协同治理,必须重构中国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是城市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整体态势而言,边疆民族地区处于突发事件高发区和社区治理薄弱区。如何加大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力度以及提高政府治理效率是急需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以协同治理机制的优势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的创新,对于如何提高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政府绩效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福州滨江假日社区业主维权行动表明,业主参与是城市社区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良好社区治理有赖于形成信息披露机制、利益平衡机制、社区民主机制和权利救济机制。当前我国社区治理由于自身不足和外部约束难以平稳运作。应当尽快构建完善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利益表达协调机制,责任监督约束机制和矛盾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跨部门协同治理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时间银行作为社区中跨部门协同治理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于开展我国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和构建城市社区养老新路径具有里程碑意义。跨部门协同治理有利于有效破解我国现存时间银行本土化面临的困式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我国城市社区时间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在跨部门协同治理中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进行环境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构建城市社区跨部门协同治理养老服务模式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治理协同机制,既是当前政府治理能力较强而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现实图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包括协同治理主体、客体、程序、动力、目的等构成要素,其实现形态主要包括价值导向机制、主体培育机制、主体运行机制、协同保障机制、协同评价机制等。在我国语境下,构建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法治运行、公平正义、协商民主等原则。  相似文献   

12.
协同治理是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方法,在西方的经济、社会等公共管理领域显示出其优势。协同治理强调在管理公共事务中公共机构与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共同参与、达成共识、集体决策和执行以满足公众的需要、促进公平和提高效率;它强调共同愿景和权力协同,强调制度设计和过程改造;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文章在厘清社区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介绍和分析了协同治理的内涵和特点,将协同治理引入社区教育,提出了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基本逻辑和实现路径,为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的普遍问题出发,进而简要论述了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改造的内容与重点,接着以铜陵市人民小区为例,介绍了人民小区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整治重点,希望为其他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的综合改造与整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邢台学院学报》2022,(1):38-43
基层社区治理在党建引领下,取得一定的成效和可推广的典型和经验,但是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不足之处。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以福建福州为例,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促进基层社区治理新格局的构建,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为打造福州市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治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优化高等教育治理,需要构建管、办、评多元利益主体动态调整的协同机制。依据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构建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机制,应发挥政府在高等教育治理优化中的服务引导作用,强化大学在高等教育治理优化中的办学主体作用,保障社会在高等教育治理优化中的监督评价作用。政府的服务引导、大学的办学主体、社会的监督评价三者聚合起来,形成了"政府、高校、社会"多元主体协同与"服务引导、办学自主、监督评价"机制的统一,进而达到构建"职责分明、相互合作与及时调整"三者协同的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机制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一环,是实现职业类型教育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储备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是推进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也是培养"大国工匠"、实现工业强省的有效途径.但贵州现代学徒制由于受人才溢出效应、利益失衡、互动决策平台、衡量标准、规则和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并未形成政、行、校、企等培养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对此,需要在政府部门主导下,明确主体权责边界,理清主体间关系,完善协同治理正式制度,形成非正式规则,搭建现代学徒制协同治理平台,达成思想共识,畅通学习及有效参与渠道,提升协同能力,增强参与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各主体积极性,进而有效整合各主体资源优势,形成现代学徒制多元主体协同培养格局,以实现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一环,是实现职业类型教育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储备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是推进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也是培养"大国工匠"、实现工业强省的有效途径.但贵州现代学徒制由于受人才溢出效应、利益失衡、互动决策平台、衡量标准、规则和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并未形成政、行、校、企等培养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对此,需要在政府部门主导下,明确主体权责边界,理清主体间关系,完善协同治理正式制度,形成非正式规则,搭建现代学徒制协同治理平台,达成思想共识,畅通学习及有效参与渠道,提升协同能力,增强参与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各主体积极性,进而有效整合各主体资源优势,形成现代学徒制多元主体协同培养格局,以实现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8.
郭超 《教育探索》2023,(2):54-58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五育融合理念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大范围共识难以达成的条件下,可在有限场域内选择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的实践取向。针对实践中协同育人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应在构建共识的基础上,以明确性、透明度、包容性和形式化为原则设计协同育人制度。在网络化权力分配下构筑多中心领导结构以推动制度落实,建构以无障碍沟通、跨边界协作和主体间信任深化为核心的协同育人行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企业集团举办高职院校既是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借助企业集团强大的产业背景优势开展职业教育。本文以浙江省为例,以协同论作为方法指导,以理论和实证分析为手段,剖析企业集团与其高职院校协同发展的机理,力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从战略、文化、管理、资源和技术创新五个方面分析企业集团与其高职院校协同发展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