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首先简述了PAC理论,然后从平行性沟通、交叉性沟通两方面阐述了基于PAC理论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模式,最后提出了基于PAC理论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模式构建策略,包括精准定位自我状态、灵活转换自我状态。  相似文献   

2.
人际交往冲突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在人际交往理论(PAC)指导下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能够有效缓解高职学生心理危机。人际交往理论(PAC)主要分析人们在交往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态对实际交往效果的影响。建立A-A模式的人际冲突应对策略,即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成人自我状态(A),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自我状态(A),作出成人反应,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从而有效应对因人际冲突带来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3.
人际交往冲突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在人际交往理论(PAC)指导下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能够有效缓解高职学生心理危机。人际交往理论(PAC)主要分析人们在交往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态对实际交往效果的影响。建立A-A模式的人际冲突应对策略,即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成人自我状态(A),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自我状态(A),作出成人反应,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从而有效应对因人际冲突带来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4.
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应怎样与学生相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探讨的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可借鉴PAC分析模式理论,协调自我状态,以正确的自我状态投入班主任工作,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顺利开展工作。PAC分析模式简介加拿大精神分析专家贝尔尼(Berne)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分析状态研究的“PAC”分析模式。他认为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指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即由一套相应的行为模式呈现于外):父母自我状态(Parent)、成人自我状态(Adult)和儿童自我状态(Child)。…  相似文献   

5.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PAC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自我状态构成的,即父母自我状态(Parents ego state)、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和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分别用P、A、C表示。在改善与员工人际关系时,如何合理的运用这三种自我状态,成为改善与员工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为此,可从积极构建AA-AA模式、灵活进行PAC组合、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三方面改善与员工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6.
视障学生对声音比普通人更为敏感,他们渴望通过口语交际来了解他人和社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视障学生与社会上其他人交往有着各种困难,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机会相对较少,口语交际能力有限。目前,盲校毕业生一般都以按摩师为主要就业岗位,这决定了他们必须掌握成熟的口语交际技巧来进行交流。基于此,我们认为,盲校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遵循一定的步骤,逐步、有效地培养视障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视障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建立受所处生态系统的影响。国外研究者对视障青少年自我概念特点如生理自我、情绪自我、能力自我、社会自我,以及生态环境取向下视障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以下不足:研究对象选择不均衡;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内容有待深化;研究视角有待拓宽。据此,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后续相关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认识高职学生心理特征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信心;调适交往与沟通方式以合理地改善人际关系;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增强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9.
编者: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优越,备受父母悉心呵护,智商高。但是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却令人担忧。在这些孩子身上,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合群、缺乏宽容和忍耐精神、不善于与他人沟通、自我封闭等。针对此,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交往的泥淖,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让孩子体验到交往的快乐、在交往中成长呢?下面  相似文献   

10.
<正>一、《沟通与交往》课程设置及实施现状聋人的问题主要是一个沟通的问题。《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出了《沟通与交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其主要目的在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式,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如何有效实施这门课程,各地聋校并没有有效和成熟的方式。"沟通与交往"课程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具  相似文献   

11.
职业汉语能力主要是在职场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特殊教育高职院校视障生运用汉语的能力普遍偏低,就业导向下,培养职业汉语能力是提高视障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增强视障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特殊教育高职院校视障生的职业汉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以就业为导向,特殊教育高职院校视障生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策略如下:首先,以高职语文为依托,酌情开设职业汉语选修课;其次,在课程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2.
培养卓越口才是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口才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与人沟通与交往,流畅的语言,准确的表达,能够更好地在沟通交往中展示自我、成就自我。农村孩子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制约,加上缺乏自信,不愿意表达自己。培养农村学生卓越的口才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基于紧凑型文化框架下的文化世界观,依托于歧视知觉模型、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意义保持模型、风险—压力—应对模型,对31所特殊教育学校1228名视障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究社会排斥体验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及歧视知觉、意义追寻、视角转换在二者关系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视障学生的社交排斥、歧视知觉、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意义追寻处于中等水平,而视角转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视障学生的社会排斥体验能够负向预测其自我超越生命意义;(3)歧视知觉与意义追寻不仅共同在视障学生的社会排斥体验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还在二者的关系中分别发挥简单中介作用;(4)视角转换正向调节了意义追寻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二者之间的关系。该结果不仅验证并拓展了上述四个理论模型,还为视障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命课堂来研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策略,更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生命个体当下的学习状态和生命个体面对未知世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强调唤醒自我,强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能够得到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并在自主学习、发展自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他人合作、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和德行。课堂教学的观念和实践,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归宿点、研究问题的根本点。  相似文献   

15.
守法少年与犯罪少年家庭功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调查法比较了守法少年与犯罪少年的家庭功能状况,结果表明:两者在家庭功能的沟通交往、角色分工、行为控制、问题解决和情感介入等方面差异极其显著,犯罪少年家庭功能发挥明显不良。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6.
清华大学自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写作与沟通”课设为所有大一新生的必修通识基础课。从剖析大学通识教育的普遍困境出发,引入哈贝马斯相关理论及其对于大学理念的阐发,试图回答清华大学设置“写作与沟通”课程的深意。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中的“沟通”,可被理解为哈贝马斯意义上的“交往”,是促使大学回归生活世界、重建人的交往理性的一种有益尝试,而“写作”可被理解为“作为沟通的写作”,通过强化兴趣导向、促进对话意识、激发论证精神,“写作与沟通”课程试图将大一学生从高考应试型和论文内卷型的写作中带离,让他们重新认识写作作为一种思维表达方式和人与人交往方式的魅力,培育和促进人的自我同一性和主体间性,从而回应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与现实交往相比,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交往降低了交往的成本,交往主体的隐匿化与虚拟性在人的主体性提升、促进社会沟通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正是基于这种虚拟与隐匿,以及由此扩大的交往自由度,可能导致交往主体的"自我迷失"、在情感上对虚拟世界产生眷恋和过分依赖、虚拟交往的道德淡漠等失范问题。发挥教育合力,可以从融合多种监管方式,有意识控制虚拟交往的时长,加强社会虚拟空间治理;开发社会交往资源,分清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别,解除对虚拟交往中非理性的"虚拟自我"的过度依恋;培养虚拟交往伦理,提升虚拟主体的主体性等方面发挥社会教育的效用。  相似文献   

18.
聋校课程的实施必须遵循聋生身心发展规律,增设具有聋教育特点的课程,其中沟通与交往课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在沟通与交往课程的设计中根据聋生的特殊需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多元化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式,促进聋生沟通与交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戏剧,是将戏剧表演方法和戏剧表演元素应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的一种教学方法。教育戏剧并不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学习掌握为目的,而更注重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往技能等。笔者针对视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就教育戏剧如何有效融入并推进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医学贫困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归因、分型与相关因素,采用多种心理量表与问卷对有不同程度交往心理困惑的302名贫困生进行交往心理状况探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卑敏感型、孤独偏执型、交往焦虑型、羞怯恐惧型、嫉妒怨恨型、多疑戒备型、虚荣攀比型等心理障碍。所以,人际交往的自我认知与交往能力、情商水平、人格的差异等主观因素是贫困生引发各种交往心理障碍的主要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