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元东 《山东教育》2021,(10):22-23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差异进行调整,有助于优化课程结构,促进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如何打造既具有学校个性特色,又能提升学生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是每个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的中心。为此,乳山市黄山路学校进行了“幸福魔方”课程的规划研究。该课程以“统整思想”为理论引领,将构建“德育课程体系”为教学中轴,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德育化”的课程设置思路,构建了一套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在15年培智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实践探索中,紧紧抓住“评”这一核心,秉持教、学、评、研一致的原则,构建了“生命多彩”课程体系、“六步五维”课程实施机制、“评—调”循环课堂教学模式和“以评促研”校本研修范式,形成了“以评促学、点亮生命”的高质量培智义务教育课程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3.
16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持续推进乡村融合教育,构建以“红—山—海—特”为特色的融合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创新融“支持—伙伴—环境”于一体的融合教育教学实践模式,搭建重“个性—多元—综合”的乡村融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提升了区域融合教育质量,丰富了乡村融合教育普惠发展的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融合教育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信息安全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信息安全新工科的两大课堂互动互融培养模式(即IITC模式,Interactive and Interpenetrating Two-Classes)。该方案打破两大课堂分离的传统教育模式,弥补信息安全人才培养链条的间隔,以培养面向未来、能应对复杂安全态势的人才为总目标,提出一种统领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两大课堂互动互融的信息安全体系化专业教育的新工科教育模式。IITC方案提出了以培养学生信息安全系统性思维为中心的新理念;提出了基于互动小组的新实践模式;提出了“四方面互动”的新教学法;提出了两大课堂纵深联动协同演化机制;提出了暂态稳定、自生长、自适应的两大课堂互融人才培养体系;定义了信息安全系统化思维的三种具体能力,给出了其过程化评价方法。正在试点中的IITC模式体现了以体系性能力构建为核心的教学和实践改革。实践结果表明,IITC模式在课程改革、学院发展和学生受益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可以为地方高校信息安全专业新工科改革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5.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指在遵循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整合。“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面临在观念、资源、实施等方面与传统课程冲突的困境。本文以Z校为例,提出应明确实施原则、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并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纲要的实施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厘清课程内容、搭建“五育融合”课程实施平台、明确教学行为策略等要求。  相似文献   

6.
白广宇 《河北教育》2014,(12):42-42
构建多样性的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全面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和课程计划的要求。针对校本课程开发,我区进行了长期探索,逐步确立了“准确定位,注重内涵,彰显特色”的工作思路。一、准确定位校本课程目标我们对全区22所中小学的校本课程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了解课程开发和实施情况,梳理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据此,制定出全区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构建学校主题化、序列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深圳市南油小学着力开展课堂文化建设,构建本校学习化课程体系,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充分行使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对课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完善"课堂+社团"的课程实施模式,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的课程,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6年我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我校组织老师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践行新课程。针对新课程实施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学校提出要聚焦校本,智慧课堂,有所发展,有所突破.通过校本教研,让教学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智慧,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校丈化,逐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创办了《智慧课堂》校刊,搭建了一个促进教师交流的平台,形成了“情境、问题、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引入工学结合后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数控技术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介绍了“校本化”新教学体系的建构方案以及方案的实施策略、环境、成效、改进等方面的思考与做法。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以开展课堂观察为抓手改进教研工作,构建学校教学的内生动力系统与支持体系。学校在借鉴国内外课堂观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进,形成校本化的课堂观察量表;通过开展线上数据采集和全员校本培训,全面推进课堂观察实践;通过对观察数据的诊断处理,绘制出教师的“个体数字画像”和教研组的“群体数字画像”,并借助分层研修、互补配对等多项举措,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1.
梁红梅 《辽宁教育》2023,(20):16-19
锦州市古塔区保二小学秉承“用爱创享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以“文化治校,课程育人”为发展路径,创设了“大爱志成,涵育未来”的核心文化。学校依托大爱文化价值取向,构建并实施了校本化3.0水平大爱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构、课堂学习、课后服务、作业管理”,全方位践行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并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盐城市第一小学近年来在校本课程体系上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四色文化”、“智慧数学”、“语文三轨教学”、“快乐足球”等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3.
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课程实施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国家课程如何实现校本化是基层学校课程实施面临的切实问题,也是基层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重组、对学习方式进行选择、对教材进行理解把握、对教学后续进行拓展。构建“指导自学”的课堂模式、探索多元学习方式、整合校内外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构建过程化评价体系等是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食品生物工艺专业始终围绕"四个对接"即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等方面开展专业建设,将课堂搬进实训车间,进行"一体化"教学,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有效传授,同时强调真实生产工作情境下团队合作等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创设了生产型教学情境,开发了"校本化"课程体系,构建有效教学。文章以《典型焙烤食品制作技术》核心课为例,展示生产型教学情境的实施过程,并将"校本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实践做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实施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三加两减一穿插”是将化学制药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的新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阐述了“三加两减一穿插”课程体系的培养方案与建设思路、内容、实质与要求.  相似文献   

16.
学校应整体化、系统化地构建课程体系,以确保结构明晰、逻辑严密、要素明确、合力充足。福建省邵武市通泰中心小学把“生活即教育”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理念,通过反思问题—确定理念—生成架构的实施路径,营造生态化的“树·新”课程状态,形成校本化、生本化的“日新树”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堂是避险教育的主阵地,为避险教育走进校园提供了实践平台。徐州市九里中学根据地域特点,开发了避险体育校本课程,在选择课程内容、确立课程目标、实施模块教学、设计评价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旨在通过避险体育校本课程实践,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避险能力和避险意识,为学生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8.
我所在的学校广泛开展品位课堂、品质课堂、品牌课堂的系列实践与研究,通过实施简约化、立体化、序进化和生态化课堂等校本化的策略,促进学校的常态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均衡地提高,进而以四化教学和三品课堂为学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口.切实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陈晨 《教师博览》2021,(3):71-72
笔者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持校园是“开放的课堂,流动的书本”物型课程理念,夯实校园物型实境,提炼校园空间哲学,整合学校教育元素,努力构建以“物道、物理、物情、物趣、物行”为主体的“五物并举”的物型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学习、情操、审美和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推进物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相似文献   

20.
赵媛媛 《广西教育》2023,(13):62-66
本文基于“健康中国”国家发展目标,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源头管理的过程中启动学校“悦动童心”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围绕“智趣乐园”“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我成长”“生命教育”“生涯启蒙”六大主题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并以其中的“生涯启蒙”主题课程为例,探讨“悦动童心”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包括: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整体构建按年级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框架;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以“悦动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程实施;安排趣味团辅活动,拓展分学段或全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