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备、协同育人合力不强、纵向衔接贯通不畅等问题制约着高校思政课建设实质性效果.从实际问题出发,高校思政课建设需健全顶层制度设计与运行保障机制,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横向协同合力,贯通思政课纵向衔接,以期有针对性地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  相似文献   

2.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以学生成长规律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系统工程,只有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才能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浸润到学生心灵深处。课题组以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西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现状分析、经验总结,初步摸索出了相应对策,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又是其核心力量.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保证.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高度相关性.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对策进行探索,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提供理论的佐证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题,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内容探讨以及对未来展望的分析,进行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文献述评。首先,利用数据分析方法对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文发表情况进行梳理和评估。其次,总结回顾思政课一体化主题下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阶段性特征及其主要内容。具体而言,文章围绕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义、内涵与特征、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展开深入探讨。最后,通过述评现有研究成果,对未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深入阐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价值意蕴,突出政治高度、强化理论深度、深化专业精度,有助于实现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的。针对当前纵向衔接机制不畅通和横向协同机制不融通的现实困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应做到:从纵向衔接机制入手,着力解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各学段间相互脱节的问题,促使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相互渗透、相互衔接;从横向协同机制入手,通过协同联动去解决,优化配置学校管理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关键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思政课教学资源相互融通,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行文献综述,从研究文献的数据、内容方面进行了梳理归纳、分析与评价。提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体化思维,特别是在思政课的整体性、系统性、思政课一体化机制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等方面,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晓方 《孩子天地》2017,(5):192-193
本文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建议,即提高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重视思政课师资的配置与培养、加强思政课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通过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基于区域视角,从体制机制构建、课程目标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和师资队伍打造等方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高职思政课纵向一体化是指将中职和高职阶段的思政课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贯穿中职和高职学习阶段的连续、有机的课程体系。目前,中高职思政课纵向一体化的框架基础已经构建,但还存在思政课教师缺乏互助沟通、教学内容缺乏衔接、教学科研缺乏联动、一体化建设机制有待完善等现实问题。这就需搭建教师交流平台、深度整合教学内容、探索协同教研模式与贯通职教思政体系,提升中高职思政课的一体化程度和整体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内外学者均有直接或间接的研究,国内学术界从宏观维度,对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础性、机理性、实证性、思维性、结构性、对策性研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阐述,国外学术界同样在宏观层面,对公民教育大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展开了具体研究。现有研究对丰富教学理论、提高建设科学性、系统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指明了未来研究方向,未来将深入实践应用层面,着重提高教学改革效果,深刻研究如何推动教学资源有机整合、教学内容有效衔接、教学方法有力融合,从而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意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一体化建设要坚持辩证唯物论指引,认清思政课改革的现实根源,立足现实开展一体化建设;坚持唯物辩证法指导,从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掌握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方法;坚持唯物史观指南、以人为本价值立场,实现一体化建设发展要依靠人、问效于人。方法论为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中高职贯通培养下课程思政建设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检验育人成效的重要抓手。通过对辽宁省部分职业院校开展的中高职贯通培养下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进行调研与数据分析,整体呈现教师参与积极性、学生认可度较高的基本特点,但同时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规章制度、教师培训交流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在把握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和学生群体特征的基础上,坚持系统观念,加强规划设计,完善育人机制,推进课程建设,开展培训交流,探索体现育人层次特色、培养渐进规律的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依据、内涵界定、基本内容、建设路径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当前研究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及外延缺乏清晰解说,一体化建设路径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未来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顶层设计,加强教材一体化建设,育人主体一体化和育人机制一体化建设,从而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教育部连续发文强调思政课的重要性,要把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要充分认识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强调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以完整的课程内容和一致的课程目标以及紧密的学段衔接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探索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实现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保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和渐进性、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多方面问题,如教学目标缺乏系统性、层次性、递进性的整体设计,教学内容重复、倒置、脱节问题突出,思政课教师衔接融合意识不强,统一领导决策体系不健全等。基于此,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需要在目标、内容、队伍、制度等层面协同规划、统一布局。  相似文献   

16.
周铮 《林区教学》2023,(3):15-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来自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等多重因素的挑战,思政课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在维持思政课现有课程架构基础上,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主线,通过教学内容专题模块化,构建互通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是塑造有思想、懂政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保证。以配合专业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和目的,从当前贵州中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出发,探究课程衔接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循序渐进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实现大中小各学段思政课系统性建设,亟须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当前,存在教师数量配备不足影响整体效能、专业素养培育失衡削弱教学效果、联动平台发展滞后阻碍教学共研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应通过平衡师资供需实现队伍配比一体化、坚持"六个要"推动教学素养一体化、聚焦教师成长推动培养机制一体化和搭建沟通平台实现教研互动一体化,从而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过程联动育人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破解我国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教育人为分离的最佳切入点,也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终身学习视角出发,研究探析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和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本文在研究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般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基础上,从国家发展战略、人的发展规律、学科建设角度明确了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指出目前在机制构建、课程体系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协同育人格局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意见和建议,以期有助于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