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感是个体的属性,情感表达是个体交往方式之一。网络集群是网民的一种行为方式,也为网民提供了情感释放的平台。集群后网民情感表达,主要存在"重构利益、建构场景、传递态度、引发共鸣"等方面的指向,在策略上主要是对"网民身份、媒介平台、表达方式、传播符号"等方面的利用,进而达成"推进身份共意、形成凝合力量、建构交往桥梁、助力网络动员、助力舆情抗争、建构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影响。把握住集群舆情中的网民情感,有助于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和有效处置。  相似文献   

2.
情感治理关乎职业教育制度、精神、技术等多层面深度融合,须凝聚多方主体共识,推进教育善治.职业院校教育情感治理应注重多元主体的情感连接,通过情感"微治理"实现共情同理与情感回应,以具有渗透性的仪式、活动等推进教育共同体的建立.职业院校须从分工出发明确院校的治理责任,从需求出发落实校内的治理责任,从实践出发构建职业院校治理...  相似文献   

3.
歌唱的心态是完善歌唱技巧的重要一面,声乐中所遇到的各种心态,及其克服办法;声乐表演中感情与声乐表现之间的关系;歌唱中的"情"与"声"的辨证关系.可以认为声乐表演者要培养出良好的歌唱心态,克服演唱时负面情绪的影响,在演唱过程中注意声音与情感并重,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涉官事件中网民"仇官"情绪态势和诱因,以辽宁兴城市城建局副局长和黑龙江同江市公安局副局长被杀这两个事件为个案,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跟贴中网民态度倾向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网民态度明显"一边倒",网民"仇官"情绪在两起事件均得到呈现,并且网民"仇官"情绪不因事件和载体变化而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媒体新闻报道角度、网站跟贴管控方式、网民从众心理及网民群体内部分化机制等都会加剧网民"仇官"情绪。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圈子"的形成,加速了危机事件传播的速度与效率,使得信息流动更加快速、便利.但危机事件的全面渗透造成了公众心理和情绪的快速形成、更替与变迁,人们开始正视危机事件中关于"理性"与"感性"的辩证思考.基于此,研究通过危机事件、共情传播以及传播效应的相互关联分析,提出了规律性假设,并应用实证分析进行了具体事例的认知探索.结果表明,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机制呈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双过程表现,且各假设成立.同时,研究又根据实证中提取的要素特征和传播路径,构建了共情传播要素评价体系,勾勒了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演化机制与发展轨迹,讨论了共情传播路径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圈子"的形成,加速了危机事件传播的速度与效率,使得信息流动更加快速、便利.但危机事件的全面渗透造成了公众心理和情绪的快速形成、更替与变迁,人们开始正视危机事件中关于"理性"与"感性"的辩证思考.基于此,研究通过危机事件、共情传播以及传播效应的相互关联分析,提出了规律性假设,并应用实证分析进行了具体事例的认知探索.结果表明,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机制呈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双过程表现,且各假设成立.同时,研究又根据实证中提取的要素特征和传播路径,构建了共情传播要素评价体系,勾勒了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演化机制与发展轨迹,讨论了共情传播路径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共情(empath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Titchener于1909年提出来的。Titchener认为,人不但能够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他把这种情形称之为共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心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心理学家开始从情绪和认知两方面来界定共情的含义和特征。现代心理学认为,共情是一种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和体验,也是一种既能充分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认识、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术语,共情被看成是一种治疗态度和高超的治疗方式,治疗师能够感当事人所感,关注其情绪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情感劳动理论充分关注个人情感是如何在工作中进行控制、管理和展现的。高校辅导员情感劳动兼具以德育人、职业自洽、情感投入的行为表征,从情感陪伴、倾听共情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进行,同时会产生负面情绪、共情缺失、日常工作与情感劳动的平衡问题。作为自然人的高校辅导员,在提供大量情感劳动的同时,也亟需更多的正向反馈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负面舆情的治理是重大疫情治理的重要方面,其生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化媒体环境是前置动因,责任主体对疫情的回应与处置是直接动因,重大疫情对网民利益、价值与情感的触动是根本动因。重大疫情负面舆情具有广泛的社会危害性。其消解社会共识,损伤社会凝聚力;引起社会恐慌,扩大社会风险;损伤政府公信力,妨害决策理性。应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治理。其一,要快速准确反应,占据舆论高地;其二,要增进主体协同,形成治理合力;其三,要重视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言论。  相似文献   

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危机一旦爆发会引发民心不安,为及时有效研判和引导网络舆情,提升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主题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知微事见”,从近两年国内最具社会影响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选取影响力指数最高的事件,基于SnowNLP模型对事件发生后政务媒体的相关评论信息进行情感分析,以可视化方式,将网民情感划分为形成期、爆发期和衰退期.并通过LDA主题模型,得出每个时期的主题分类,从而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相关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把控和引导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汉语的“情”字,最先是指谓事物的真情实况,与“伪”相对。尽管上古先哲普遍重视情感研究,却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形成总括各种情绪形式的“情”的概念。直到庄子时代始有改观,后经荀子才有明确定义;但荀子当时实质上混淆了人的性与情。  相似文献   

12.
林长聘 《华章》2007,(12):145-145
情感缺乏"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其取得重大突破的"瓶颈".因而,从教师、学生、教材三个情感源点入手,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融情于教学之中,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避免因"缺情"而使教学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达到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危机是网民对政府形成的负面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本文在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危机的传播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指出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健全网络治理法制体系,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培养意见领袖,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公开信息等五方面防范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14.
无差别犯罪事件多由工作就业不顺、对政策不满、亲友邻里矛盾和犯罪人格等相关因素诱发,具有单打独斗性、负面情绪转嫁性、手段残暴性、对象选择随机性等特点,单纯依靠政府、公安等相关部门很难有效预防其发生.有必要结合网络治理理论的理念,将多种主体角色纳入考量,如地方政府、社区人员、公共场所(管理者)、售卖者、媒体、公众、领导/老...  相似文献   

15.
学欣赏中的理与情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学欣赏全过程分为由理入境、由境生情两部分。欣赏一开始就带有理性,理性决定欣赏的兴奋点和直觉点,理性引导读将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综合地进行各种意象相加。不同的读有不同直觉点和兴奋点,在欣赏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震动。理智对情感的控制及理智对情感的顺应是欣赏中理与情统一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共情(empath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Titchener于1909年提出来的。Titchener认为,人不但能够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他把这种情形称之为共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心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心理学家开始从情绪和认知两方面来界定共情的含义和特征。现代心理学认为,共情是一种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和体验,也是一种既能充分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认识、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术语,共情被看成是一种治疗态度和高超的治疗方式,治疗师能够感当事人所感,关注其情绪的感受,并设身…  相似文献   

17.
董吉红 《考试周刊》2013,(28):85-87
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阐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具体做法: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要把负面情绪带进课堂;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注。  相似文献   

18.
"情"的字义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情”字,最先是指谓事物的真情实况,与“伪”相对。尽管上古先哲普遍重视情感研究,但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形成总括各种情绪形式的“情”的概念,直到庄子时代始有改观,后经荀子才有明确定义;但荀子当时实质上混淆了人的性与情。  相似文献   

19.
共情是发生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包括情绪感染、同情关注以及观点采择共情三个层次,涉及"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和"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两个过程,是利他行为的直接动机。儿童的共情发展遵循一定规律并在性别和情感类型上有不同表现,发展儿童的共情有助于促进利他行为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情感因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共有的情感认知、共享的情感内容、共通的情感表达方式构成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新形势下情感传播的泛化、分化、极化特点,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挑战。要通过夯实民族情感认知、打造民族情感话语、搭建民族交流平台,妥善处理负面民族情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通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