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树立学校文化品牌,使之真正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不断强化环境、课程、精神、制度等方面的文化建设,形成学校文化综合合力.简而言之,要让学校文化"化"在实处.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有两层递进含义,第一层为制度上的合作,第二层为文化上的融合。专业文化是"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表现形式。高职院校在加强产教制度合作的同时,不可忽略专业文化的建设。专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形成专业特色,提升专业软实力;形成文化资本,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要通过更新专业理念、引入行业文化、开设专业文化课、提升课程和教学文化内涵、精心设计专业文化实践,以"专业文化"建设为抓手,实现产教深层次融合,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地方特色文化形态多元多样,与"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很强的融通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到地方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中,让文化资源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要构建文化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整理和利用是支撑,学校的顶层设计是保障,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文化认同是关键,课程的文化实践是补充。  相似文献   

4.
学校课程是办学理念的物化,办学理念是课程的"神"化,两者协调一致才会实现学校办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外延的创新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优质的学校教育"中的"优质"就是这两者在协调配合上的优质. 现代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以目标引领而非任务驱动.校长在发挥对课程的领导方面要突出对课程价值取向的指向性,既要将课程分类聚焦于办学理念,又要强调对每类课程的系列化建设,才能让课程有效发挥对理念的承载和丰盈作用,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类别课程的发展特点进行分层规划,形成课程之间围绕办学理念的"蛛网式"格局,形成相互补充、互相完善、协同发展的态势.因此,构建大课程体系是实现课程与学校办学理念连动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文化融合是高校合并的顶层目标,是推进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的关键.本文主要从高校合并的过程分析入手,针对文化融合的难点,探讨合并高校应从重构学校文化价值观念、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推进学校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推进文化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满足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上海形成了四类国际化学校,即国际学校、本土学校的国际部或国际班、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学校以及一些补习中心。这些学校在多元共生理念指导下,在管理上遵照中西融合的办学理念、在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开展中西融合的教育,形成了较明确的办学优势。与此同时,在办学定位、阶段衔接、师资培训、课程适应和管理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不少冲突与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走特色办学、中西融合、多元选择、相互学习和专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产教融合是培养应用型档案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着力提高融合的深度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文章从学校与档案局、专业与行业、课程开发与档案工作一线等方面探讨了二者相互融合的建设内容,并且从组织、机制、平台、基地、控制几个方面论证保障建设内容有效实施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根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该和专业定位要匹配,课程设置应该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必须要有机的融合,相互协调,相互环扣.  相似文献   

9.
对学校处在城乡一体化特殊地段,大量新城市学生增加所带来的教育难点,学校提出以"互助共融,互补相长"为核心的融合教育。通过创设融合、互助、和谐的校园环境,开设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展学生融合特色社团活动等措施,让新、老城市学生在思想、观念、习惯等各方面主动相互融合,逐步形成平等相处、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融合环境,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融合"成为学校课程建设新的着力点.大概念因具有概括性、关联性、迁移性而为学校课程融合提供了新的视点.基于大概念的课程融合的基本逻辑在于以大概念为"结构支点"推进课程知识、素养、文化三个层次的融合,由此彰显培养"完整的人"的育人意蕴.在实践中,基于大概念的课程融合陷入会弱化原有学科内容...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合并高校的发展.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进行学校文化的整合与重建日益成为地方合并高校得以深度发展的主题.文章从管理的视角对学校定位、机构调整、学科融合、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三项设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实施的载体,其内容、设置与实施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效果。我国高校近年来在创业课程的推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创业课程开设仍然零散,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进的思路,至今尚未形成课程之间有机融合的创业课程群。对此,有必要从课程内容、设置与实施三个相互关联又逐层递进的层面,提炼创业课程的"三维"复合、"圆形"融合和分段"普及"三项基本设计原则,以期完善我国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写兰"课程与学校"兰花美殖"、"兰文化"等课程相融合,共同形成了兰花养殖、欣赏以及兰花文化研究、写兰为一体的立体课程开发模式。该课程以学科融合与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强调传统艺术技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合,引领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提升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4.
项目释义姑苏文化课程,是将姑苏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把姑苏文化的浸润和传承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构建系列校本教材,统筹安排课程实施,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承与实践活动,形成地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姑苏文化"精品课程。项目内容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初中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学校将姑苏文化课程有机融合在语文、数学、历史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既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承,又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本文从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视角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和学校体育多元融合的必要性,明确了在多元融合中二者的共生性定位,规划了促进二者多元融合的可行性路径,提出"132"体育课程体系,即形成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化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陈晓琳 《科教导刊》2021,(1):159-160
高校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有其必要性,英语类课程更要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合.高校英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利用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途径.在高校英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对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作为国家基础性的扶持行业,在诸多方面得到国家支持。将高校教育资源在大学生体育赛事方面充分开发,既是提高学校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生活,还可提高各项资源利用率。高校体育赛事自身作为一种公益性、服务性活动,需要更多地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加强与商业化相互融合的模式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效能的必由之路.z理论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设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建设彼此信任、相互平等的"信赖文化";建设鼓励合作的"团队文化";建设开放并蓄的"包容文化".Z理论对学校文化建设还有三点启示:一是学校文化重建要从关注学校宗旨开始;二是要树立长远的学校文化建设观;三是要发挥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建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课程文化创生是一个多元复杂的文化交锋过程,需要通过打破原有形态建构新的文化平衡,教师课程文化创生不是"改造""、重塑",而是"融合"。教师课程文化创生的现实困境有教师的文化性格、学校其他文化的限定、倡导与实践理论的差距等。建设高包容力的学校组织文化,转变教师生活方式,采取积极的激励政策让教育难题形成文化转变节点,帮助教师形成新的课程图式是教师课程文化创生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0.
合并重组高等学校中原学校间的文化交流传播信息渠道是否畅通,以及其交流,协调、融合的平台是否形成,是合并重组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多样文化间交流、传播渠道的畅通,合并重组高等学校及其文化才能在一个平衡和稳定的状态下发展.通过文化的交流传播,使得合并前各学校间的文化能够相互认同,相互适应、相互融合,这是合并重组高等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