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知识分子是池莉小说的重要表现对象,作者揭示了当下知识分子精神和生存病态,审视和医治这种非正常人生对于改善完美人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篡改的命》是东西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汪长尺这一形象,刻画了社会人的畸形怪诞的精神病态,表现了作为个体的普通人在遭遇公平正义缺失时,只能接受苦难命运的无奈与悲哀,揭示了社会的荒诞与人生的绝望。东西把汪长尺的悲惨命运归因司法公正与社会正义的缺失,凸现其小说的社会批判与命运解读的意蕴特征。  相似文献   

3.
光盘的小说主要取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现实。社会的光怪陆离、人性的变幻莫测、命运的云谲波诡以及价值观念的跌宕起伏,种种生活的资源,经过他小说家思维的演绎,形成了其小说两个很醒目的特点,即情节的荒诞和人物的变态。从其新近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新世纪中国社会价值重建及中国人内心道德回归的要求的敏感回应,看到良知与道义是怎样从人心的荒原上一点点地复活。光盘的小说告别了单纯表现人欲横流、人性扭曲的状态,转而开始了对人性、对人生、对人道的更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它隐喻着我们这个时代,正在从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中挣扎出来,从随波逐流的状态中超拔出来,开始了价值体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的是写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满原始习俗的乡间人生,二是现代文明下的都市人生;他把人类病态精神看作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在他的都市题材小说中,他通过城乡对立视角中的人生体验来审视"乡下人"眼光中的现代都市人生。明显地流露出作为"乡下人"的自我主体所特有的对都市人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强烈否定意识。展示形形色色的所谓城市精英的丑陋人性,他怀着对理想人性的执着追求痛斥这种人性的沉沦,并试图在现实与理想对比中揭示这种现象所产生的根源,体现了人类不可泯灭的对精神世界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探索中 ,饱含着深深的悲凉情感 ,它通过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演绎人生 ,诠释人生 ;用“审丑”的眼光 ,审视人性的虚伪 ;通过对“无爱”婚姻的描写 ,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张爱玲小说中揭示出的 2 0世纪 4 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被黄金光圈严重扭曲的、虚伪的人性 ,给人们以独特的心理感悟。  相似文献   

6.
残雪作品中病态的孤独意识体验,展示了个体生命的反叛和思辨;对生存环境的透视,颠覆了以往文学中对人性充满真、善、美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赞美,揭示出人性冷漠、自私以及环境肮脏、幽暗的一面;荒诞的梦幻叙事,显示了作者对生命的怀疑、对本体荒谬的认识以及对人类难以摆脱的忧患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的小说往往通过荒诞的故事来表现人类的生存困境,揭示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戕害。他擅长于通过梦幻般的奇特想象,运用譬喻、象征、怪诞、佯谬等手段建构一个个奇异而荒谬的世界。其表现方式或许是荒诞的,但所揭示的生话本质却是真实的。本文将着重分析卡夫卡小说的主要表现方式及其艺术魁力。  相似文献   

8.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二战时期士兵们在空军部队的艰苦生活。文章对小说的三个现实主义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揭露社会现实,表达反战情绪,以及探究美国社会中人物的异化。约瑟夫·海勒运用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后现代美国社会的荒诞和病态,并表达了他对人性的信念。  相似文献   

9.
小说家刁斗在其长篇小说《我哥刁北年表》中通过对一个处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刁北的50年人生轨迹的展示,侧面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变迁。小说进而由此对人和体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了较有意义的彰显和挖掘,揭秘了严肃表象下面的荒诞和滑稽,最终拷问的是整个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小说的形式也富有意味,以"碎片"式的呈现和拼贴的方式在挑战了既有的完整式小说的同时,也刷新和校正了人们对小说观念、功能和使命的认识,充分展现了刁斗小说的先锋性。刁斗对人、人性、世界的洞察力要远比余华更为深邃、透彻和先锋。这是一部作者自己与自己进行精神对话、展开思想交锋的作品,在这里,作者对沧桑世事的纷繁思绪、对真实人性的敏锐洞察,借由不同人的口中道出,不同的腔调、复杂的声音相互交织碰撞,带给我们新异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探索中,饱含着深深的悲凉情感,它通过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演绎人生,用“审丑”的眼光,审视人生的虚伪,通过对“无爱”婚姻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张爱玲小说中揭示出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被黄金光圈严重扭曲的,虚伪的人性,给人们以独特的心理感悟。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是一位执着于日本传统的作家,但如果仅将其定位于此未免过于狭隘。作为一位曾经接受西方近代文学洗礼,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其小说始终潜藏着难以掩饰的西方现代人生感受,展现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现代人病态、变态的行为及内心的失落、孤独、荒诞感。而这些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却与东方的哲学美学相融合。本文试图解读其小说中带有东方色彩的"西方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2.
评方方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方前期的小说展现了八十年代少男少女们伴随时代车轮运行的心路历程,洋溢着青春气息和蓬勃的朝气。自《风景》始,方方的新写实小说青春意识明显淡化,而平民意识日渐增强,她不再表现人性善的一面,转而探究人性之恶,社会之丑。同时将笔触伸入到知识分子阶层,通过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在艺术表现上,作者认为方方所写的凡俗人生的画面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意蕴,能让人透过凡俗人生,品味到历史、社会、文化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霍桑的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总是具有某种独特性,总是处在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某种隔离的状态之中。作者通过对小说《红字》中四位主要人物的分析,在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和批判社会丑恶的同时肯定了人生,信任人性中的爱与善良。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的《变形记》采用极其荒诞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通过人的异化揭示了人性的扭曲以及社会现实.它作为表现主义的典型之作,将荒诞和真实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在事件情节架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处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将各种关系的荒诞离奇以及社会的真实性和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融为了一体,突出了小说的主旨,揭示了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阎连科的小说《受活》以极度荒诞的独特方式对身处现实与历史洪流中的人进行观照,揭示了社会对人规范性、人性在异化过程中的失落以及人类尴尬的生存状态与无处逃遁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江善敏 《华章》2007,(8):83
通过分析沈从文的小说,探寻其中独特的宿命色彩.体现在其作品中的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必然,同时,又是一种偶然.在这必然与偶然之中,揭示出人生中所具有的宿命色彩的悲剧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不无宿命论色彩的悲剧性思考.然而,作者并没有在宿命中沉沦,而用一篇篇作品建造起自己心仪的"希腊小庙",把"人性"供奉起来,试图建立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始终将人性中真善美的部分作为重点加以表现。这种人性美既是沈从文作为"乡下人"的人生经验复现,同时也是其赖以在现代化的世界中实现精神独立的力量依托。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美好的人性主要表现为生命自由的追寻、自我尊严的觉醒以及纯净人生的渴求等三个方面,寄托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对于人性美的坚定信念,使得沈从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间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并最终为读者谱写出一曲曲忧伤但又不失宁静的唯美乐章。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始终将人性中真善美的部分作为重点加以表现。这种人性美既是沈从文作为"乡下人"的人生经验复现,同时也是其赖以在现代化的世界中实现精神独立的力量依托。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美好的人性主要表现为生命自由的追寻、自我尊严的觉醒以及纯净人生的渴求等三个方面,寄托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对于人性美的坚定信念,使得沈从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间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并最终为读者谱写出一曲曲忧伤但又不失宁静的唯美乐章。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新颖别致,通过比喻来描摹景物、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进而揭示人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反映出作者洞见的深刻哲理和人生况味。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小说把表现人性作为创作中心,把审美的思想当作完善人性、弥合人性的手段,通过审美的途径实现人性的完美,从而实现改造国民性的政治理想,恰恰是因为这种审美意识的差异,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异”军。通过分析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揭示作者坚持表现人性美,讴歌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生活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