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影像     
《中学理科》2009,(9):F0002-F0002
我走出岁月的流失 沿着履履辙迹向向阳的山坡奔走 向着沼泽向着憧憬不停地挺进 那坦荡的胸怀在潇潇暮雨中 现出迷人的广漠 那巍巍的山峦在旖旎风光下 用粗旷的臂膊紧握着的手 挥舞着一个太阳  相似文献   

2.
随文练笔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模仿句式,习得表达方式;补充留白,走进人物内心;围绕词语,培养概括能力;学用修辞,放飞想象,朝着"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的目标靠拢。  相似文献   

3.
马屁股制约今天的火箭助推器现代铁路的铁轨间距是417英24尺,铁轨间距采用了电车轮距的标准,而电车轮距的标准则沿袭了马车轮距的标准。马车的轮距为何是417英尺?24原来,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417英24尺。如果马车改用其他尺寸的轮距,轮子很快就会在英国的老马路上撞坏。英国马路的辙迹宽度又从何而来?这可以上溯到古罗马时期。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老路都是罗马人为其军队铺设的,417英尺正24是罗马战车的宽度。罗马战车的宽度又是怎么来的?答案很简单,它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的屁股的总宽度。美国航天飞机的火箭助推器也摆脱不了马屁股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铁路双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这个距离是怎么来的呢,来自英国铁路的标准.英国铁路的标准又是怎么来的呢,来自英国电车轨道标准.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4.85英尺.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从古罗马人那里来的.因为在古代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所铺设的,而4.85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罗马人为什么以4.85英尺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于是可以说,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现代美国铁路双轨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纳兰性德由对石鼓的瞻仰生发出对其年代的考证.纳兰性德旁征博引,运用实物遗存、帝王辙迹、民间口语、前人记跋作为论据,对欧阳修等人的疑议进行了辨驳,证据确凿,引证得当,议论精严,富有层次,不失为清代金石考据中的一篇佳作.  相似文献   

6.
林江琼 《天津教育》2007,(12):32-32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这样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相似文献   

7.
有趣的游戏     
钱喆轩  王琼 《新读写》2013,(4):26-26
单看小作者的表述,就知道这一定是一款有趣的游戏,连我都很想尝试一下。小作者的语言很有感染力,生动活泼,很有朝气。最主要的是,小作者在文章里表达的快乐——小作者写得快乐,读者读起来也快乐!  相似文献   

8.
抓苍蝇     
小作者把捉苍蝇的整个过程写得活灵活现,我们仿佛也听到了那令人讨厌的“嗡嗡”声。小作者的用词也很风趣哦,“guest”“sang”“bad child”,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既生气又无奈的心情。小作者在作文中采用的拟人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哦。  相似文献   

9.
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惟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1938年初手推车@艾青  相似文献   

10.
泰晤士小镇     
刘苑 《新读写》2008,(4):25-25
游泰晤士小镇,原本图个轻松,然而游历的过程却给作者另一番思考——对于高房价的思考。 虽然词句比较浅显,但以小窥大,从中可以看出小作者的所思所想,和小作者那颗关注社会的心,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1.
家乡的小河     
彤彤姐姐点评: 一条小河寄托了小作者对家乡深沉的爱,对小河淋漓尽致的描写表现了小作者对家乡细致入微的观察。通过对小河在四季的不同景色的描写,小作者成功地将家乡的小河完美地展示在我们眼前。文字优美,结构整齐,感情充沛。  相似文献   

12.
妈妈的手     
张一 《新读写》2010,(3):26-27
以小见大是这篇文章的成功所在。为了体现妈妈对自己的无限关爱,小作者选取了妈妈的手为写作对象,从解决衣食起居到细心辅导功课,妈妈的手给小作者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妈妈手的感情,也间接体现了小作者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13.
刘慧源 《新读写》2011,(9):22-23
生动而巧妙的比喻,合理又清晰的分段,相信小作者一定是个心思细腻、热爱写作的孩子。小事件小人物,但是却写出了作者的真挚感悟以及人文关怀。建议小作者加深—下人物的对比,可以用更多笔墨刻画校工爷爷的生活状态,更好地反映主题。  相似文献   

14.
小作者写的是读书中的小事:因偷懒而得到“大奖”——被老师逮着而罚背英语单词。 小作者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这故事既是小事又是大事,因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必须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小作者以自己的体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月亮害羞了     
在小作者童话般的世界里,月亮也会有“小情绪”:骄傲、攀比,就连月亮被云遮住,也在小作者的想像中,成了“害羞”,真是可爱极了。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是部编本初一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所以"情"与"志"就成为学生在文章中深入感受的重点,作者在《一颗小桃树》中用大量笔墨描绘了一棵可怜却又千百次顽强挣扎的小桃树,而那风雨中小桃树仍然保留的那朵欲绽的花苞也象征了作者在现实中历经苦难却仍然怀有关于幸福的梦想。作者用了很多的叠词来描写这棵寄托作者人生经历和梦想的小桃树,从叠词的角度分析小桃树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小桃树这个象征之物上寄托的"情"与"志"。  相似文献   

17.
最爱的声音     
刘朔岑 《新读写》2013,(1):28-29
在小作者的眼里,大自然充满了情趣,风声、雨声、落叶声,无不情趣盎然,充满着情感。在风声、雨声、落叶声中,小作者还感觉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变化,透过一些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自然现象,小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其对大自然的热爱。  相似文献   

18.
记忆的行囊,装载着小作者美好的回忆,记录着小作者快乐的童年生活和成长过程。文章设计精巧.文笔清新流畅,同时也蕴含着深深的情思。  相似文献   

19.
"善人"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古老的中华智慧和传统的文化精髓,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炎黄子孙,铸就了善良、智慧、勤劳的品格,也启迪着今人对教育本质和教育哲学的思考与追寻。今天,句容实小在立足儿童发展需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车来车往     
独特的视角,朴实优美的语言,小作者以车为切入点,让我们感受到三十年来人们生活的变化。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小作者细腻的心思,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