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过度备课、目标过高来自北京人大附中的王莼老师,青春靓丽,亲和力强。她的展示课是《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这一课内容庞杂,很不好上。平时,我们上这节课要么按照教材顺序一条线下来,平均用力.课程会在匆匆忙忙中结束;要么利用表格对比,让学生知道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轮廓。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2016年起,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和原有教科书相比,统编版教科书的编写更符合初中学生实际,"相关史事"等辅助栏目的设计也是新教科书"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如何开发运用新教科书资源,使历史教学更有趣味和深度,笔者试以"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的教学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教材分析 这一课讲述的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汉族建立的北宋等几个政权并存的一段历史。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在碰撞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本课所学内容,是以后学习南宋和金对峙、元朝大一统等内容的一个范例,是学好本单元内容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亮 《中学教学参考》2023,(31):63-65+75
“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对高中学生认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面貌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课时空跨度大,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众多,历史的阶段特征和重大意义需要深入挖掘。文章展示的教学设计以历史地图为线索,通过与其他时期历史地图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辽夏金元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建构方式,以期引导学生提高历史地图运用能力,增强时空观念,深化历史认知,培养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接替三维目标成为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史料实证作为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其内涵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可见,史料实证素养强调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辨别和分析,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增强实证意识,最终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本文以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为例,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1.民族政权并立。如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但辽、西夏、金这几个政权自身内部统一,经济、军事的综合国力并不弱。两宋政府都未能完成全国的大一统,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于是造成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王建云 《天津教育》2023,(35):59-61
<正>任务驱动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是驱动历史教学走向深处的必然选择。围绕具体任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逐一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本文围绕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属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即“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通过对北宋政治、两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学生对两宋的整体印象可以概括为“积贫积弱”。但是,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要能通过阅读史料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史料,运用恰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历史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好历史课程的重要载体,如何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史料,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进而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大难题,本文指出,最基本的方法是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史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辨析史料和解答材料题的能力。首先运用史料,培养兴趣,其次运用史料,培养能力。总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史料,通过探究史料,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践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我们认为:加强教学诊断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我们以初中历史新课程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的教学诊断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 ,宋、辽、西夏三政权长期并立。西夏的国土、人口、耕地 ,远不及北宋与辽朝 ,但西夏政权却长期存在 ,并与北宋、辽朝相抗衡。其主要原因 ,在于当时北宋与辽朝南北对峙 ,西夏成为维系宋辽间平衡的砝码 ,也因此形成了并非势均力敌的三国鼎立局面。这种三国鼎立局面 ,又成为影响宋夏和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史料,精心编排,适当补充,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史料是历史知识的源泉,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一般都认为:史料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能够增加教材的灵活性,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近年来,史料教学在新授课中已经被关注,而史料教学在高三复习课中尤其重要。其理由有二:一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明确提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  相似文献   

14.
正史料教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它的基本思想是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固定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应当通过研究史料的办法学习历史。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用阅读、评价、表述史料的办法,在材料学习过程中获取有价值信息与能力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方法。运用史料教学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历史方法的习得、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结合自己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史料实证是建构历史解释和历史认知的关键能力与核心路径,同时也彰显历史学科本质特征与其治学方式,其意义阐释要求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是最能体现出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的一大素养。对历史的了解和论证必须以可信的史料为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自身历史知识的储备、阅读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成为广大中学一线历史教师迫切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要注意甄选史料,了解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理解历史叙事;利用史料,解释历史观点。本文以人民版"戊戌变法"一课为例,结合教研反思谈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历史教学界对史料教学越来越重视,史料的运用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史料的应用:一可以激发学生字习的兴趣;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三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当然在运用史料时应遵循三个原则:科学性;适度性;趣味性。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行,中学历史课堂对师生深度阅读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整本书阅读既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种主要教学方式,对促进学生整体思考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一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为例,整合教育研究者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前的导读课、阅读中的推进课、阅读后的交流课开展层层设计,引导学生从书中提取有效信息辅助解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并通过多个视角辨析作者的意图,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以此培养学生习得多重史料相互印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通感与通性”历史思维,进一步推动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史料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从史料在激发学生兴趣、传达历史真实感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探究历史的精神等四个方面探讨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人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国防虚弱."读过历史的人就一定会感到他的话要么没有讲完,要么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的原因有很多,并非只有"国防虚弱".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的实施,对于激发历史课堂活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史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增强学习体验,是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源。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讨了在教学中运用史料激活课堂的一些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