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少教师的试卷“讲评课”往往是一讲到底,我讲你听,我讲你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了兴味索然。不久前,一位校长给我介绍了一节试卷“讲评课”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这是我在“名师风采”活动中上的一节课的实录,这节课是浙江版小学现代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我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让学生的“提问”与“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自主、合作地探寻问题的研究方法成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审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在五年级时已学过立方体的展开图,也学过由六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但没有学过立方体展开图的特征。我希望这节课有所突破的几个问题是: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图形,提出一串相关的数学问题,而这些数学问题中包含本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引导学…  相似文献   

3.
听完劲苓老师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我看来,“倒数的认识”压根儿没有什么好讲的。她怎么就能讲得津津有味?准确地说。不是她讲得津津有味,而是她组织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并且,她还乐此不疲12004年,她讲过“倒数”这节研究课,我评析过,公开发表过。时隔7年,她又上出了完全不同的升级换代版的“倒数”。  相似文献   

4.
改错题精练     
一位特级教师上完公开课后,有位年轻教师对这位特级教师说:“您的课太精彩了!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两个小时吧?”这位特级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大半生!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倾我一生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内容的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我只用了20分钟。”确实,从某种角度来讲,教师的工作除了真正的课堂教学以外,为其教学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视为“备课”。所以,  相似文献   

5.
一位特级教师上完公开课后,有位年轻教师对这位特级教师说:“您的课太精彩了!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两个小时吧?”这位特级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大半生!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倾我一生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内容的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我只用了20分钟。”确实,从某种角度来讲,教师的工作除了真正的课堂教学以外,为其教学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视为“备课”。所以,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我陪一名同事听“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同事姓刘。是一位语文老师,从未教过数学。她说自己是“外行”,想好好学习怎么上数学课。所以她听得很认真、很投入.完全是以一名二年级学生的身份,虔诚地在听这节课。可是,在听课过程中。她仍有很多地方听不懂。于是,她不断地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我尽量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7.
回顾我10多年的从教经历,我给学生上过了许多节课,能够让我始终记得清楚的实在很少;可以完整地回忆,并且每次回忆都能给自己的教学带来新的启示的课,那就更少了。不过,1997年在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上过的一节课,9年之后我却依然记得,因为这节课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这节课使我找到了做一名教师的自信。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老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9.
很多老师在设计新授课练习题时,虽然题的形式有变化,但是,题的内容却没有变化。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例如,有的老师讲百以内进位加法时,板书课题“进位加法”。设计的每个练习题,个位相加都满十,都需要进位。有的学生算过几个题之后,发现了这个“规律”:这节课老师讲的是进位加法,这节课的每个练习题十位上都要多加一个“1”。所以,这些学生再  相似文献   

10.
16年来,我都是用30多节课便讲完一个学期的教材,剩下大量的时间,除了学生自学外,我便增讲一些学生喜欢的文章。我觉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有的外省市老师来听课,连听了三、四节,我给学生讲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文章。老师们问:“你讲这些跟考试有关系吗?”“直接关系很小。”“那为什么还要讲?”“因为学生喜欢,讲了以后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自然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声音的传播。在这节课中,我故意“为难”学生,学生却迎难而上,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情况是这样的,在学生自己提出了“声音能不能在水中传播”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一会儿就有同学设计出“拿两块石头,在水中碰撞,试一试能否听到声音”这一方案。我笑着征求大家的意见:“你们认为这个方案设计得怎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可以。”我知道,这中间有不少同学是课前看了书的。这时,如果按方案马上动手实验,非常容易得出结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这节课会很顺利的结束。但是,这样的话学生有…  相似文献   

12.
在浙江省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杭州市西湖小学郑雪琴老师执教的《江雪》深得好评。重读课堂实录,觉得这节课在古诗的教学上有所突破。一、尝试自学,探究规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节课教学的每一部分都是让学生尝试在前,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先学后教。教师让学生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尝试自己解答疑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说明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也有自学的能力,何况他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并非“白纸一张”,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  相似文献   

13.
曾经看见过这样一次历史公开课,在学习八年级《收复新疆》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的MTV,学生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与新疆有关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之后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一口气提出几十个问题,例如:“为什么要收复新疆?”“新疆被谁占领了?”“是谁收复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收复的?”“收复之后又如何?”……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看书后经过小组讨论解答,一节课就在看似热火朝天的激疑与探究,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中完成。下课铃响了,学生仍感到意犹未尽。这节课上,我捕捉到以下几组镜头。  相似文献   

14.
一次,听完一节公开课《昼夜交替现象》之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是模拟实验,也有学生说是自己上台展示。我追问:老师讲过什么还记得吗?好多学生居然说不记得了。这让我大吃一惊:是教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开小差了?在一节公开课中,这两个原因都不能成立。那么是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获得越多呢?在科学课堂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吧。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后来我又做了多次调查,问了学生类似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我发现,  相似文献   

15.
我讲的公开课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朱自清的《绿》。刚开始,我完全站在一个大学生的角度,准备将这节课完全讲成文学欣赏课。所以在备课时,我拼命地在意境的开掘和审美联想上下功夫。比如为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中“追捉”与“离合”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我举出《蒹葭》这首诗。再比如为了加深同学们  相似文献   

16.
一次,听完一节公开课《昼夜交替现象》之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是模拟实验,也有学生说是自己上台展示。我追问:老师讲过什么还记得吗?好多学生居然说不记得了。这让我大吃一惊:是教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开小差了?在一节公开课中,这两个原因都不能成立。那么是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获得越多呢?在科学课堂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吧。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后来我又做了多次调查,问了学生类似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我发现,  相似文献   

17.
我过去教过的一个在外读书的学生放假回来看我。闲聊中,我问他: “回到家感觉好不好?”他说: “当然好,好极了!不是跟您吹,我妈做的饭,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管够,还惟恐你吃不好!我妈劝起饭来没完没了,弄得我的减肥计划彻底泡汤,可我这心里头啊,却乐着呢!老师,我总记得您讲过的那个吃饺子的故事, 一想起那个故事,我就把我妈妈做的饭品出了一种特别的滋味。”我心头一热,说:“难得你还记得它。”我的确曾给学生讲过。记得那是一节晨会课,该布置的工作说完了,  相似文献   

18.
上学期的一天,学校临时通知我去上一节数学课,“好吧,正好讲一讲昨晚的作业题。”我心里想。我赶紧抱着学生的作业本向教室奔去。没曾想,我进教室刚说了句:“同学们,这节课上数学。”很多学生部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这一声“啊”,  相似文献   

19.
课文《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的名作。课文内容我已经烂熟于心,讲起来自认为是轻车熟路,想不到一次上课时险些阴沟里翻了船。上课了,我首先给孩子们介绍一番许地山先生,孩子们还是蛮有兴趣的。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花生和作者的资料。课堂反馈时,我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学生明确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的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一、多“说”,激发创造思维以前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先写课题,然后把教学要求给同学们讲得很明确,比如《剪窗花》一课,我一开始就讲明了这节课是老师将教你们用剪刀剪窗花,学生的思维就习惯性地跟着老师一步步地展开,这样很容易抑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课上得呆板、生硬。后来,我注意让学生根据课题多说,让他们自己讨论,把自己知道有关课题的知识都讲出来给大家听,激发创造思维。开始的时候,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说,我就试着引发他们的话题,如上《认识家用电器》这一课时,我会问:1.你们家都有什么家用电器?2.你知道怎样正确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