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虹 《科教文汇》2011,(2):129-129,136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存在于西方哲学和美学,而且波及历史学、语言学等各个领域。就语言学领域而言,一方面伽达默尔用哲学诠释学的观点讨论并阐明了翻译是译者与文本进行对话并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这不仅在理论上论证了译者劳动的创造价值,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的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相关理论,为我们在翻译研究中如何看待译本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翻译标准赋予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译本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也不是在真空中被接受的,任何译本都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在进行翻译批评的时候,必须考虑社会历史语境对译者的制约,才能保证翻译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文选取了民国著名翻译家周瘦鹃对《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的译本,从其语言风格,翻译策略,语言形式三个方面探讨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王佐良先生翻译of studies的译本作为切入点,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以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涂宇明 《科技风》2014,(14):227-228
接受理论文学翻译模型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而且在翻译实践活动和译本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用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本文简介了接受理论文学翻译模型,并从接受美学角度对文学作品的重译,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关照和翻译的对话性特征这四个概念进行了相应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王顺子 《内江科技》2009,30(8):68-69
翻译中如何最大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风格,是译者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小说《祖国对你说什么?》的两个译本的比较。来探讨海明威的个性化语言风格在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马秀莲 《科教文汇》2009,(12):244-244
本文以王佐良先生翻译of studies的译本作为切入点.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以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楠 《科技风》2014,(8):170-170
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具有丰富的启发性问题,译者对源文文化中的语设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在新语境中的原文再现,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同时又与译文的读者有着交际。本文从文化预设的角度对长篇小说《喜福会》译本中译者的不同解读和选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从物质、社会、观念以及语言这个文化方面进行分层,选用程乃珊和于人瑞翻译的两部译作进行定性分析,探讨文化预设对译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侯晓菊  乔颖 《科学大众》2016,(4):128-129
Toury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翻译准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本文尝试以Toury的翻译准则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木兰辞》两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准则,并解释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不同翻译现象。本文通过对两译本的翻译准则研究,试图说明初步准则、首要准则及操作准则在译者具体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翻译在《蒹葭》两英译本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霞 《科教文汇》2009,(21):253-253
《蒹葭》以其优美明快的音韵,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诗经翻译的热点,译者的宠儿。原诗中的模糊语言更是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把握中国文化,深刻了解原诗意境。本文旨在比较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名译者的《蒹葭》译本中的模糊语翻译,欣赏其优美的译文同时,探出中西思维差异乃是模糊语翻译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戏剧译本的对象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读者,而且还包括导演、演员与观众。译者在翻译中应时刻注意译本的可演出性。在处理剧本中的文化因素时,应根据译入语的文化规范及传统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比较《茶馆》的两个英译本,探讨了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传统翻译理论把"忠实"和"对等"作为评价译作的标准,但把这两个原则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不够科学和客观。基于传统翻译理论所呈现的弊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应运而生。它视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强调译者应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翻译过程中的各种选择。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指出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呈现不同的翻译风格,取得不同的翻译效果。总体而言,两个译本都实现了翻译目的,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因此都能被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2.
《蒹葭》以其优美明快的音韵,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诗经翻译的热点,译者的宠儿。原诗中的模糊语言更是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把握中国文化,深刻了解原诗意境。本文旨在比较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名译者的《蒹葭》译本中的模糊语翻译,欣赏其优美的译文同时,探出中西思维差异乃是模糊语翻译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13.
魏清巍 《科教文汇》2009,(13):232-233
翻译史上,关于译者身份的表述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翻译理论的发展而变化。翻译是一项特殊的人类活动,译者的翻译实践总是在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方面之间进行:一方面,是作者与出发语文化;另一方面,是读者与目的语文化。对译者身份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对翻译问题的不同认识。本文主要论证翻译史上译者的传统身份和翻译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4.
银河 《科教文汇》2013,(16):139-140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翻译文本是近年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笔者通过总结研究《关雎》的两首英译作品发现,外国译者在处理文化相关的原著时都选择了去文化的归化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本不带任何翻译痕迹。这种对文化差异性的隐藏正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所批判的。笔者认为,在处理重大文化差异时,译者应选择宁信而不顺。  相似文献   

15.
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提出,为当前中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对外传播指明了方向。中华典籍外译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典籍翻译教学是培养典籍外译人才的基本途径。如何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为指导,更新典籍翻译教学理念与方法,拓展典籍翻译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是现阶段翻译专业建设要思考的问题。自近代以来,海外汉学家一直是中华典籍翻译与传播的重要力量。汉学家译本数量多、选材广,可读性强,包含着对中国语言、文化、历史、思想等多方面的研究,反映出不同时期海外译者对中华文化的独特理解与思考。将优质的汉学家译本融入到典籍翻译教学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典籍翻译活动本质的理解,提升文明交流互鉴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典籍翻译能力,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典籍外译人才。  相似文献   

16.
黄采苹 《科教文汇》2010,(25):127-128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包括三个准则:目的准则、一致准则和忠信准则。本文以白芝(Cyril Birch)和汪榕培的《牡丹亭》译本为例,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对戏剧中典故的不同处理手段,得出如下结论:(1)目的论可用于分析戏剧文本的翻译;(2)译者不同的目的导致了译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输出效果低迷的当下,英译本《狼图腾》深受西方学者和读者的欢迎,堪称中国对外成功输出小说的典范。本文以葛浩文翻译的《狼图腾》英文版为个案研究对象,从翻译对象的选择、译者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对译本的形成过程与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指出读者的接受在文学译介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商标翻译对我国进出口贸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长期以来商标翻译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译者创造性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从译者创造性这一方面入手,分析了在商标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缺失的原因以及其带来的问题,提出了补偿策略,进而达到弥补传统商标翻译的缺陷,提高商标翻译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旅游用语是一种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形式。译者的目标不是展示其对某一译本的知识,而是表明其协调传递这一译本的能力,从而使不同类型、地区的读者都能接受理解。  相似文献   

20.
任俊伟  涂宇明 《科技风》2015,(2):208-209,211
《天净沙·秋思》三个译本好坏众说纷纭,僵持不下。本文求计于接受美学,从接受者角度入手,以译本详细分析为基础探究译者对该曲的理解以及对其译作读者的预设,进而主张翻译因原作理解和预设读者不同而标准多样,不能简单评判好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