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官司与舆论监督高峡随着舆论监督的加强,新闻官司也多起来了。宜昌市去年就发生一起:三峡电视台、宜昌日报和三峡晚报,先后报道8位勇士征服长江三峡的壮举,中央和外省新闻媒体也纷纷转发。这完全是一篇正面报道,只是叙事中客观地提出了一条游船从勇士身边冲过时...  相似文献   

2.
震动国内外的“1.24”昆沪特快列车颠覆事故发生后,有关领导提出,新闻单位要扩大这次事故的宣传报道。报道什么?英雄事迹,好人好事。听到这一指示,一些记者当即提出三点意见:一,在“1.24”事故前相继发生两起火车事故和一起飞机事故都没有作这种“正面报道”,这次事故大张旗鼓作“正面宣传”不合时宜;二、有的报纸至今没有报道  相似文献   

3.
4月22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出这样一条消息,说是福建某地民工用房倒塌的事故责任人已经投案自首。听了这条报道令人耳目一新。并不是这条报道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独到之处,而是为新闻单位对听众负责精神所感动。联想到一些新闻媒体往往在事故报道的末尾用上“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的词语来吊受众的胃口,忠实的受众一直耐心等待着事故原因的调查结果,没想到这个“调查”是无止境、无结果的调查,使受众大失所望。同时也影响了新闻单位的形象。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有关车祸、火灾等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每次报道大都是事故的损…  相似文献   

4.
陈雪 《新闻前哨》2007,(12):70-71
2007年3月29日至5月15日,《三峡日报》推出“宜昌80位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的专题报道,这是该报继2005年推出《农民进城打工服务线路图》后,再次关注农民工群体的一次新闻策划,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报道先后被全国10余省市40多家报纸和网站进行了转载和推介。与以往的策划报道不同,此次新闻策划由《三峡日报》和三峡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首次共同实施,是媒体与高校“学”、“术”互动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殷亮  杨会飞 《视听界》2011,(6):101-104
温州特大动车事故发生后,全国所有的媒体都投去了关注的目光,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此事件进行报道和分析。江苏公共频道新闻栏目《有一说一》采取了纵横捭阖的组合报道方式:有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详细报道,有对有关新闻的背景链接,也有中肯恰当的新闻评论。这样一种丰富的新闻“组合拳”,让《有一说一》栏目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对动车事故的报道具备了独家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6.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7.
对重大事故的报道是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事故新闻”多了起来。只要稍一留意便会发现这类新闻绝大多数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事故的“五个W”(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即事故本身。第二部分报道事故发生后,地方和部门领导组织抢救,处理善后事宜的工作。后一部分内容用的几乎都是褒扬之词。如“高度重视”、“立即赶赴现场、亲自指挥抢救、做出重要指示”、“夜以继日”、“指挥正确”、“组织严密”、“措施得力”、“抢救及时”、“妥善处理”……笔者认为,这类新闻的第二部分不仅毫无必要,有时…  相似文献   

8.
目前,因报道内容失实导致新闻单位败诉的情况,引起了新闻单位和记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是,败诉的“新闻官司”占相当比例的是在报道内容真实的前提下败诉的。有些人会提出疑问:报道内容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也会“侵权”?回答是肯定的。主要原因是侵犯公民、法人的隐私权,而这种侵权尚未引起新闻单位和记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去年的夏粮作物产量通过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但奇怪的是,几家新闻单位所报道的产量数字却大相径庭:有的消息说“夏粮总产比去年增产3%”,有的报道说“比去年略有减产,但还是一个丰收年”,有的则说“总产量同去年基本持平”。但该省一位主管农业的副省长连续两次在有关会议上说“比去年减产1.3%”。陕西日报本来也想对产量作一报道,但鉴于几家新闻单位“同口异声”,最后只好放弃报道。报道一个省的粮食产量不是件小事情,而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但几家新闻单位却各念各的“经”,显得如此之“乱”,令读者和听众颇费猜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从什么时候,“新闻策划”成为新闻界一个时髦的流行语。大到新闻单位的管理,小到一篇报道的定稿,往往冠以“策划”一词,好像如果不这样,新闻单位就搞不下去了,新闻媒介也没法办了。但是,在严格意义上讲,新闻不能策划。  相似文献   

11.
报道一年一度的“两会”,不仅是首都新闻界的一件大事,也被许多海外新闻单位视为当时的一个新闻热点。在20天的时间里,国内(包括台港澳)和国外共有250多家新闻单位的上千名记者集中在“两会”上,这还没有计入一些代表团的“自备记者”,而出席本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也才2700多名。“两会”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新闻大舞台,记者们都尽量在这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回顾这一次报道的得失,对各自单位的业务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竞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但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是只和“上”头对口,势必会疏远“下”头,从而出现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的现象。二是记者长期分管一个行业、系统的报道,就只对这个行业系统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不熟悉整个面上的情况,不熟悉全局工作的进展情  相似文献   

13.
去年“八一”前后,中央、军队和地方新闻单位相对集中地报道了海军东海舰队新型导弹护卫舰舰长柏耀平‘驾机能击长空,操舰敢闯大洋”的先进事迹,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解放军灿若星河的英模人物画廊里,又闪烁着一颗璀璨的新星。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32家中央、军队和地方新闻单位直接参与柏耀平事迹的报道,中央新闻单位发稿400多篇,地方新闻单位播发稿件1500多篇。就连港澳和国外数十家新闻媒体也争相报道相耀平的事迹,称柏耀平勇敢挑战新技术革命的事迹,折射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社会各界群众纷纷给新闻单位来信,…  相似文献   

14.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在社会、经济、自然生活中,突发性的灾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古今中外的新闻传媒,都非常重视这种突发性的灾难报道。从一定意义上讲,越是灾难发生的突然、严重(当然是人所不愿的),越是发挥新闻作用的时侯。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对灾难性报道越来越重视,也有了一些重大改进,报喜不报忧的报道少见了,“一次事故出一批英雄”的凯歌式报道减少了,一批触及“热  相似文献   

15.
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善待社会新闻是地市党报改进报道的取向之一,也是新闻报道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个方面。新闻报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 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是党报社会新闻的主格调; 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 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作为党报要尽量少报或不报,以减少负面效果。 其实,对“正面”和“负面”报道做如是的界定…  相似文献   

16.
去年十一有二十九日,福州晚报记者顾伟因写批评报道住宅遭枪击。此事被中国记协评为一九九七年中国新闻界十件大事之一,中央各新闻单位也纷纷予以重点报道。顾伟同志撰文,披露其中内幕。1997年11月29日晚.福州晚报社宿舍内两声枪响震惊了新闻界,全国众多媒体展开了一场如何保护记者合法权益的讨论。我也因采访报道“老虎视”问题而家遭枪击,一夜之间成了全国知名的“打虎”人。我天生是个胆小的人说起“打虎”.许多人自然联想到《水游》中的勇士武松。面对武松,我自叹不如.因为我天生是个胆小的人。小时候被同学欺负了.手臂上划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关于新产品、新服务项目、科技新发明、新医疗技术等等的介绍、报道越来越多,颇受读者、听众、观众的欢迎。笔者近年来从事这类“小新闻”的编辑工作,发现这类“小新闻”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大新闻”一样,也存在着一个报道准确与否的大问题。即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要注意抵制“虚假信息”。这类“小新闻”报道准确了,有助于社会信  相似文献   

18.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举世瞩目.报道好每年的“两会”,历来为新闻单位所重视,而今年则由于正值换届等原因,各新闻单位尤其是首都各新闻单位都全力以赴。会议期间,各新闻单位的报道精彩纷呈,各有特色。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向国内国外充分报道了这次“两会”。我们坚持了两条:反映会议的主旋律,报道好会上的重要活动和各项议程,既照顾周全,又有深度;认真为报台服务;搞好对外报道,把我们的声音传向世界. 扬一己之长,发挥通讯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97年11月8日。三峡大江截流以其恢宏气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一时间,境内外120多家新闻单位的上千名记者云集三峡坝区,引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新闻大战。作为《羊城晚报》特派记者,能有幸亲临三峡,目睹这一千秋伟业的关键时刻,见证这场扣人心弦的“世纪之战”,无论怎样辛苦都是值得的。  相似文献   

20.
见山见水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写事实就需要“见山见水”,不可以以论代事、空洞无物.但在不同记者的笔下,即使对同一事实的报道,也是有不一样的“山水”. 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擅长会议报道,据说在新闻单位重视采用新华社通稿时期,很多会议只要她到场,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就退避三舍,不动笔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