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年说龙     
新的千年的脚步声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按照中国传统的算法,新千年的第一年──2000年恰好是“龙”年。千年以“龙”开始,而我们都自言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兆头。 一谈到龙,大家都个陌生,看到的龙的图案,听到的龙的歌声,念到的龙的词语,可谓比比皆是。但龙究竟是什么呢?中国人为什么都称作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呢?要真正答好这两个问题,恐怕还是要费点时间的。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传说中黄帝、禹、共工、祝融等…  相似文献   

2.
话说中国龙     
中国是龙的故乡,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不管是海内、海外的炎黄子孙,都以“龙的传人”自誉自豪。 龙也是幸福吉祥的寄托和尊严的象征。在山西  相似文献   

3.
中国龙     
《英语辅导》2016,(8):38-39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到处可以看见“龙”,从划龙舟、舞龙灯,到龙的绘画、龙的雕刻等,应有尽有。作为“龙的传人”,小朋友们对中国龙的了解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吧!  相似文献   

4.
话“龙”     
中华民族以“龙”作为是自己的象征,中华儿女则是“龙”的传人,这已为世人所公认。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龙”的形象也很多:首都北海公园九龙壁上神采各异的“龙”、天安门前华表上腾空升跃的“龙”,至于重大喜庆节日时人们制作的各种“龙”,更是神气活现。这里所说的“龙”和中学《生物》课本中提到的“龙”是否一样呢? 我国民间传说中的“龙”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实生活中有谁见过“龙”,“龙”的形象到底从何而来?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龙”的记叙屡见不鲜。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可以认识的最早文字。收入《甲骨文编》中不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字面概念虽相同,但其来源、象征意义以及民族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龙”不管是翻译为dragon或the Chinese dragon都未能准确地表达中国龙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应把Long或China Long作为“中国龙”的专有名词使用,以保持龙文化的理念和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个“九”可并非指真正的九,而是说“龙”的家族庞大、子嗣众多,却又形态各异。确实,从动物界到植物界,处处都可以看到“龙”的身影。在动物界,龙虾、金龙鱼、龙猫、变色龙……动物“龙”上天人地,无所不至。而在植物界,植物“龙”,也是独领风骚,家庭成员个个精彩。  相似文献   

7.
<正>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一直自称“龙的传人”。然而,现在的科学研究却没有发现龙这一动物存在过的痕迹。那么,龙是如何从想象照进现实,成为我国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熟知的形象的呢?它又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龙年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龙用哪些“十八般武艺”征服了我们的祖先。  相似文献   

8.
龙的成语     
龙在中国,一直是最尊贵的吉祥动物,上至朝廷,下至民间,都尊它为“万灵之长”。帝制时代,只有帝王以及皇室成员才能穿龙袍,大臣称皇帝的身体为“龙体”,皇宫中的家具、用具等,也喜欢刻画龙的图案。龙的形象到处都有。庙宇的飞檐、廊柱、壁画,民间的衾被、窗花等常有飞龙现身。此外,传统的龙舟更是应用雕刻和彩绘,将龙的艺术文化发挥到极点。龙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丰富的龙的成语,就是最好的见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与龙有关的成语。1郾□龙□虎:比喻精力充沛,生气勃勃。2郾龙□凤□:形容气势奔放雄壮。3郾□□龙蛇:形容书法笔势的劲健生动。…  相似文献   

9.
说龙     
夏秋之时,雷电发,其光宛转如腾蛇,先民谓之为龙;因不明其真象,遂想象其为神通广大之鳞虫之长,故能乘云升天,变幻无常。并传说古代有人能豢龙、御龙。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 秋,龙见于绎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 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是二  相似文献   

10.
龙年说龙     
中国是龙的故乡。龙,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古老象征!长久以来,人们为它绘图、造字,许赋予它内在美,英雄美,理想美。兹辑选如下三点: 一、看“龙”图:(见附图) 二、评“龙”字:  相似文献   

11.
《周易》六十四卦,以乾为首,全篇爻辞都在讲“龙”,以龙的生息变化寄喻人生和宇宙哲理。以《周易》大道之源而生发开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地地道道的龙文化。“易经中所说的龙应该是天文星象苍龙七宿的龙和生物恐龙及恐龙后代大型蜥蜴的龙,两者兼而有之。易经乾、坤两卦乃是兼采天文和生物中的龙象、龙德、龙性以和人文或人生、人事等紧密结合”①,才能有爻辞中关于龙的形态的记载。经过“人更三圣、历世三古”,华夏部落的几代先王在雷泽龙乡一带,“观象授时,”“乃拿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②。《易经》虽是一部…  相似文献   

12.
《触龙说赵太后》(初中语文第五册)一文中,触龙提出了四个“愿”:“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故愿望见太后”、“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乍看起来,这四个“愿”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把上面四句话分别译作“左师触龙说希望拜见太后”、“所以想来看望你”、“希望你让他补进王宫卫士的行列当一名侍卫”、“希望在我还没有死之前,把他托付给你”。除第二句把“愿”译作“想”而外,其他三句都译成了“希  相似文献   

13.
吴鸣建 《神州学人》2011,(12):26-28
“龙”,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之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4.
<正>甲辰龙年,让“龙(龍)”字成为热点汉字。本文就来说说“龙(龍)”及以“龙(龍)”为偏旁的字。壹“龙(龍)”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最早的“龙”是甲骨文,字形像兽首蛇身的动物,头顶上还有“辛”字饰物。金文和甲骨文字形相似,只是龙口形状中多出尖牙。小篆则变得更加繁复,分为左右两部分,在“龙身”上加“匕”加“彡”,表示龙有利爪、背上长鳍。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文化对“龙”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身上长翅,口中喷火,面目狰狞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在汉文化中,“龙”代表着中华民族,是权威、力量、才华、财富、繁荣、吉祥等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应有尽有。为什么汉语中会有如此之多与“龙”相关的词语?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建构的?本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对“龙”一词在汉语中的概念作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是世界上最易辨认的标志之一。中国节日期间, 我们从照片、海报、绘画,甚至大街上都可看见这一光彩夺目的动物图案。龙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中,因此中国人常称自己是“龙的传  相似文献   

17.
2月初,我接到一封“龙禹贤伯父收”的来信,落款是“攸县第三中学龙寄”。看完信以后,才知写信人叫龙乐平,是攸县三中高三文科班学生,只因同姓“龙”而称我“伯父”的。我估计,他可能是怕这封信不能及时转到我手里,才用了这样一点心计的。来信并非倾诉什么个人苦衷,也看不出什么一己之求,完全是谈谈学校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信写得很长,层次结构、语言逻辑都不怎么严密,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一种动物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这种动物就是“龙”。中国人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十二生肖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它对于中国人的意义,远非外国人能够揣摩得了。活生生的龙谁也没有见过。没见过的原因绝不是因为龙是珍稀动物,而是因为在这世上其实从没有生存过如今我们所见形象的龙。“中国龙”,其实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说到“中国龙”的历史与形象来历,那真是太久远了。现在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一条龙,出现在距今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中,被称为“中华第一龙”。那是一条长一米七八的白蚌砌成的龙,做云中飞腾之状,已经与现在我们…  相似文献   

19.
稼轩词中的“龙”形象十分丰富,它们既是辛弃疾笔下用典的神兽,也被用于比喻皇族成员、岩石、花、雪等人或物象。词作中还屡次出现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潭、龙泉县、龙安寺等等。此外,图腾、宗教中的“龙”意象及以龙喻文在稼轩词中也偶有涉及。形象各异、内涵丰富的“龙”共同构成了辛词中的龙文化,它们或是用典,或是真实写照,使辛词更加形象生动,进而起到强化词风、突出词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前,有一只月龙妈妈生下了四个蛋。一天早晨,月龙妈妈发现有三只小月龙出壳了,它非常高兴,连忙把孩子们给抱了起来,问道:“你们饿了吗?”小月龙们都说:“饿了饿了。”于是月龙妈妈急忙把它们背在身上,走了。到了下午,最后一只小月龙也出壳了。它看见三个破了的蛋壳和一行大脚印,就知道它的妈妈和哥哥们都走了。它用它那小小的声音朝四周叫着:“妈妈,妈妈!哥哥!你们在哪里?我饿了!我饿了!”可是,四周没有一点动静。小月龙想:我只好自己去捕食了。小月龙并不懂得食肉恐龙吃什么,食草恐龙又吃什么。它走啊走啊,走到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