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景观与人格塑造陈波刘孟学"人格"一词,其常见含义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品德等特征的综合,或指个人以特定的行为模式表达出来的关于自身精神价值的自我意识。通俗说,人格就是一个人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之总和。人格塑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整体过程,而环境...  相似文献   

2.
治“自大”病之一方有人害了一种病,名"自高自大"病。他不看世界,不看别人的长处,自以为天下第一。他滔滔不绝,所说有不少是别人的成果,但他就是说是"我的发现"。他改头换面地抄了别人的东西,都说是"填补空白",向别人指点这,指点那。无可讳言,文德文风今日...  相似文献   

3.
黄帝祭典及其文化意蕴何炳武在中国历代祀典中,对黄帝的祭典引人注目。自古以来,对黄帝的祭祀的记载多种多样。有的把黄帝当为始祖祭祀。据马《绎史》引证《竹书纪年》及《博物志》:"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这说明黄帝死后,他的巨子把他当作祖先而加...  相似文献   

4.
“先立乎其大者”钱逊人生途中,有多方面的需求,有种种问题,区分其轻重大小,摆对其位置,是建立健全人生的一大问题。中国古人对此十分重视,有许多好意见,可资借鉴。孟子曾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他所说的"大者",是指道德心性修养和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观过知人     
观过知人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此话大意是人们往往在处理事情时,对于所喜爱的人和事会产生过失。观察一个人的过失,也就可以了解他的品性。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对于与己相近的政治主张、相近的人生态度、相近的办事方式,人们总是觉得亲近...  相似文献   

6.
重温范仲淹名言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在范仲淹看来,古代的"仁人"不论是否执政,都充满忧患意识。所忧何事?如果自...  相似文献   

7.
以佛解老佛老融通──论马一浮的《老子注》李明友马一浮先生(1883-1967年),名浮,号湛翁,浙江上虞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他博古通今,糅合百家.以儒为宗,融通释老,卓然成一家之言。近些年来学界对马一浮"六艺该摄一切学术"的儒学观及以佛证儒,儒佛会...  相似文献   

8.
仁义、公正与市场经济张书琛公正(公平)是保证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一个总体性的原则;而东方的仁义与西方的公正在概念涵义上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孔子和孟子都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涵义。孟子又进而释曰:"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仁即爱人,亦即...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陈寅恪先生在1935年所作的《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中自称:“寅恪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①作为一代史学宗师,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元蒙史、明清之际史等方面,都留下许多经典性的论著,而唯独没有关于宋代的著作,甚至连一篇专题性的史论也未见。然而在对我国历朝历代的“民族文化”的总体评价上,他对宋代文明的评价之高,远远超过了任何别的朝代。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长思之的现象。从现在仅存的一些材料来看,他的有关宋代的论述虽较零散而观点却自成系统,用语大都简要而含意又极明确,而…  相似文献   

10.
论老子之“德”[美]A·J·巴姆"德"是自然之所以成为自然,或任何事物遵循、仿效它自己的自然本性的能力。"道"和"德"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然而它们又是能够区别得出来的。如果说,"道"是自然的,"德"是"道"自然地行动能力的话,那么,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  相似文献   

11.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董学的当代意义马涛克罗齐宣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意思是说,研究历史主要在于以现代的眼光,根据当前的问题来看过去;历史学家的任务不在于记载,而在于评价历史,借古开今,参与当代历史的进程。实际上,任何一个历史学家,不论他是多么伟大...  相似文献   

12.
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万建中台湾张起钧教授著《烹调原理》一书,他在序言中说:"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以这个标准来论,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的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从宏观而言,这一判断是有道理的。因文化传统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钱逊"无以人灭天"、"赞天地之化育"和"征服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三种态度。"无以人灭天"是中国道家的主张。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相似文献   

14.
论朱熹与王守仁思维理路之同张立文王阳明年轻时笃信朱熹之学,格竹子之理失败之后,他出入佛老,寻求思想困惑的解决,填补思想信念的空白,到龙场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提出"心即理",理即心中,外心以求理,便是分心与理为二,而与朱熹之学分道扬镳,建立了与朱熹道...  相似文献   

15.
中国烹饪之道高成鸢英国李约瑟先生论证,15世纪后中国文化才失去世界领先的地位。这是由于中国的三大发明使西方崛起,后来居上。孙中山先生断言:"我国近代文明之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他还预言中餐将成为"世界人类之师...  相似文献   

16.
论宋代实学     
论宋代实学葛荣晋所谓"实学",是指宋以后的"实体达用"之学。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忧患意识的隐显,实学总是或侧重于"实体",或侧重于"达用",而不断地在转换中向前发展。宋代实学,经历了一个由北宋重"达用",到南宋重"实体",再到南宋末年重"达用"的否定之否...  相似文献   

17.
佛教名山的文化鉴赏郑国铨中国的许多名山多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山因佛而著名;佛以山而益显。一、佛与山林缘分深"天下名山僧占多",此说由来已久。但是,也有人认力此乃不实之词,确切地说,应是:"天下名山增建多。"从深层意义上看,中国佛教名山,是佛教在中国广...  相似文献   

18.
就整个思想体系而言,荀子是以人禽之共性为言性的逻辑起点的,因而,其性论便多呈现为自然而然之特征。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彻底否认人性之中有向善、为善之质素,从而提出了"化性起伪"的圣人教化理论。傅斯年先生亦认为:"设若诘荀子云,人之生质中若无为善之可能,则虽有充分之人工又焉能为善?木固待矫揉然后可以为直,金固待冶者然后可以为兵,  相似文献   

19.
所谓“会通”,我国古代文献最早见诸《周易》,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闽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变通莫大乎四时”,“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力……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相似文献   

20.
从知性思辩到感性体验徐湘霖"缘起"论是全部佛学的理论基石。"缘起性空"论是大乘中观学派提出的被称为佛学最高的般若智慧之学。所谓"缘起"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随因缘变灭而风流云散。因,是指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根据。缘,是指事物产生的条件。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