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秘书:“经理,青工小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社写稿,引起了某些人的风言风语。”经理:“写稿是好事,是无可非议的嘛,怪事就是多!”“有人说他署真名实姓。”“啊,那就不好了,分明是在求名嘛!”“听说他一次就拿了十几元稿费!”“唷,还拿稿费?原来他还有求利的思想!”“那还可不可以让他写了?”“当然可以!谁说不让写?让他马上就给我写一篇!”  相似文献   

2.
“杨乡长,你提供线索的那篇稿子发表啦!”我手里拿着7月1日的《驻马店日报》高兴得手舞足蹈.杨前亮乡长看着报上登的那篇稿子面带微笑连声说:“写得不错,写得不错!”随后他  相似文献   

3.
《新闻三昧》2006,(1):90-90
这是为初学写作的通讯员开设的栏目。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写道:“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他还引用惠列赛耶夫的话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人物专访,是通讯中的一种,大都是以写人物现场谈话为主要内容的。这是它同写事迹为主的人物通讯的一个明显区别。人物专访以“谈话”为主,但又不能总是让被访问者说、说、说。从开头到结尾,如果都是“他高兴地说”、“他激动地说”、“他略沉思片刻接着说”,……那就不如干脆写一篇讲话纪要,岂不是内容与体裁更协调一些(?)! 医治一些专访单纯写“谈话”的毛病,方法就是:把“谈话”与“描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李彬有一册厚厚的剪报本,本上贴满了他发表在报刊的稿件,扉页上有一段他写的“自勉”: “我渴望闯入新闻天地,甚至想登上那辉煌的殿堂。然而,我却总在门外徘徊。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先天低能?要不,为什么我只能摘取这些别人不屑一顾的小酸果!”1983年李彬从湖北潜江入伍,被分配在空军某部连队当无线电报务员。他曾想报考军校,但没能如愿。他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珍惜业余时间,努力学习。他买来一  相似文献   

6.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7.
书痴     
十几年前的某一天,有人打电话给我,自报家门说他是L,因为在书店里见了我写的书《性张力下的中国人》,想带一本与我那书所写主题有关的。“有趣的书”来给我看。我想与他素味平生,不知道他是何等样人,一时不敢请他到寒舍来,就推说过些时候吧。  相似文献   

8.
报纸上经济新闻的分量越来越重,这是好现象;同时,也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怎样使经济报道富有社会效益。有位乡领导干部对我说:“我对新闻记者,只好敬而远之,得罪不得,也热情不得。”原来,他把自己的“家底”端了出来,记者写报道给“照本实发”了。结果给这个乡的工作造成了  相似文献   

9.
人物风采     
谁说“人过五十不学艺”?济源市的李德化就不信这个。离休后,他放下教鞭、拿起采访本,古稀之年开始写新闻。他最爱写的也  相似文献   

10.
“他又进去了,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当初写那篇文章,也只是学术研究而已。”刘姝威语速飞快,“说实话,我已经不关注蓝田公司了,如果不是你来采访,我都不知道他‘二进宫”。  相似文献   

11.
粱斌谈写作     
他说:“写东西,非有生活不行。你们要经常回老家住些日子.可别断了这根线儿,这是一辈子的生活基地。本村的人和事,一阍眼,就想象得出来。这段生活最重要了。光凭后来下下乡,体验一下就写,那还行吗?” 他接着又说:“古来的大作家,做状元的很少。因为一享受荣华富贵,脱离了人民生活,就写不好了。” 梁斌说:“要真正抓住生活写。你写你的;我写我的,不会形成一般化。写个人的感受,作品就有特  相似文献   

12.
“两周的外地访问,只碰到一件‘糟’事。”客人走下飞机,握着我的手说。听了这话,作为他这次采访项目的一个安排者,我为之一惊,正想问他,但没等我开口,他接着又说:“那就是:我几乎认不出我的第二故乡——重庆了。”他粲然一笑,然后郑重其事地向我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我要写本《西行漫记》那样的书,为促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做点工作。”这位客人,就是在美国久享盛名的记者兼作家白修德(THEODORE H·WHITE)。他  相似文献   

13.
去年7月,当王宏林参与采写的新闻作品《参演万余人不见几个兵》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后,笔者提出要给他写个专访,他笑着摇了摇头。4个月后,当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从北京开会回来后,笔者再次要求采访他,他又是直摆手。他说“:咱当编辑记者的写别人写惯了,写咱自己心里总感到不自在。再说,咱那点事儿值得写吗?”直到前几天,《军事记者》主编打来电话约稿,王宏林才勉强应允下来。那么,就让我们走近王宏林,走进他执著于军事新闻事业的心路历程吧。“我就是一条道走到底了”1986年,王宏林从郑州高炮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某高炮…  相似文献   

14.
李白采访     
石平 《传媒》2000,(5):39-40
话说李白因在宫中放言狂傲,得罪了皇家,被贬出京城。正在衣食无着之际,那《子虚报》总编却慕名而至,欲聘他为报社首席记者。李白讶然道:“我本狂放之人,记者这营生可能干得?”总编笑道:“俺看好的就是你这浪漫气质。就凭你那白发三千丈的想象力,啥样的好稿子写不来?只是你今后写文章,切不可再得罪官家。”李白点头称是,当下随总编到《子虚报》上任去了。 不几日,总编向李白布置任务,要他到“乌有村”采写一篇实现小康的通讯,又叮嘱道:“快去快回,限期见报。咱们刺史兀自要向上级报喜哩!” 李白不敢怠慢,带了上级颁发的小康村达  相似文献   

15.
宋庆祥 《青年记者》2003,(10):32-32
“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近日,读到一本刚刚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修改始末与修改艺术》,从伟人那“炼字”“炼意”的反复修改中,深感“修改”二字对于提高新闻写作质量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 1975年8月8日,东方天际的朝霞,将陋室的碧纱窗点染上一抹嫣红,一夜未曾合眼的我,终于打定了主意,从床上猛地坐起。妻子昆舫被惊醒,诧异地问:“你怎么了?” “我要写长篇。”这是我经过一夜深思熟虑吐出的决心,语气坚定,如誓言般地凝重。 “长篇?”昆舫略怔片刻,“那不是写书吗?” “是的,我要写一部反映手工业战线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 “能行吗?写书那得是作家啊。”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作家不也都是人吗?” “好吧,你试着写,成功更好,算是闯出一条路来。若失败了,就当写着玩解闷。”以后的事实证…  相似文献   

17.
说说樊启林     
樊启林写稿子的故事我知之不多。因为在我于《中国空军》杂志任职,对成千上万字的稿件有生杀大权时,他从未找过我。真正认识他是他这次将自己从事新闻工作近十年的作品结集出版,我读了他那篇饱蘸心泪写成的“后记”之后,才大为惊讶: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匆匆一瞬,他居然写出那么多我早就读过却没有注意是他写的作品。樊启林是我最为欣赏的那种“有水平写出来、有本事打出去”的人,这是一个称职与成熟的新闻记者必具的素质和标志。我翻着樊启林长达20万字的自选集,心儿便随着他去了海岛,去了高山,去了边防,去了那一个个…  相似文献   

18.
田供不愿谈及过去的“辉煌”。他说他没啥可写的。当我翻阅了他书柜里那厚厚几本新闻和文学作品剪贴后,执拗要写他。我使出各种采访“战术”,才构成了这个篇什。入伍后,田洪有幸与“爬格子”结缘,用笔汇歌军营火热的生活。经过数年艰苦耕耘,目前他已在省以上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和散文、报告文学等800多篇,计80余万字。是聪颖和吃苦耐劳铸成了他的成功。1985年春节前一天,田洪由兰州军区某师司令部管理科书记调任该师新闻干事。刚上任,正值该师“祁连战士演播台”除夕夜开播,他接受f采访任务。一星期后,他采写的(军中荧屏添异彩…  相似文献   

19.
有些通讯员写稿,一个通病就是“站在圈内写圈内”,从本单位的范围衡量新闻价值,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有些事情在本单位看比较突出,但从宏观上看就没有什么意义。要改变这种情况,那就要把自己从圈内移到圈外,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对比、分析。如果事件比较突出,比较有意义,有特点,那就值得一写。比如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碰见对门老徐,我问他看没看写自己的稿子,稿子里说他有个“外孙女”,我咋不知道啊。“嗐,那是人家给搞错了,哪来什么外孙女,就是孙女。”听此,我心里一沉,这又是一个事实性差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