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哲学是什么?"这个"元"哲学问题,可以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与回答:一是"名词性哲学"和"动词性哲学";二是"狭义哲学"和"广义哲学"。通过对这两种回答及其四个基本概念的递次分析与整体综观,哲学的真实面目即"生活哲学"会逐渐向我们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关于“梦”与“觉”之层层推阐的精采辩说,而后紧接着便指出:“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所谓“吊诡”者,异常之思辩,其竟暖昧玄奥,非具特殊智慧者不能索解,而如此之智慧,《庄子》显然承自《老子》,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实可谓“吊诡”之本源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向来被视为玄妙无穷的哲学思维,在未经后人再阐的《老子》那里,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换言之,当人们习惯于用来自兵家的诡道诡术来分析《老子》之特殊的辩证思维时,或者,当人们习惯于用道家无为之旨去界定《老子》之特殊的观念体系时,能否真正把握其固有的哲学真谛呢?我看,未必。于是,就有一个重新认识《老子》哲学的课题。尽管对《老子》的研究已在世人的思想认识中形成了厚厚的积淀层,但重新开始的工作依然十分必要,甚至不妨这样说,正因为积淀层太厚,所以更需要穿透学术史而直探《老子》之本体。  相似文献   

3.
《老子》也叫《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却包括了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养生论,政治论、军事论等深广的内容。是两千多年来注家最多、解说不一,争论最多的古典名著。也是世界上各种文字翻译最多的中国书籍。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注家之多,首推《老子》。元朝大德乙已年(公元1305年),天师张与才在杜道坚《道德经原旨》序中说:“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家”。这个数字今天已难确考。明代焦竑《老子翼、附录》中记载了唐代杜光庭笺注《老子》六十余家的书名。宋代董(卜回辶)作《广川藏书志》,发现十四种注本不著录于新旧唐书艺文志。他指出:“志所著录犹有未尽,惜乎名存而书亡者,十盖八,九也!”历史上见于著录的注本在宋代已十有八、九散失。而未曾著录却早已亡佚的又不知有多少。保守一些估计,古代注解《老子》的至少一千  相似文献   

4.
哲学与伦理学来源于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哲学为人类存在提供知识论背景,使伦理学得以构建其理论框架;伦理学以哲学的理性判断为尺度和视野,为达成完满人生而制定法则及其行为规范体系。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哲学与伦理学的本质,以及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先秦继孔、孟而起的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也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焦点人物之一。选择这类前人已有广泛涉猎的课题 ,对研究者的理论创新能力 ,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近读《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一书 ,感觉无论在切入角度的选择上 ,还是在对现代学术观念的借鉴与运用上 ,抑或材料的择选与阐释方面 ,都有值得关注的拓展。一、儒学研究的视角转换荀子在继承传统儒家思想的同时 ,也广泛吸收了先秦道、法、名、墨等其他诸家的学术资源 ,构建了一个博大的思想体系。相对于孟子代表的偏于理想化的儒学思想 ,荀子呈现出更充分的现实主义品格。在战国…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一种事物矛盾关系的理想与稳定状态,既不应像“张三其人”那样无视事物矛盾的对立与斗争,无原则的一味求“和”;也不应忽略事物矛盾的统一与联系,无限制地听任社会差距放大和利益群体的分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实现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才能使全体国人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过程中共建、共享,实现历史性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马新民 《职业圈》2007,(11):94-94
和谐是一种事物矛盾关系的理想与稳定状态,既不应像"张三其人"那样无视事物矛盾的对立与斗争,无原则的一味求"和";也不应忽略事物矛盾的统一与联系,无限制地听任社会差距放大和利益群体的分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实现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才能使全体国人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过程中共建、共享,实现历史性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源于商周的《周易》文化中蕴含的科学观念有很多知识性注解,其中的象数符号、阴阳相生、变化之象、君子之行思想文化观点,对量子理论中的数理思想、量子场论不确定性原理以及量子纠缠的意识,均含有隐含式的阐明。《周易》文化蕴含的自然科学理念正融入在当下的蓬勃发展的量子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9.
马新民 《职业圈》2007,(6S):94-94
和谐是一种事物矛盾关系的理想与稳定状态,既不应像“张三其人”那样无视事物矛盾的对立与斗争,无原则的一味求“和”;也不应忽略事物矛盾的统一与联系,无限制地听任社会差距放大和利益群体的分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实现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才能使全体国人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过程中共建、共享,实现历史性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民间文学《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颇具辐射力的文学艺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通过探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哲学意蕴,得出身处逆境仍要锤炼强大内心、适时把握机遇以迈向成功彼岸、辩证统一评价人物事件等启示。以期使当代的人们获得生命之真谛、命运之奥义,以达到传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启示、指导人们当代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苗春凤 《文化学刊》2008,(4):190-191
盖奥尔格·西美尔(另译称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是德国古典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罗伯特·默顿评价西美尔是"一个有着无穷创新思想的人"。他一生勤于思索,在许多领域广泛涉猎,著作甚多,其中《货币哲学》是他在1900年发表的巨著。他的  相似文献   

12.
张超 《文化学刊》2015,(4):213-215
《谈虎集》收录周作人1919年至1927年所作散文132篇,"是关于一切人事的评论"。本论文以周作人的《谈虎集》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酣畅淋漓的现实批判,从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创作意义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问题,以期对这一问题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在海外传播中,文化符号给受众留下直观印象,传播文化内涵给受众带来中国文化认知上的改变。现阶段借助海外栏目的品牌效应,制作、传播符合中国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是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受众从了解文化符号上升到理解文化内涵的过程是认同中国文化的前提。本文通过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作的一档美国真人秀节目《极速前进》(The Amazing Race)及上海外语频道ICS改编版《极速前进:冲刺中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 ,西方的学术流派和文学理论层出不穷 ,西方的汉学家把某种理论拿来研究中国文学 ,应该是有意无意的尝试 ,其利弊本身既在不同层面都有争论 ,也还不可能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 ,因而并未得到及时的总结。但是 ,这一现象肯定是 2 0世纪多元文化格局结出的奇葩 ,是文化交流和渗透中长成的心智之果。经过十几年的接受和反思 ,中国学者已经对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给予了充分的注意 ,并开始进行了全面总结。其重要成果之一 ,就是最近出版的周发祥教授的《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一书。这是一部包罗广泛 ,思力深湛之作。首先使我们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5.
一般而言,哲学是关于形而上的学问。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经典,《周易》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尤具哲学意味。《周易》六十四卦中,乾卦作为《周易》开篇,在世界的解释和人文的构建上,具有典型的哲学意义,并蕴含了丰富的君子文化内涵。在努力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今天,体察和运用乾卦的智慧对人的素质培养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上海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了历史学博士周溯源研究员的新作《读与评:周溯源书评选集》。该书收入作者自1986年至2015年间发表的132篇书评。这是我平生读的第一本书评集,所评书籍,我未读过,但这本书评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并忍不住想写几句读后感。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这本书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涵盖面广。作者的专业是历史学,但所评书籍不仅仅是史学方面的(史学卷41  相似文献   

17.
曹建斌  陈歆 《职业圈》2007,(2):103-104
《诗学》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炼出来的“摹仿说”对后人的启示作用是巨大的,对后来的西方文学及其评论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就其中的摹仿思想作了一定的探讨和评述。  相似文献   

18.
余华的小说《活着》为读者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生"与"死"的冲突和对立下,向死而生,顽强地活着对抗死亡的故事。余华将福贵一生的经历提炼成生死哲学,启发人们:面对仅有一次的生命时,每个人要常怀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情,珍惜生命,不惧困难,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温情和美好,好好活着。  相似文献   

19.
《封神演义》中出现了大量神仙、仙境、法术、宝物等意象,这些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充满奇幻的想象色彩,体现了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道教文化符号中包含着丰富的诗化哲学意蕴,欲探究其中堂奥,首先要明白何为“诗化哲学”“诗化哲学”与道教文化符号的生成有何关系,以及这一艺术特色在《封神演义》中是如何体现的。该文将从道教文化的思想源头——道家思想为切入点,并结合中西诗化哲学的横向对比,对《封神演义》中的一些道教文化符号和中西诗化哲学的异同进行解读。探究这一问题,对于理解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的源流关系,以及中西诗化哲学的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一书中,海德格尔建议把德语中的道路“Weg”与道家的“道”相对应。《庄子》中“道”作为形而上的存在,不可言传,不用语言显露自身,与语言疏离。海德格尔所说的“道”,特指文学书写的运思和表述,与语言结缘。《庄子》用于文学书写的卮言以“道”为依托,是对“道”的顺应。海德格尔则认为文学书写的语言是对大道召唤的回应。在“道”与语言关系方面的持论,《庄子》与海德格尔殊途同归。《庄子》的寓言和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的诗意因素,都是象征性的表现方式,具有暗示性。象征义与象征物之间的本质关联,反映出两位哲人对思想表达媒介深层认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