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6册第16课<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有这样一句话: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下注释是这样写的:拿出袖子里笼着的铁锤,一锤打死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袖是"藏在袖子里"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曾德万 《现代语文》2006,(4):120-120
据学者考证,"郎才女貌"这个价值观念大约形成于唐代,那时有个才子写了一篇唐传奇<霍小玉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好相映,才貌相兼."一千多年过去了,男为色而倾倒,女为才而折腰的恋爱标准仍在我们的社会中大量流传.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对<孔雀东南飞>中的"贵贱情何薄"一句作了如下注释:   [贵贱情何薄](你和她)贵贱不同,(离弃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责,指仲卿.贱,指兰芝.何薄,何薄之有.   这一注释,就文句本身来看,似乎是可以讲通的,于是不少教辅材料均采用这一说法.   ……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对<孔雀东南飞>中的"贵贱情何薄"一句作了如下注释:   [贵贱情何薄](你和她)贵贱不同,(离弃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责,指仲卿.贱,指兰芝.何薄,何薄之有.   这一注释,就文句本身来看,似乎是可以讲通的,于是不少教辅材料均采用这一说法.   ……  相似文献   

5.
"致"和"至"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柢是无法被人接受的."此句中的"归根结柢",<现代成语小词典>写成"归根结蒂(底)",解释为"归结到根本性的问题上",<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写成"归根结底",释为归结到根本上,底,也有写作蒂、柢的.  相似文献   

7.
浙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8册第一课<可爱的小蜜蜂>的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几句话:"……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2010年第7-8期<"悲剧"变脸成"杯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除了这些变脸的词语,目前令人不知所云的汉语使用现象数见不鲜."这里的"不知所云',前是不能加上"令人"二字的.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模块,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其中,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口语交际两个内容,共20个专题.高一第一模块的"写景要抓住特征"专题的教学内容与第二模块写景状物散文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在学习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与<囚绿记>三篇课文后,进行"写景要抓住特征"专题教学.对本节课作了如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何"字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尚书><诗经>,可以说西周初就开始使用,"所"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是个作宾语的名词.在十三经中,"何所……"结构只在<论语>中出现一例.随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加强,魏晋时"何所"作为一个复音节词在文献中频繁出现,仅<世说新语>中就出现19次,到唐代<南史>中更是出现36次之多,"何所……"这种结构作为一种句式逐渐被后人沿用.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一文(第42页)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农业获得大丰收,产量比上年增产六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李德龙 《现代语文》2005,(11):18-18
"经典"一词大约出现于<史记>,"<索隐>经典无文,其事或别有所出"(<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第三)主要指被推崇为典范的著作.后来,"经典"的具体所指随着更多重要权威作品的不断入典而在数量和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诸如文学、宗教、医学等方面的众多权威性著作都可以称为"经典"了.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常识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在说明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贵州一家名牌酒厂的发展,与企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分不开的.这家酒厂党委经常用‘10-1=0'和‘10+0=100'这样两个算式告诫党委一班人和全体党员.如果党委一班人中有一人存私心,以权谋私,党组织就可能是‘10-1=0',就带不好广大职工."(高一<思想政治>教材上册第84页)"10-1"果真等于"0"吗?深入剖析不难发现,这个算式所体现的观点是不够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熟悉<三字经>吗?我们来一起背几句好吗?(生背略)<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0期刊登的<亮点:在反复打造中熠熠生辉>一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重点突出,周乘波老师选取了"梦游""仙境""诗眼"三个重点进行打造<梦游天姥吟留别>.此诗是李白最有代表性的名篇之一,丰富的内涵使讲解者常常望而却步.而周老师知难而"上",大胆取舍,然后条理清晰地完成了教学:"梦游"产生了仙境,"梦游"浓缩了情节,"梦游"体现了浪漫,"梦游"引进了佳话.周老师的课似乎很完美,在此,笔者提出两个问题,与之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将<风筝>一文放到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开首一课,并在课前提示中这样写道:"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的确,在<风筝>写作前的1919年,鲁迅写过一篇与本文题材相同的文章,题目为"我的兄弟",主角完全是"我的兄弟",文末两段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兄弟的歉疚之情:  相似文献   

17.
<老子>第33、34章授课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老子>第33、34章.快速动嘴念一遍.看看有没有难读的字.征询一下:这样的文字还要不要老师范读?不要,我们就直接实行初读"一二一"法则--我伴读一遍,你自己读两遍.再跟同伴读一遍.我的声音大点.你们稍微控制点.当然,你的"二一"程序完成了,就给我个"OK"的手势.开始吧.……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大词典>释"蔚起"为"蓬勃兴起",所引书证为清王士稹<居易录谈>卷中:"誉麾蔚起,诸生之诵法弥殷矣."此处书证,盖据丛书集成初编本(2824册).但"誉麾"显然不能成词. 查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笔记小说大观>第六编第七册<居易录谈>(卷中第八页左栏).该例的上句作"誉髦蔚起".可以断言,"麾"当为"髦"的误字.理由有三:其一,台湾本是据道光本<学海类编>影印的,比排印本的<丛书集成>要可靠得多.  相似文献   

19.
小课题,大学问 师:今天,我们学习<拉萨的天空>.看老师写课题,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写. (师板书课题,"拉萨"两个字写得大,"的"字写得小,"天空"两个字用蓝色的粉笔写)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六年制第二册<"红领巾"真好>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边唱歌,一边梳理蓬松的羽毛."这里的"一边……一边……"系"一会儿……一会儿……"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