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人认为,坛少年成名热,就像60年代的“猩红热”。正在孩子们中间迅速发作和传染:也有人说,坛“小鬼”当家,是对正在老化的坛进行的一次扫荡:更多的人发出疑问,“小鬼”能当家吗?  相似文献   

2.
人们都道王英琦“苦修”多年了。她单身一人带着个小孩儿,还要奉养老人。据说每天只吃两顿饭,极少沾荤腥。无论春夏秋冬都在凌晨五点起床,练三小时道家的内丹功和太极拳,九点吃过早饭后读书写作……跟道观里的生活一样有规律。而目她到哪去,总穿着一身运动服或中式“唐装”(就像道袍)。王英琦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想“修成一个怎样的正果?这许多年她很少参加文人们的聚会,文坛上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有时她的文章如集束手榴弹般一甩一批,从南到北成覆盖状),她疏远文坛却并不疏远文学。如此看来她一时  相似文献   

3.
《报刊之友》2010,(6):26-26
韩石山(1947年-),著名作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近日,80后作家中的领军人物郭敬明在南京百脑汇广场,为自己全新概念的音乐小说《迷藏》挑选男女主角各两名。虽然是个作家,但郭敬明的魅力丝毫不比娱乐圈的明星小,数百书迷穷追不舍,甚至泪洒现场,让这场选秀看上去更像是某个明星的歌迷见面会。为小说主人公选秀的,郭敬明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10,(6):26-26
韩石山(1947年—),著名作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山西临猗县人。197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1970年后历任中学教师,汾西县城关公社副主任,《黄河》杂志副主编,中共清徐县委副书记。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  相似文献   

6.
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萧军、方未艾、陈隄、梁山丁交往甚密,被称为文坛"关东四友"。他们之间的深重情义,在中国文坛堪称佳话!劫后重逢1979年夏,北京西城区海北楼鸭儿胡同6号。萧军正坐在一只沙发上看报纸,忽听到门响,举目一望进来的竟是26年没有见面的老友方未艾!他立刻放下报纸急忙站起身迎上前,顾不得说话,两人紧紧拥抱起来。萧军两眼充满泪珠,方未艾也是两眼湿润,拥抱多时才松开双手,两人坐在沙发上。萧军的第一句话是:"真没有想到,咱们还能活着见面!……"方未艾说:"我刚被摘帽,就来了。"  相似文献   

7.
8.
“大将”的养成,通常需要从基层开始,长时间的淬炼,才能培养扎实的能力与丰富的经验。待其成大器之后,始能独当一面、担负更重大的责任。然而,我们却经常发现,将一个优秀的基层主管升上中阶主管(将)后,才发现其无法胜任中阶主管的工作,有些甚至还需要高阶主管协助“善后”,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9.
10.
记得从上小学起,双手捧读的语文课本中,鲁迅、周作人、丁玲、沈从文、胡适等学界文坛名字就如雷贯耳般的灌输进了我的脑中,但凡看到这些冠有"著名文学家"、"革命家"等等头衔的文化名人,总使我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好奇心理:  相似文献   

11.
从维熙 《出版参考》2009,(12):38-38
“中国传说中有一种不死鸟,经过烈火涅檠而又重生而且比过去还美丽、还强壮。文学就是这样的一只不死乌!”林斤澜被公认为“短篇小说圣手”、与汪曾祺并称“文坛双璧”  相似文献   

12.
吴志菲 《档案天地》2011,(1):34-37,50
写作是为了活着——这是史铁生的人生哲学。我活着所以我写作.我写作所以我活着——这是他生命的辩证法,也是他写作的辩证法。他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相似文献   

13.
2009年,以互联网为平台,中国文学进入了新一波的大跃进时代,只是这一次的主导者不再是政治,而是资本。我们告别了此前一年的文学荒年,但只是看到了数量的大幅增长,而不见质量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只有德才兼备、孝敬父母,恭敬尊长、言语信实,行为坚决,以"士志于仁义之道"为使命感的知识分子才可以真正称之为"士"。真正"士"者在对待名与利这些影响自己功成身退的因素时,一直保持着返璞归真纯洁自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记文学勃兴,卓然而自成一家者有三:军旅作家权延赤笔触酣畅,颇负才气,借自身与“家族”优势,80年代中期一度在中国大地掀起“红墙文学”之热潮,成名较早。人们读其作品,耳目 为之一新。半途改行转向的科普作家叶永烈 笔耕甚勤,著作等身,如《四人帮的兴衰》、《毛 泽东与蒋介石》等不下数十部。宗道一则大器 晚成,犹如文坛“黑马”。10年来,其外交传 记、外交纪实的创作角度新颖,蹊径独辟,且 已成“垄断”之势,国内无出其右者。 1991年1月,宗道一的处女作《联合国 的四位中国副秘书长》一炮…  相似文献   

16.
文坛忆旧     
高进贤 《北京档案》2000,(11):36-37
学生时代,每每提及文化知名人士及大的文艺机关,便羡慕不已.想不到从大学步入社会时,分到全国文联工作,经常与文艺名家们打交道,奇闻趣事经历过不少,现将其中的点滴记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康熙诗坛领袖王士禛肆力于诗,勤于创作,早年每有游历、唱和,即有所作,并付刊刻,因此多单刻诗集。天津图书馆藏有三种:《退寻草》《咏史小乐府》《游西山诗》,所录诗作、序跋等,保存了原始面貌,有助于王士禛诗作之辑补,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既是个老广播,又是办刊人,所以作为《中国广播》的读者,习惯于从广播与办刊两个角度观察与品评这本刊物。纵观《中国广播》的运行曲线会明显看到,它一路走来,在一路走高。《中国广播》已经成为中国专门研究广播的第一刊,成为中国广播界的一块理论园地、  相似文献   

19.
常向报刊投稿者,大都有“三勤”,即眼勤(看书看报、观察社会)、脑勤(多思)、手勤(写稿、改稿、誊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此“三勤”,是难以写出稿子来的。写稿不仅是一些文人的爱好,也是报刊赖以生存和兴旺的支柱。因此,许多报刊才将“欢迎投稿”的话印在出版物上,有的还搞征文评奖活动,以激励人们多投稿,投好稿。但与一些爱爬格子的人谈及,感到自己的“三勤”得到的报应常常是编辑部的“三懒”。  相似文献   

20.
翻阅今年《人民日报》扩版后的第一季度报道,有这样一个突出感受:体现党的意志浓了,报道基层内容多了,新闻可读性强了,版面设计新了。总之一句话,在保证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活动报道的基础上,大量增加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稿件。《人民日报》这次扩版,不单纯是版面页数的增多变厚,在内容上也增加了新闻性、指导性和思想性的厚重之感。贴近即亲近。“两会”期间,与一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谈起《人民日报》的变化,他概括了一个“亲”字———“越读越觉得亲了”。据他介绍,他原来看《人民日报》从头到尾大致翻阅一下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