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楠楠 《考试周刊》2011,(28):36-37
池莉作为“新写实主义”及“汉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她的小说多写世俗人生。池莉的最新作品《所以》展示了人的命运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并反映了时代及人生需求的矛盾.读来引人思索人生。  相似文献   

2.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作品将“历史”置于创作当中,讨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在历史语境下重新解读作品。他着重展现边缘化的历史和边缘化的人物,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揭示生命的意义。本文用逸闻主义“触摸真实”维度分析《活着》中对灾难和人生哲学的复杂关系;以及用逸闻主义“反历史”策略探讨《活着》中偶然性事件所展现出人生命运的无常,以及揭示真实的社会现实,从而挖掘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4.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5.
《天黑前的夏天》是莱辛作品中典型的展现女性在现代生活中的处境的一部小说。本文从女性角度出发,深刻剖析了莱辛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身上所呈现出的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当莱辛度过青年时期,进入到人生的中年和晚年阶段时,她对于女性思想的理解发生了许多变化,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也有了许多不同,这一切都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莱辛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的变化,对于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现代女性思想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论文首先从悲剧的内容、创作的起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俄狄浦斯王》与《人生》的差异,再进一步指出,这两部作品在悲剧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关于人类生存命运的悲剧,都反映了人类在“命运”面前无法选择、无从逃避的悲剧性存在,同时也彰显出人类由此引发出了对世界的荒谬性存在和人类的悲剧性命运的强烈观照与质疑。  相似文献   

7.
当年“陕军东征”的代表人物之一程海以长篇爱情小说《热爱命运》蜚声文坛,被冠以“言情圣手”的美称。他继《热爱命运》之后推出了《苦难祈祷》。该书被中国青年出版社推荐参加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角逐,系陕西省的三部参评作品之一。新千年伊始,程海先生又推出了长篇新作《人格粉碎》,完成了他的“命运”三部曲。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写作技法上还是思想深度上,程海先生已向前迈出了很大的步伐,显得更加成熟、老练。中央电视台也与程海先生达成了影视剧改编权的协议。短篇小说《三颗枸杞豆》入选香港中学课本和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8.
《生命册》是李佩甫对中原大地关注思考的集中表现,是对人生命运追寻与叩问的深度表达,是李佩甫创作以来思想艺术的结晶。在访谈中,李佩甫针对访者所提问题主要从作品中的命运观念、人物形象、中原书写、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解答。  相似文献   

9.
贝多芬被誉为“乐圣”,一生创作大量流芳百世的音乐作品。在他笔下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第八首《c小调“悲怆”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初期的巅峰之作。《c小调“悲怆”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9年,当时的贝多芬听力已经逐渐减弱,作曲家将对社会现状的愤慨和激情、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的情感寄予作品之中,力图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通过对裘德人生悲剧的描述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底层青年的无奈命运。文章通过对当时社会中的大学教育特权性、婚姻制度中的虚伪以及宗教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裘德人生悲剧的原因,剖析其所处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诸多小说中最有光彩的部分无疑是表现湘西社会人生的那些作品,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描写湘西“神话”的那些作品,如《柏子》、《边城》、《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雨后》、《龙朱》、《阿黑小史》、《月下小景》等篇.对这类作品乃至其它作品,曾有人从真实性方面提出质疑,也有人斥之为“无思想”、“无灵魂”而表示鄙薄.①究竟如何认识这部分作品,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说过这样一句话:“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春是“青”的,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朝气蓬勃,最值得珍惜。青春是最宝贵的,其宝贵之处是,它拥有未来。青年时期,应该努力地耕耘,夏天的繁荣,秋天的结果,冬天的温馨,都在春天时播种、萌芽。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青少年时代,他把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紧联在一起。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在《青春》一文中说:“青年应该栽培、灌溉促进并同享宇宙之青春,为自己一生的目的,抓紧现在肩负起砥柱中流的责任。”他号召…  相似文献   

13.
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通过对裘德人生悲剧的描述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底层青年的无奈命运。文章通过对当时社会中的大学教育特权性、婚姻制度中的虚伪以及宗教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裘德人生悲剧的原因,剖析其所处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14.
《文选》诗、赋体下都列有“哀伤”类,所录抒发哀伤之情的作品更多。本文从生命无常之痛、女性命运之悲、人生际遇之恨等三个方面对《文选·赋》哀伤类予以分析,以期使人们对这类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潘从明 《甘肃教育》2010,(13):35-35
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与作曲家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和音乐语言等有着直接的联系。想要全面、准确和深刻地理解一部音乐作品的内涵,就要对作曲家的个人背景,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同属欧洲维也纳古典派的两位代表人物莫扎特和贝多芬,因各自的经历、性格和成长过程不同,其作品风格亦截然不同。如《第四十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  相似文献   

16.
“城乡交叉地带”既是一个矛盾地带,也是一个流动地带。这里的青年较早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渴望到城市发展,但是由于受社会限制,他们无法离开农村。《人生》展现农村青年高加林的命运起伏,反映社会制度的局限性,肯定了高加林的自我奋斗精神。反观现今,青年亟需高加林式的奋斗精神,不断完善自我,使人生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命运交响曲     
有一次,贝多芬指着《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开头的四个音符说:“命运敲门的声音就是这样的。”快板生气蓬勃察垂季噩基弼摹螽u ∥L——,这部作品因此被人们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五年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1年11月16日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了要和命运坚决斗争的思想:“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r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例54最急板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呜曲…  相似文献   

18.
杨贤江是与蔡元培、陶行知齐名的伟大教育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 0 0 1年第 3期发表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顾问、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懋元教授的文章《素质教育思想的先驱———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一文 ,指出杨贤江教育思想中的“全人生指导”理论 ,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本质上有其相通之处。作者从“教育目标”、“素质内涵”、“青年心理”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等几个方面 ,论述了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要点 ,认为“素质教育思想和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 ,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 ,“研究杨贤江…  相似文献   

19.
在今天的生活中,人们谈起“自强不息”时有点不理解,尤其是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命运难以把握,甚至宿命论在抬头。怎样认识“自强不息”,这对青年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名人,他给我们树立了“自强不息”的人生典范——贝多芬。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算得上是命运的宠儿,但他为什么还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呢?贝多芬具有出色的天资,从四岁起就开始学习演奏乐器,是位声乐“神童”。可是1796年,年仅二十岁就开始感到听觉衰退。1802年,在被确诊为当时无法医治的神经性耳聋后,他甚至写下了遗书。因为对于专门从事音乐的人,丧失了听觉就意味着毁灭!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以顽强的意志奋力拼搏。他一生的创作恰恰都产生于耳聋以后,1803——1813年是他创作的高峰。这期间,他完成了《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以及歌剧《费德里奥》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每一个乐章都是他自强不息的凯歌。1816年,贝多芬完全失去了听觉,从此他只能借助写字与人交谈了。人们都以为他是个不幸的无声世界中的“可怜虫”,谁能想到的是,在他的胸中,在他的笔下,却激荡着最雄伟,最奇妙的旋律...  相似文献   

20.
当代青年女作家王安忆的创作犹如“上升的螺旋”,由单纯到丰厚,日益引起人们的注目。 前些年我读王安忆的作品,曾被一片充满乐感与激情的《雨,沙沙沙》所陶醉,也曾在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流逝》岁月里徘徊……最近又读王安忆作品集,却被并不代表作家创作风格与主流,也不甚为人重视的三部作品所吸引,即《命运交响曲》、《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