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巧玲  刘伟 《档案》2013,(4):35-39
回族建筑主要有清真寺、拱北、道堂、宗教学校、民居、石雕和砖雕等,其中以清真寺、拱北和砖雕为回族建筑文化的代表。回族建筑为研究不同时期的回族历史、社会状况、科学技术、文化素养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2.
“服饰是一种纯粹的无声无息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时时刻刻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1]118回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时代地域和周边民族习惯的影响,但在根本上或者说整体上,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厚.  相似文献   

3.
王芳  曹馨月 《当代传播》2012,(4):74-76,84
本文以甘肃省庆阳市五顷塬回族自治乡龙咀子村的回族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儿童日常交纵融合的家庭生活、宗教生活、学校生活和媒体接触四个场景的"深描",研究了儿童在文化孤岛背景之下民族文化传承现状。研究发现:宗教生活和家庭生活交错形成的传统观念与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教育体系传达的现代观念在当地回族儿童心目中成为共生共存的图景;但明确而又相对成体系的传统观念在实际生活中主宰着回族儿童评价外界的标准和行为规范准则,现代观念则呈现出碎片化和模糊化,影响了儿童对外界的认识和想象,但对其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影响暂时似乎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寺坊是一种典型的回族社区组织形式,一个寺坊以一座清真寺为中心,形成一个独特的穆斯林居住区。本文阐述了国内20世纪90年代前后回族寺坊文化研究在理论、方法、内容等方面的进展和特点,提出国内回族寺坊文化研究的方向,为国内回族寺坊文化研究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5.
对海外华侨华人而言,文化冲击不可避免,文化适应势在必行,而大众传媒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一分子,东干族70余年创办报刊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文化适应的历史。无论是东干族的第一份报纸《东方火星报》,还是其第一份杂志《回族》,都在东干族的文化适应中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而当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海外华文传媒尤其是以东干族报刊为代表的海外回族传媒也面临着升级变革。  相似文献   

6.
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国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大力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回族、伊斯兰文化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也提上了建议日程。本文分析了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意义及背景,提出了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和建设方案,以及在建库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宏伟 《今传媒》2023,(3):116-118
文化产业的起点是文化产品,要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充分了解文化产品的经济特性,文化产品的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是文化产品需求的连带外部效应。本文界定了文化产品的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的概念,分析了文化产品的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的特点,认为与一般物质产品相比,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容易出现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两种效应都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具备梯次升级的特点,“虚荣”可以向“攀比”转化,并提出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两种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第五节 回族文化对散居回族经济发展的导引 文化是国家、民族全部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国家、民族生机与活力的强大精神内核,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回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近千年的生存和发展中.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培育和丰富.对回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散居回族,虽然散居在祖国各地.但是共同的民族文化却使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习惯代代相传.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张琴  马志俊 《兰台世界》2012,(33):80-81
鸦片战争以来,民间社会自发开展的禁烟活动此起彼伏,从未停息。丁竹园作为近代著名回族社会活动家,不但积极参与民间禁烟活动,而且极力倡导和推动禁烟社团组织的成立,是近代民间组织禁烟活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建设特色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在泛在知识环境中巩固信息地位、为读者提供主动知识服务的一种有效手段。文章结合宁夏大学图书馆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实例,介绍了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和开发的流程和经验,阐述了应用方正DESI系统平台构建回族历史文化数据库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在晚清上海的接触与交流,从器物、制度到精神,全面而深入。在《上海通史》晚清文化卷中,我们梳理了西方文化在上海租界传播的脉络,简介了上海社会对这些西来文化的反应情况:器物层面,从西方近代的照明用具(火油灯、煤气灯、电灯)、自来水、通讯工具(电话、电报)、交通运输工具(轮船、马车、电车、汽车),到日常生活用品(缝纫机、电风扇、照相机);制度层面,从市政管理制度,到教育制度、作息制度(如礼拜日休息、一天分为24小时)到三占从二的议会制度;精神层面,从崇尚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到倡导乐利主义、竞争意识、进化观念。对于…  相似文献   

12.
江凌 《出版科学》2010,18(1):10-13
出版业是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与其时代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清代前中期,儒家理学思想得到复兴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出现了大总结局面,朴学繁荣,名家辈出,群星灿烂,学术空前繁荣。在清代文化专制政策统治下,由于文化的繁荣,传统出版业出现了不衰反荣的奇迹。  相似文献   

13.
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清代云南彝族地区森林生态保护碑刻档案是清代彝族地区森林生态保护历史状况的真实反映 ,说明了彝族人民爱护森林 ,保护生态的优良传统。这些碑刻档案在封山育林方面的规定细致、精确、具体、完整 ,且操作性强 ,对我国今天的森林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今河南辉县百泉藏有一北宋碑刻,上有苏轼所书"苏门山涌金亭"六大字,并有"眉山苏轼"落款,碑刻上另有两处题记,史称涌金亭碣。碑文书法风格近似颜体,又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苏轼至辉县百泉的时间应为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十七日至元祐四年(1089年)四月之间,碑文应题于斯时。碑刻题记详细记载了此碑的流传情况,此碑刻最早被汲郡胡戢收藏,后被进士孔揖、邑佐李琦收藏,最后邑令王嗣晖将其镶嵌在涌金亭内,流传至今。由对胡戢的考证可还原其和晁补之、苏轼、苏迈、张耒的交游情况。而胡氏藏匿此碑四十年,反映了北宋新旧党争的政治状况以及苏轼仕途和苏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是信仰民族和人口较多、影响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宗教之一。在回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起了非常重要的凝聚和纽带作用。在回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在其物质、精神及制度文化的各个层面,伊斯兰教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服饰文化就是鲜明的例证。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进行大规模中央官制改革,民政部的设立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民政部是清政府首次设立的专门统筹管理民政事务的机构,其职掌包括全国古迹的保存,具体由营缮司存古科负责。民政部主事尚秉和是存古科掌稿,是相关规章制度的拟定者。在民政部的推动下,清廷先后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民政统计表等,其中都有保存古迹的内容。宣统元年,民政部更是制定了专门的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包括调查事项6条和保存事项5条,成为各省保护古迹工作的指导。此时,各地开始执行古迹保护政策,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东南江浙一带。清末民政部制定的保护古迹规章制度在近代文物保护事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尤其对民国时期文物保护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二峰 《兰台世界》2017,(10):108-111
清初河南巡抚统领豫省地方司法,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河南巡抚亲自提审案件指引地方司法活动,是地方司法文化的风向标。在文牍行移过程中,河南巡抚担负着监督职责,约束着司法案件形成过程,促进文牍行移产生重要的结点。河南巡抚的司法职能带动地方司法活动呈现出不同的司法景象,对豫省地方司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帅 《历史档案》2020,(1):62-67
自乾隆三十二年(1767)起,清廷以撙节马政经费之故,将新疆换获的哈萨克马调拨内地,并在调拨程序与监管、马匹倒毙的比例、调拨时间和数量等方面形成了明确的制度规定。乾嘉时期由于该制度运行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撙节初衷。至道光时期,因所调之马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客观上导致调拨成本的增加与收益的减少,使得调拨制度转滋"浮费"。为了简化调拨程序以节约成本,咸丰四年(1854),清廷改为调拨马匹变价银。从整个制度的演变来看,调拨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影响调拨制度演变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揭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回族报刊从萌芽到成长、繁荣乃至在抗战时期和40年代后期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李丽萍 《兰台世界》2016,(17):104-108
清朝新疆建省前(1755-1884),清政府治理新疆的宗教政策主要侧重于伊斯兰教,以"恩威并用"作为管理新疆维吾尔族信仰的伊斯兰教的总方针和政策,这一宗教方针主要体现在:改造原有伯克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尊重宗教传统;处理和卓后裔问题;对伊斯兰教不同教派采取不同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