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八○年夏天,由于工作关系,我开始涉猎一些关于地方的书笈。这时,我馆一位编辑《中国善本书总目》的同志,从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提供的书名中,翻检着一部清代写本正在琢磨。他已经查阅了一些工具书,并没有找到关于这部书及其作者线索。清代写本,并不珍贵,这本书也能算做善本书吗?他很随便地问了我一句,问我知不知道《龙沙剑传奇》这部书。阅读方志积留的印象,顿时在我的头脑中出现了,我清楚地记得《黑龙江志稿》上有关于这部书的记  相似文献   

2.
老电影《渡江侦察记》由著名演员陈述扮演的敌情报处长,大家一定印象很深。老奸巨猾,眼镜片后透出一对鹰勾眼,咄咄逼人,却对他的上司江防司令不一定有很深的印象。而这个国民党的江防司令周上凡曾是我的属下,《渡江侦察记》就是以他1949年驻守长江天险为题材创作的。说到这里,不要以为我是他的上峰。  相似文献   

3.
律师信箱     
案例 我的父亲李××于1998年去世,他是较有名气的作家,我们作为他的子女应该享有其作品的著作权的继承权。但近日我在北京一家书摊上发现了由某联合出版社(下称联合出版社)出版、编者署名王某的《李××随想录》(—下称《随想录》)一书。该书全部内容均取自我父亲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篇章取自我父亲所著的《×××》一书。经查,联合出版社与某编辑部签订《李××》出版合同,由联合出版社出版王某编著的《随想录》。该合同约定编辑者承担一切因该书侵犯他人版权和出版权而引起的责任。该书共120篇,其中65篇取自1990年版的我父亲所著《×××》一书,其余取自我父亲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4.
近读《聚书脞谈录》,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关于此书的书名,作者在《后记》中作了说明:"不久前读过《古今》杂志上何挹彭的《聚书脞谈录》一文,印象还  相似文献   

5.
近年春,漫步于收藏品市场,偶得《中国解放区印象记》,备感欣喜。《中国解放区印象记》,32开本,认识出版社1946年版,美国记者哈里逊·福尔曼著。福尔曼是一位探险家、作家和新闻记者。他在远东一共停留了15年。早在1930年,他作为一家飞机公司的代表,曾远游西藏三次,横跨戈壁大沙漠一次。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他曾为  相似文献   

6.
王福时 《出版史料》2006,(4):108-111
今年是伟大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诞辰101周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决定隆重出版《前西行漫记》(原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让广大读者有机会看到这本尘封68年客观真实记录那一段历史的图书,了却我多年的心愿,我和许多关心这本书的老朋友都非常高兴。一很多读者想必都知道胡愈之在1938年翻译出版斯诺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成《西行漫记》),而鲜有人了解在这本书之前十个月还出版过一本有人称之为《西行漫记》雏形本的《印象记》,主要是因为当时这本书只印了5000册,…  相似文献   

7.
我的母亲     
去年初叶至善先生重病住院期间,他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至善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晚年倾注全部心血用散文笔调写出的、充满爱心和理性的传记著作,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其实,至善先生在写作父亲传记以前,曾经作了充分的酝酿,甚至想到如何把握一部长篇传记的创作。因此他先写了《我的母亲》一稿,作为写长篇传记的“试笔”。后来这部分的内容大部揉进了父亲的传记中。遗憾的是,因健康原因,《我的母亲》一稿没有时间继续写下去。本刊得到至善先生家属提供的这一遗稿,由本刊首次全文发表,以纪念至善先生逝世一周年,并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8.
明朝在中国留下的是一个政权高度集中"、闭关锁国"以及科技发展缓慢的历史印象,所以明朝也给人们留下了科技文献双向交流缓慢的印象,但事实上明朝依然在以传统方式——官方赐书、贸易求书和新生主体——西方僧侣为载体,进行着文献传出和传入,如天文领域里的《大统历》和医学领域里的《本草纲目》等的传出,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艾儒略和杨廷筠合译的《职方外记》等的传入。  相似文献   

9.
严农 《军事记者》2004,(11):63-64
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之后,先父严怪愚到了徐州。同旅社住的一位《武汉日报》的记告诉父亲,说:“名记范长江明天便要到徐州来了!”语意中似挟讽诮。父亲说:“本是名记嘛!我们欢迎!”他愤愤地说:“什么名记?!我就不信那一套!未来之前,先创气氛,要别人为他准备住处,安排生活;既来之后,又大宴宾客,到处拉扯,简直像个大官僚!老实说,没有《大公报》这块牌子,凭他的本事,他‘红’得起来吗?”(长江当时是汉口《大公报》战地特派员)父亲说:“我佩服的倒是他的本事,而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  相似文献   

10.
他说“我不是藏书家”从我记事那天起,最初的印象,总是把父亲和他的书联系在一起的。那时,抗日战争的烽火正在祖国大地上燃烧,上海已经沦陷。为了躲避日伪的搜捕,父亲改名换姓,独自“蛰居”在居尔典路的一座偏僻小楼上,和中共地下党保持秘密联系,坚持着神圣的抗日救亡事业。每逢节假日,母亲便悄悄地带着姐姐和我,去探望父亲。每次去,我的第一个感觉,便是父亲的那间斗室里又增加了不少书。除了几个小小的竹书架塞得满满之外,桌上、地下、乃至床上,到处堆满了古老的线装书。“父亲真是爱读书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